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4-11年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1电大《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半开卷)2011年1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为价值层面上的课程设计,一为具体技术层面上的课程设计。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4、CIPP模式中的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5、新课程改革要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活方式。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A、能力分组、作业分组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C、作业分组、年级分组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2、“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3、将课程的实施看作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认识和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调适,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最佳效果。这是:(B)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C、课程实施的参与现D、课程实施的生成观4、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一一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5、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是:(D)A、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B、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过程C、教学过程是一个交往过程D、上述三者的统一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哪些原则?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一师合作,有效指导。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简述测验编制与实施中试测的含义。为保证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测验的编制与实施中需要进行试测,即:将初步设计出的题目,在与将来受测对象近似的群体中预先使用,取得有关参数,以此了解测验品质。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21、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5分)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与学生平等相处;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加强师生互动。(五项各计2分)2、请谈一谈对于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的认识。在简述自己体会到的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现实问题基础上(3分),分析下述策略: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施;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研究。(四项各计3分)五、实例分析题(30分)题目: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体会。试运用生成性目标理论对此进行分析。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教学行为,减少无效教学行为,为此我作了些尝试:如教45-30时,生1用摆小棒算,生2拨计算器算,生3想30+15=45,生4想40-30=10,生6上车数一数,生7用妈教的竖式算......我及时抓住生3的想法,讲清想加算减的计算方法,抓住生4的算法来教例题,用板书写清楚,并训练学生说算理,再重点加以训练。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能促进思维的数学。试想,那些原始的、低价值的、千奇百怪的算法,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吗?生成性目标,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运用这个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理论,我们可以体验到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双方由内在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10分)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较好地体现了以生成性目标指导安排教学活动的好处。从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角度,该老师反思了只是简单教会学会各种算法,其实并不是有价值的教学。在他的实践中,有意将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训练、教学与引导相结合,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来相互借鉴并给予指导,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够实现得到教师切实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随时发现新的教学问题和实施教学的机遇,对我们教学改革是有启发的。(15分)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内含于各科教学中的根本问题。在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观点下,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掘教学价值,应该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要追求。这方面的探索永无止境。(5分)电大《课程与教学论》试题2010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泰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课程。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3、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课程方案的特征、教师自身的素质、课程实施的模式和策略、组织课程实施的机构,以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因素等。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修正和调适的意识和能力,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D)A、趣味性B、启发性C、直观性D、丰富性3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的是:(B)A、多媒体化B、实用化C、网络化D、智能化3、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D)A、民主化B、多元化C、规范化D、差异化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和环境因素。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5结课的形式有多种,下列项目中有一种提法,一般是不会采用的,即(D)A、归纳式B、回味式C、拓展延伸式D、故事启发式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是学科或教材、是计划。这时,课程与教学既有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实践上的联系。课程作为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2、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及评价。(1)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较为不同的主张。(2)与目标模式相比,在其课程哲学、心理学基础上都是大不相同的。(3)过程模式在对目标模式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试图解决目标模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发展。(4)没有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3、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4、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以及目标层次化)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掌握导课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导课方法,才能更好发挥导课的作用。(5分)导课艺术包括:(1)直接导课。这是教学中最常用,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导课方法。直接导课是指上课伊始,教师就直奔主题,说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2)故事导课。在导课时适当运用故事、传说创设一种情境引人新课。(3)创设情境导课。所谓创设情境导课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语言、音乐、绘画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获取知识。(4)悬念导课。悬念是戏剧表演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悬念,形成学生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5)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导课时,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结合点,利用旧知识搭桥过度,引出新知识。(6)解释题目导课。教材中有些题目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能反映文章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人新课。(7)演练导课。这是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常用的导课方法:在上课时,教师选择实物、标本、模型等进行演示,或利用做实验、练习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人新课。(8)设疑导课。思维起4于疑难,这种疑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启发剂,它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转入活跃,处于积极探究状态。(联系实际,能举例说明上述8项中任意一项或数项者,计1-10分)2、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1)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3分)(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6分)①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②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③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6分):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五、实例分析题(30分)题目:这是一则来自《光明日报》的报道: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市实验学校合作开展六年级文科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的交汇渗透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上午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去学校讲课,下午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一年之内,该校六年级学生六次走进上海博物馆的大门,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学校还把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汇编成一本学生文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根据你对课程有关问题的理解分析这种教学活动的意义。这是上海市中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结果。(3分)其意义在于:(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上述五项各计3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4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运行机制。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闻名海内外,与他们合作开展教育研究,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和使用率,也丰富了课程资源,是双方共同的需要。(5分)(结合个人体会来分析计1-3分)电大《课程与教学论》试题2010年1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3、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欧洲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了综合课程的萌芽,到20世纪初,几乎在活动课程出现的同时,综合课程得到了发展,并具有明确的指向:克服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倡导课程的综合化。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
本文标题:04-11年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177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