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犯罪心理学绪论•犯罪心理学的历史渊源•犯罪学的学科取向•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历史渊源•犯罪:违反法律法规或未做出符合法律要求,并在量罪定刑将受到法律处罚的行为。•犯罪心理学是司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犯罪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一、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如人类学、人休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2、现实需求: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具体提示犯罪行为原因、心理机制、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二、产生的标志1、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2、1889年,奥地利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在中国的发展•我国历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和学者对犯罪心理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但大多属于思辨和经验的成分,所以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公元前11世纪,周公旦就曾对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动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是非”之心,有些人之所以干坏事,是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荀子则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的不良本性,只有“师法”,即进行遵守礼义法度的教育,才不会作恶。•西汉初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强调个体的先天差异,认为“圣人”天生性善;“斗筲之徒”天生性恶;“中民”则既可为恶,也可为善,关键在于对其是否进行教化和以刑罚威胁。•这些探讨大多属于思辨和经验的成分,所以一直未能形成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本世纪30年代前后,西方的犯罪心理学开始传入中国。•从30年代到40年代,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缓慢地发展着。•50-70年代中期,犯罪心理学一直没有得以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70年代末,犯罪心理学开始复苏。•重视实证是中国犯罪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中西方教材的区别)犯罪学的学科取向•许多学科都会涉及到犯罪行为。其中主要的三大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不同学科聚焦的问题有相当多的重叠。社会学取向的犯罪学的基本特征•着重考查人口学变量和团体变量与犯罪的关系。像年龄、种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人际关系及种族文化等变量都被认为与犯罪类型和犯罪方式有着显著的相关。•强调情景或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如时间、地点、所使用的武器以及与实施犯罪相关的其他细节。•社会学取向的犯罪学的一个主要贡献是把注意的焦点指向于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分配。强调潜在的社会条件会影响犯罪率并促使犯罪行为,如不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心理学取向的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罪犯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也研究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治策略,以图尽量地减少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学聚焦于个体的犯罪行为,侧重于犯罪行为起中介作用的心理过程(人格和认知)。犯罪心理学对人格因素的研究•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犯罪行为,致力于寻找隐藏于犯罪行为中的人格特质或人格变量,他们假定,犯罪者与普通人的人格特点上存在差异。•人格是指人类个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生理因素、心理特质,由于人格特质是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和持久的行为倾向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行为有着广泛、持久而稳定的影响。•单纯采用人格特征去预测犯罪的研究取向收效甚微•犯罪画像与心理学尸检犯罪画像•犯罪心理画像,是指根据犯罪的特征对罪犯的人格特质、行为倾向、地理位置、人口学变量等作鉴别推断的过程。•犯罪画像主要根据以前犯相同罪行的罪犯的特征所建立的数据库,同时结合有关罪犯的人口学变量和行为方式的统计概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目标范围。•媒体常常夸大了犯罪画像的功能。(电视剧《犯罪心理》)心理学尸检•对死者的人格画像和认知特征进行重构。•在许多与自杀相关的民事案件中,心理学家通过重构自杀者可能的死因以帮助确立他人或机构所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果心理学尸检能够确认某机构缺乏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或者其工作量所致的压力水平导致了某一员工最终自杀,那么该机构就应该对其员工的死亡承担责任。•富士康员工自杀。精神病学取向的犯罪学•传统的精神病学取向遵循弗洛伊德主义,或者称为心理分析学或心理动力学的理论原则。•人天生具有反社会性,当个体欲望膨胀的时候,他们在生理上就会被驱使以谋求其需要,除非他们被内在良心和外在社会的力量所控制(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犯罪行为源于个体的内部,环境、文化,社会不必对犯罪率负责,个体内部的生物心理需求和驱力才是犯罪的元凶。•强调无意识的力量,认为犯罪是个人歪曲的防御机制的结果人格结构本我超我自我当代精神病学取向的特点•一是更加重视实证研究主张通过研究和临床经验来获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很难被证实。例如,如何才能证明罪犯的行为是因为防御机制歪曲呢?•二是重视从生物化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人类行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精神病学的概念和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也常常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理念和原则。但这两个专业通常在看待事物上相当不同,在分析解释犯罪行为上也有着不同的路径。•心理学家所获得的学位是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精神病学家获得的是医学博士。•目前这种差异正在减弱,如处方权。重点理解和掌握•犯罪学不同学科取向研究的重点•社会学取向的犯罪学将群体和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考察它们怎样影响犯罪行为•心理学取向的犯罪学则聚焦于个体的犯罪行为,即是犯罪是怎样被习得、唤起、维持和矫正,重点考察对犯罪行为起中介作用的心理过程•犯罪画像与心理学尸检的概念、原理、作用和局限•心理动力学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当代精神病学重视从生物化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人类行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实质•科学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实质•从理论上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均可移植到犯罪学的研究中去。•研究,是指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方法和非科学方法•非科学的方法常常是依靠常识,个人的经验和直觉,也包括逻辑推理。普通人常常采用非科学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人类很多的知识也都来自非科学方法。•采用非科学方法得到的知识常常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常识和个人经验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和科学认证,难以判断其正确与否,相对而言,采用科学方法得到的结论更可靠,更不容易出错。严格的科学定义和标准•社会人文学科中严格的科学定义是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人类社会的问题。•可重复、可验证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标准,这要求研究者必须客观,必须用真实的、可观察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他们所提出的观点。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与程序•某个人赞成这样的理论观点,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时间与父母在一起非常重要,这将影响到后来的亲子关系。•他也许会提出一种更为明确的假设:养父母从未有机会与收养儿童在刚出生的时候建立联结,所以被收养的儿童最终与养父母之间只会形成不太安全的关系。•其他人可能提出另外的假设:只有持续一定的时间才可能建立有效的联结;联结只影响母子关系,而不影响父子关系。•提出假设之后,就要做出一个研究设计(?)去验证这些个假设,如果研究结果的数据支持假设,则保留当前理论,否则,拒绝当前理论。对科学方法的客观认识•科学方法特别强调数据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有一套程序去辨别理论的真伪,这是它不同于哲学思辩或主观感觉的关键所在。•科学方法并非解决人类问题的万能药方•中国人传统上习惯于靠经验和思辨去认识事物,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科学研究的目的和过程•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应用描述•描述是理解行为的第一步,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在描述中,第一重要的是对行为的界定要明确。如攻击性?饥饿?•第二是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调查,以便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如对犯罪率的描述就不能凭感觉去判断,只能通过科学的调查。调查犯罪率的基本方式1、警察机关对犯罪及被捕情况的报告•这种数据并不完全反映犯罪情况,因为它反映的是破案率,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犯罪行为未被知晓,所以官方统计数据一般低估犯罪率。2、自我报告研究•这种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样本回答他们是否犯过罪、犯罪的类型以及犯罪的频率,一般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来收集的。在大多数的自我报告测量中,被试被要求回答是否曾触犯过列表中的任何违法行为。•已有调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几乎每个人都承认曾经触犯刑法、“隐藏的犯罪”数目巨大、大多数自我报告的违法行为是轻罪、虽然卷入严重犯罪行为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是这些少数的犯罪人却实施多种犯罪。•自我报告的问题在于,作答者可能隐瞒或夸大自己的犯罪行为。但是,比起基于执法机构提供数据的报告,自我报告研究对实际犯罪的估计更准确。调查犯罪率的基本方式3、被害调查•这种方法也是从家庭或各种职业中取样,要求他们回答是否有过受害的经历、受害的类型及受害的频率。•在被害调查中,研究者试图了解以下信息:确切发生了什么?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否有伤亡?是否报警,如果没有,为什么?被害人知觉到的罪犯性别、种族和年龄?•从众多的被害调查中人们得到这样一些结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暴力犯罪的被害者。12—14岁比其他年龄阶段的暴力犯罪被害的比率更高。16——19岁这个年龄阶段更易受到攻击。比起其他年龄阶段的人,16——19岁更容易经历过各种暴力犯罪、遭受强奸或性侵害以及其他伤害的比例更高。家庭成员收入低的个人比高收入者成为犯罪被害者的概率更高。从未结过婚的个人,比结婚的、寡居的或离婚的分居的个人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的概率更高。•女性更可能被其认识的人伤害,男性更可能被陌生人伤害。综合各种方式调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解释•解释一种行为或者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原因。人们为什么会犯罪?•犯罪是复杂的,对犯罪的解释也就要求复杂多元的答案•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常常以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开始对人性的基本假设1、遵从观•这种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人类从本质上都是一种遵从的生命,在很到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态度的影响。•在现代社会里,财富社会地位的聚集很重要,因此人们都会为之奋斗。然而,对于每一个人,要达到社会大肆宣传的这些目标,社会提供给他们的机会和平台却是不平等的。当人们所珍视的唯物主义价值观和目标以及特定社会所信奉的高自尊,与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可资利用的合法手段之间形成了差异和矛盾的时候,犯罪必将发生。•价值观的改变是困难的,社会也不可能给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所以犯罪无法避免。对人性的基本假设2、非遵从观•该观点主张人性本恶,假设人类从根本上是无组织无纪律的生物,不要社会规则的约束,也无需社会的控制和管理,这种倾向必须被社会所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控制个体最基本人性的社会化机制不完善,因此应该加大对犯罪的处罚力度。•中国应该废除死刑吗?对人性的基本假设3、学习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天性无所谓善恶,既不是天生遵从,也不是天生不讲原则,而完全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他们所有的行为、信念和思想。因此,犯罪是习得的,是从别人那里获取信息和经验的结果,所以人生活的环境很重要,“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为什么家长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风好的学校?预测•一个好的理论能够导致准确的预测,比如根据非遵从观,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控制个体最基本人性的社会化机制不完善,那么,在一个约束个体的习俗规范和道德标准很弱小或根本不存在的社会里,犯罪就会更加猖獗。•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常常用相关研究方法去验证预测的准确性,相关研究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相关关系•如何检验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在相关研究设计中,研究者通常用相关系数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描述两个变量彼此相关程度的指标。其取值范围从+1.00到-1.00,数值的绝对值显示相关的程度。零相关表示没有相关关系,而相
本文标题:1、犯罪心理学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4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