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冯德全早教方案:阅读点燃智慧
冯德全早教方案:阅读点燃智慧(节选)《序言:“幼儿识字有害论”可以休矣》1991年5月28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举办了幼儿识字成果汇报会。会上,首先由北京西城副食品公司幼儿园表演了识字的成果,接着,请参加会议的领导、语言文字和幼儿教育的专家以及新闻记者们当场提问,由从事实验的人员回答。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实事求是的关于汉字教学的科学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嘉璐教授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说:“我很小就认字块,5岁上小学。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我都会,就在底下玩。老师把我撵出课堂,我还玩。入学前的儿童识了字,上小学不好好听课,成了个别生,怎么办?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幼儿识字的方法只能被枪毙。”听了这番话,人们议论:是应该维护不科学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枪毙使许教授和孩子都可成为出类拔萃人物的一个重要条件———幼儿识字阅读呢?还是应该枪毙反对幼儿识字阅读、严重阻碍人的潜能开发的不科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呢?冯德全同志的实验与关于幼儿识字阅读的论述,令人信服地了解:正确的答案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观念:幼儿识字阅读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使我们认识到:两三岁的幼儿不识字,就像两三岁的幼儿不会说话一样是发育不正常的表现;规定只有入小学才可以识字,就像规定只有入小学才可以学说话一样,是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愚蠢行径。“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幼儿识字有害论”皆该休矣。人类的语言文字科学与教学科学,从西方创建的第一阶段,无可阻挡地要发展到由东方人创建的第二阶段。(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德江)《前言:轻松脱盲快乐阅读》当今世界还有10亿文盲困扰着现代文明,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有文盲、半文盲.8亿,还有更多的15岁以下的等待脱盲、识字读书的儿童。文盲多、文化素质不高是影响1我国人口质量的严重问题之一。为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了我们民族的繁荣昌盛,同时也为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我们必须面对巨大的文盲群,向文化之光尚未照射到的角落挑战。在人类文明的这一进军中,我以为早期识字、提前阅读将可能建立卓越的功勋。很多人一听说婴儿在说话前就能识字,三四岁即可脱盲而进入阅读,就感觉在听天方夜谭一般;也有人怀疑:说这话的人荒谬到该送精神病院了吧!更有人说:即使婴幼儿能够识字阅读,那也只是强迫他们死记硬背,是摧残幼小的心灵,是决不可取的……但等到有一天,他们亲眼看见“小不点”不仅能十分熟练流畅地识字读书,而且快乐活泼、轻松自如时,他们又迷惑了:莫非他真是神童?即使是那些“识字婴儿”的父母,大多也是在无意中影响着孩子,接着发现自己的宝贝竟会识字的。他们在大惊大喜之后,仍不免疑虑重重。然而,世上不合“情理”的事未必不合情理,整个科学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在打破常规中前进的,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例如统治了几千年的“地心说”,总说太阳围着地球转,不是被哥白尼、布鲁诺等人倒过来了吗?“日心说”使人类正确认识了太阳系。又例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年代里,曾以“三寸金莲”为美女的重要标志,认为裹着“三寸金莲”的女子走起路来婀娜多姿,飘逸动人,简直美极了。这种病态美学和摧残妇女的腐朽观念,不也早就成了历史的笑柄了吗?现在人们总以为汉字难学,认为婴儿认物易而识字难,说话易而阅读难,所以孩子理所当然是认物、说话在先,识字、阅读在后,等上小学再去识字、读书才是天经地义的。可是越来越多的实验和那些因科学早教而培养出的早慧儿们却反复证明着这样一个真理:鉴于汉字的基本特点和婴幼儿特殊的认识规律,识字的最佳期在1~4岁,认物、识字几乎可以同时起步,说话、阅读能够并行发展。只要教育得法,孩子就会在毫无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通过两三年时间,像扫除自己的“人盲”“物盲”“语盲”“行为盲”一样,不知不觉脱掉“文盲”帽子,把它丢到太平洋里去。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扫盲标准,城市人口识字两千、农村人口识字一千五就是脱盲,现在仅我研究中心指导下如此成长着的孩子就数以千计。而且早期识字阅读还能极大地促进孩子知识的丰富、智力的发展和许多优良性格品质的养成,对他们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假如到了7岁上小学再去识字,那不仅负担很重,而且会严重地拉了儿童认识发展的后腿;要是到了青少年再去扫盲,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其所受的损失是一生也无法补偿的。有的人虽然也识一些字,但没有阅读兴趣和习惯,无声的内部语言更未在早期获得应有的发展,因而一辈子也不能真正进入阅读,连看小说也毫无耐心。这样的人还少吗?当然,早期识字阅读决不是早期教育的惟一内容和主要内容,它只是人生奠基教育中多方培养的15个以上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文字和阅读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和运用,是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能配合各种教育取得奇效,所以早期识字阅读仍不失为孩子成才腾飞的一翼,它的意义极大地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尽管如此,为什么社会仍难以接受婴幼儿识字阅读这一命题呢?这是有历史、社会、个人认识等多种原因的。其一,社会对文字有一种固执的迷信。文字虽然是一些简单的符号,而它显示的作用却大得惊人。它能记录、传递不受时空限制的浩瀚无穷的信息,于是人们对它产生了神秘感,进而顶礼膜拜。加之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文化为少数人所垄断,这样又人为地将文字蒙上了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所以在旧时代,孩子不到8岁,不拜过天地孔庙,是不能“发蒙”识字阅读的。旧社会农民虽然极端贫穷,但人们也不敢拿字纸做手纸,不然就是亵渎神灵,罪恶深重。这种迷信文字的社会心理,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使许多人认为孩子认物是平常的事,而识字阅读不能轻举妄动,好像婴幼儿一识字阅读脑筋就要坏似的,非得等到上小学后,让老师进行“正规化”的“系统训练”不可,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因此又常常出现幼教“小学化”的现象。其二,迷信系统的课堂教学,这是反对早期识字阅读的根本原因。有些人以为识字、阅读与认物、说话大不一样,神圣到非课堂教学不可;而婴儿不能上课,幼儿上课极少,当然就不能识字阅读了。对婴幼儿来说,本来生活和游戏就是他们最生动、最丰富、最实用、最有效的课堂,每个时代人类的基础文明(当今的基础文明包括识字阅读在内)都可以在孩子最初的生活游戏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科学家统计,人一生中获得的概念大约有90%是5岁前形成的。既然孩子能在来到人世间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中习得“人生第一难”的语言,认识数以万计的事物,又何惧生活中不能掌握两千来个汉字?传统观念中未建立生活游戏这一最佳“课堂”的概念,偏偏要耽误孩子晨光般的年华,把孩子人生的发展推迟到小学以后的课堂中去,什么都依靠课堂。有的幼儿园把认识猫、狗、白菜、萝卜也搬进课堂,似乎人类的知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保存和发展起来的。认猫、识狗尚且要课堂“武器”,何况认识“圣洁”的文字呢?婴儿既然绝对不能上课,自然也就绝对无权识字阅读了!这实在是遗憾之极!其三,成人自感识字阅读很难,谁又忍心用这个难题去折磨婴幼儿呢?是的,成人扫盲确实不易,不少成人辛辛苦苦扫了盲,不久又被戴上“复盲”的帽子。即使知识分子新学一个生字,往往查过多遍字典,命令自己记住,也还总是遗忘。这样的经历几乎是人人都有过的。所以人们往往畏生字如虎,于是就有了读书时常常遇到“拦路虎”一说。但人们不知“初生之犊”是不畏“虎”的,婴幼儿有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本领,他们有“获得敏感”“形成印刻”“印象记忆”“情境领悟”“本能模仿”“无选择探求”以及“活动兴趣”等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在婴幼儿期以后会逐渐退化),只要遵循这些心理特点,他们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梦游”文字仙宫,喜爱和慢慢熟识那里的“珍珠宝贝”。他们从不会觉得有什么任务、负担、艰苦、考试之类的压力。孩子既然能在杂乱无章的、混沌的语言现象中把母语记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模仿得惟妙惟肖,并把万花筒般的世界摄入脑海,又怎会感到识字阅读难呢?当然,如果用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方法去教婴幼儿识字阅读,即以拼音作“拐棍”,用“系统传授”“四会同步”“反复听写”“及时巩固”那一套对付孩子,自然就另当别论了,那简直是自讨没趣。就如同用中学汉语语法课本及其教学模式去教2岁孩子学说话一样,会有什么好结果呢?教孩子用拼音作识字阅读的“拐棍”,当孩子识字阅读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他能拿得动这根沉重的拐棍吗?要求刚学步的孩子拿一根粗棍,踉踉跄跄地行进,不是人为地增加了负担和困难吗?汉语拼音给成人扫盲做拐棍是必要的,但孩子要的是似走非走的“学步车”。孩子学拼音是为了正音、检索资料、查字典、使用计算机等,而这些都是识了字以后的事。总之,我们应当反对的是错误的早期识字阅读教学法,而不是早期识字阅读本身。其四,有人坚决反对早期识字阅读,还认定它是“死记硬背”,并占用了孩子生活游戏的宝贵时间,是极不利于智力发展和性格培养的,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说,1岁左右的孩子识字确实是从印象记忆开始的,但这是他们心理发展、认识发展的必然过程,像他们最初认识所有人、所有物、模仿所有语言一样,开始接触时毫无例外地都不理解,却慢慢由不理解到理解,进行得非常自然而合乎规律。印象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婴儿的意志远未发展到能强迫自己“死”记和“硬”背的程度,也决不会接受成人的强迫。婴儿最长于生活游戏化中的印象记忆,先记忆为主,后逐步领悟。这是他们特有的才能。担心早期识字阅读占用了婴幼儿宝贵的游戏时间,这种想法也是多余的,是受旧的“灌输式”识字阅读观念影响所致。早期识字阅读在生活中进行,与生活相结合,并且完全能游戏化。其实早期识字阅读与学习口语是一样的,但是谁会责怪婴儿学说话会占用他生活游戏的宝贵时间,而反对孩子学听话、说话呢?事实上,识字阅读不但是智力发展的目标,更是智力发展和优良性格培养不可欠缺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大批少年才子成长为杰出学者的史实都证明了这一真理。如果我们抹去以上这些对文字、识字阅读的传统偏见,拉下几千年来蒙在识字阅读教学上的神秘面纱,我们就能冷静地、科学地来研究早期识字阅读的课题了。科学的发展是不允许有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我相信,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人才幼苗”和“智慧嫩芽”们,会冲破有史以来就束缚他们的“精神蜡烛包”,获得优化培育,个个能像自然地学会直立、行走、认人、识物、听话、听音乐、看图画一样,自然地学会识字阅读。我相信这一天终将到来。《第一讲:汉字的特色极利于早期识字阅读》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辽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加浩瀚的是人的心灵。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绵延无穷的事物,也能微妙地表达人的丰富的心灵,传递包括想像在内的无边无际的信息。文字还能通过由它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格品质。不论过去、今日以至将来,文字对于人类文化的继承与创造来说,都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文明工具,它始终伴随和开创着人类的文明史。数千年来,汉字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引进外来文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100多年来,也有许多人对汉字提出了责难,认为方块字“音形分离”“难学难记”,甚至有人把我国近代经济、文化的落后,也极不公正地归咎于汉字的繁难。我们实在有必要来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宝。近年来,随着对汉字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尤其是婴幼儿心理与早期识字阅读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后,古老的汉字在人类文字的星海中变得更加光耀夺目,而汉字难记之弊也迎刃而解了。因为有了早期识字法,三四岁孩子即能脱盲,进入广泛阅读,而且孩子学得自然,轻松自如,活泼有趣。这不是神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合乎规律的,在汉字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欧美拼音文字以标音为主,“音形一致”,看见字形较易读出字音;又因为所有字词都由20余个字母组成,有利于默写。这些方面似乎的确优越。但是,它又是“字话一律”“字词合一”的文字,字量太大,每个词都有一个字形。例如使用英语的民族,普通成人就需掌握两三万个单词,也就是说必须识别两三万个字形,再加上复义词,字量更大;而且它的字形不能表义,理解词义全靠字音;另外它的文字信息量
本文标题:冯德全早教方案:阅读点燃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6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