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若有与规划设计条件不一致之处,以规划设计条件为准)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简称:世博中国馆)1.2建设地点本项目位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核心区,处于世博会园区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设计控制范围北起北环路,南至南环路,西起上南路,东至云台路,其中有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有过道与磁悬浮车站相接。1.3项目内容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国国家馆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建筑面积为30000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港、澳、台分别为独立馆,每展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中国国家馆是建筑的主体,建筑布局上应处于主要地位。世博会举办期间,本项目是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通过各种视听效果,展示古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世博会后,中国国家馆将作为世博会永久性的专题博物馆保留,中国地区馆则将和世博会主题馆一起综合考虑、统筹利用,作为举办各类商业性展览和活动的场所。1.4投资控制本项目工程总投资控制在6.5亿元人民币以内(不含土地费)。1.5设计范围本次方案征集,应征单位(个人)需要完成本项目用地范围内的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两部分的方案设计,设计成果应满足中国关于项目方案深度要求的有关规定。港澳台馆将由港、澳、台自建,应征单位(个人)只需预留用地范围,不作深度要求。2设计目标2.1突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应征方案首先应符合中国2010年世博会园区的总体规划理念,体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与“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同时,作为东道主的展馆,中国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因此,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突出中华文化的精髓,通过简洁、现代的设计语言,通过鲜明的和具有时代性的建筑外观,展示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华智慧,展示城市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环境改善,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和现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给中华民族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展现中国城市文明的历程,展现中国地域与文化特征,展现庄重、友好的中国国家形象。2.2促进区域合力,营建标志性场区世博会举办期间,本项目与同区的世博轴、公共活动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等建筑构成“一轴四馆”,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世博会后,本项目将作为展览建筑永久保留,并与同区的其他建筑,一同转化为上海市崭新的文化中心区,既能够承接各类高端会议、演出,又能够举办大型专业展览,更是上海市举办大型城市性活动的平台。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从促进区域合力的角度出发,保证建筑的外观和空间与所处区域的空间的形象与功能定位相符,同时更应发挥并突出项目自身的亮点与特质,促进标志性场区的营建。2.3内外空间结合,创造优美环境本项目的设计方案应充分把握展览建筑特有的空间与环境设计的特点,利用各种设计元素,实现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各类景观空间和公共活动空间的有效衔接与合理转换,营造舒适、活跃、互动、富有吸引力的空间氛围,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2.4发挥后续效用,体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项目的建筑形象与空间设计,应为后续利用和长期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应凸现绿色、环保、健康和节能等技术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展现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的应用。3设计条件3.1规划控制条件3.1.1设计控制范围位置基地总面积6.52公顷。(见附件5)3.1.2建筑功能国家馆是展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特色的展馆。将设置中国知名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开放城市的城市主题展厅,建议设置展示参展地区历史、现状、文化、特色等城市特征以及与办博主题相关的主要地区展厅。3.1.3容量控制中国国家馆地上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中国地区馆地上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3.1.4建筑密度控制设计控制范围内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3.1.5绿地控制设计控制范围内绿地率不小于25%。3.1.6退界控制a)中国馆建筑后退北环路、南环路、云台路和上南路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均不小于8米。b)轨道交通8号线的控制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3.1.7高度控制中国国家馆、地区馆的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3.1.8街坊地面标高街坊地面标高为+4.2米。3.1.9交通组织a)主要人行出入口建议设在上南路与云台路上。b)主要机动车出入口设在上南路、南环路与云台路上。c)建筑二层应与建筑西侧、东侧+10.0米高架步道以及南侧的磁悬浮站衔接。3.1.10建筑形象中国馆是世博园区入口处重要建筑,是个标志性建筑,建筑形象简洁、现代、有中国地域文化特征。建议结合世博会主题采用生态节能技术。.3.1.11地下空间控制a)本项目的地下空间应在西侧与轨道交通8号线的预留连通口相连,南侧与磁浮站的地下空间相连。b)本项目的地下空间设计标高应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设计标高衔接。c)本项目的地下空间应与世博轴、主题馆、公共活动中心的地下空间连通。3.2基地周边建筑与环境设计概况基地中心贯穿了东西向的高架平台系统,基地西侧依次为世博轴及世博会主题馆;西北侧为世博会期间的公共餐饮广场(世博会后建星级酒店),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和浦东滨江绿洲;西北侧为世博演艺中心;基地南侧为磁悬浮交通线。3.2.1浦东滨江绿洲作为基地所在区域的景观核心,“滨江绿洲”是世博核心区内滨江设置的大型生态公园,形成以江为景、两岸呼应、拥抱浦江的效果。3.2.2世博会公共活动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4.2万平方米,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接待国家元首级贵宾、召开会议、举办论坛、发布新闻以及举办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世博会后,是上海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以及政务会议的中心。3.2.3世博演艺中心地上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大型公共活动,包括主题巡演、名家巡演及专场演出、专题晚会及舞会以及其他室内、室外的演出活动的举办场所。世博会后,将成为集观演、综艺研究、艺术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演艺场馆。3.2.4世博会餐饮场地/世博会后酒店世博会举办期间,作为园区级公共餐饮广场用地。世博会后,将新建规模1000套客房的酒店。3.2.5世博庆典广场设置在浦东滨江绿洲内,是举办世博会大型庆典活动的核心空间。3.2.6世博主题馆世博会前将建设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8.5万平方米;世博会后,将作为展览建筑永久保留并扩建,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世博主题馆以“地球·城市·人”为名,体现“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取决于地球、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动”的理念。3.2.7世博轴世博轴在+10.0米平台上增加顶盖和阳光谷。磁悬浮世博车站调整至南环路南侧世博轴上,磁悬浮在经过世博轴+10.0米平台上方设置车站。在世博轴两侧的站台层下方设置站厅层,与世博轴+10.0平台相连,通过世博轴-6.0米层与轨道7号线、8号线换乘。磁悬浮车站从世博轴玻璃顶盖下方经过。世博轴玻璃顶盖与车站顶盖连为一体。3.2.8高架平台系统按照世博会园区控详规划,园区步行交通采取“地面为主,高架为辅”的集散方式。高架平台系统功能主要是组织、疏导东、西向人流。在本项目中,东西两边留有进出通道口(位置见附图),通道口和本项目建筑物相连接。世博会后,高架平台系统部份将被拆除。3.2.9浦东核心区区域的地下空间浦东核心区区域的地下空间开发以“丁”字形布局。其中,南北向以世博轴中心线为轴,进行110米宽的地下空间开发,从轨道交通7、8号线换乘的上南路口一直向北延伸到演艺中心和会议中心地下建筑部分。东西向以轨道交通8号线周家渡站与轨道交通13号线世博会站的换乘通道为主,横穿主题馆用地,预留通道与中国馆、主题馆相连通。4空间分配要求本项目的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可参考下表,应征单位(个人)可在此基础上依据设计经验提出详细方案。表4-1本项目面积总计国家馆(㎡)地区馆(㎡)地上建筑面积2000030000地下建筑面积500015000合计2500045000表4-2中国国家馆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表分区楼层空间名称建筑面积(㎡)设计要求公共服务区地上门厅1000门厅可分为外区和内区,内外区之间设票闸;门厅外区设票务、咨询、寄存、取款、纪念品发售、雨具存放等服务设施。观众服务区500设在门厅附近,设观众休息室、饮水处、卫生间、育婴室、医务室等服务空间。餐饮区500供应快餐和饮料,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小计2000展览区地上展厅12000可按两层至三层设计,展厅局部可挑空20-30米,净高不低于8米,顶层不低于10米;展厅平面为大跨度无柱空间;集装箱货车可直接进入一层展厅装卸货物,并通过货梯向二层和三层展厅运送货品。小计12000会议及办公区地上贵宾室500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附设独立的卫生间和服务间。多功能会议厅2500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可灵活拆分为中小型的会议厅,净高不低于7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会议室5间,每间使用面积120平方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办公用房1000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设接待室、领导办公室、各部门办公室、小型会议室、文档室。小计4000配套服务区地上展览技术用房2000设技术制作和美工用房。库房净高不小于4米;平面柱网不小于9X9米。小计2000设备区地下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冻机房、锅炉房、变配电间3000按具体专业要求设置。小计3000分区楼层空间名称建筑面积(㎡)设计要求停车区地下停车场200050个车位。小计2000室外区地上展区/结合入口广场设计。装卸区/结合展厅和货梯设计,用于集装箱、包装箱的堆放及展览搭建用品的装卸、堆放。国家馆建筑面积合计25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000地下建筑面积5000表4-3中国地区馆设计内容及面积分配表分区楼层空间名称建筑面积(㎡)设计要求公共服务区地上门厅1000设置要求同国家馆。观众服务区500餐饮区500小计2000展览区地上展厅25000可按两层设计,分为31个地区展区;展厅净高不低于8米;展厅平面为大跨度无柱空间;集装箱货车可直接进入一层展厅装卸货物,并通过货梯向二层和三层展厅运送货品。地下展览暂存库房10000库房净高不低于8米;平面柱网12X18米;可考虑采取货运坡道或大型货梯等方式与地面货运流线连接。小计35000会议及办公区地上贵宾室500设置要求同国家馆。多功能会议厅1500使用面积600平方米,其它设置要求同国家馆。会议室4间,每间使用面积80平方米,可设于门厅上方的夹层。办公用房500设置要求同国家馆。小计2000配套服务区地上展览技术用房1000设置要求同国家馆。库房小计1000设备区地下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冻机房、锅炉房、变配电间5000按具体专业要求设置。小计5000室外区地上展区/设置要求同中国国家馆。装卸区/地区馆建筑面积合计45000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000地下建筑面积150005设计标准5.1建筑体形与外观5.1.1边界控制在满足规划控制条件和设计内容的前提下,应征方案应考虑尽可能的收缩建筑边界,扩大室外活动场地,满足大型活动室外布展与人员集散的要求,保证室外场地最大限度获得自然光,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室外氛围。同时,应征方案应深入研究和处理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两个独立的单体(港澳台馆由港、澳、台自建)以及穿越单体之间的高架步行平台的构成关系,即应保证各个单体的独立性,更应实现和谐与共生的整体效果。5.1.2高度控制应征方案应深入探讨各个单体的建筑高度的分布,以及穿越基地的高架步行平台对于建筑布局的影响,在保证满足基本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建筑二层与高架步行平台的衔接、满足会展建筑大型室内空间要求的同时,还应兼顾人文尺度和使用者的便利感受,同时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5.1.3建筑外观建筑形象和表现应符合本项目的设计目标,与周围的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呼应,同时又风格突出,充分体现世博主题、强调中国地域与文化特征、展现中国国家形象。5.2出入口和流线设计出入口和流线设计既应满足世博会举办期间与世博会交通系统的驳接要求,又应保证世博会后,与主题馆等其他公
本文标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务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29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