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屏柜车间组装工艺atx
1/181科陆电源技术有限公司屏柜车间组装工艺批准:审核:编制:2/182〈一〉结构件安装工艺1、仔细阅图,首先检查屏柜的颜色、防护等级、外形尺寸及线束固定支架是否同图纸相吻合,喷粉层有无脏污、变色和擦伤。2、结合屏柜明确各元器件的安装位置,立体思考整体安装合理模式。3、组装过程中所有结构件不要有碰伤和划痕,不能随便践踏、脏污和受外力变形,严禁使用变形、擦伤和氧化生锈的结构件。4、依据屏柜深度选择匹配的侧中梁,根据屏面开孔元件和其它位置元件选择相匹配的专用安装横梁。5、依据屏柜内各元件的高低位置,合理安装侧中梁,侧中梁要安装水平,除侧面元器件安装的侧中梁外,其余侧中梁均应左右对称布置安装。6、依据元器件前后安装位置,选择相应长度的角铁安装在侧中梁上,以固定屏面和屏内各安装横梁,同时考虑尽量不影响线槽的敷设路径。7、各结构件安装要保证横平竖直,对称美观。8、所有紧固件必须统一采用镀锌制品,有特殊要求的作特殊处理。9、各联接固定螺栓应用M6*16六角螺栓,两边垫平垫,螺母侧加弹簧垫片予以紧固,扭拒不小于10Nm,需用M8六角螺栓固定的,扭矩按规定不小于15Nm,M10螺栓不小于50Nm。10、屏内所有装置性设备,如模块、监控器、接地仪、逆变器等固定侧中梁必须靠柜体粉面加装棘爪垫片有效连接柜体,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11、QA125和QA200开关板平面距屏柜面板尺寸统一为200mm,QA400为220mm,QA630为240mm,QA1000为270mm。12、QAS125,QAS200开关板平面距屏面板尺寸统一为240mm,QAS400、QAS630和QP1000为270mm。13、模块、监控器和自制接地仪托板安装深度以固定小角铁能完全固定为准,所有托板应调整水平,且应保证元器件在面板上与安装孔位对齐吻合,周边凹凸和边缝一致致均匀。14、自制接地仪统一采用90mm宽的有小角铁固定孔位的开关支架进行安装。15、屏内端子排离柜底不得小于350mm,离屏后不小于160mm,且尽量靠前门方向安装,以保证外接电缆有足够空间与其连接和固定,若实际位置达不到,则要考虑将主回路或馈线回路端子用开关支架加U形导轨水平固定在屏柜底部。16、除屏侧外所有外接电缆引入的地方,在其柜底应统一加装一条多用安装支架固用户电缆,且离柜底不小于200mm,空间不够时,可以免装。17、支承固定硅链、电池层板、放电电阻、逆变电源等较重元器件的侧中梁和角铁,每块必须装设4颗M6螺栓架加强固定,超重元器件应由技术部提供专用安装支架,同时增大固定螺栓,确保元器件运输和使用安全、牢固。18、所有元器件的固定,除横梁本身有固定孔位外,必须采取先钻孔后攻丝的方式进行固定安装,充分保障元器件拆卸和更换方便。19、特殊元器件固定时,若无专用安装支架,则需选择匹配的安装支架进行打孔攻丝或装U形导轨予以固定。20、所有侧面固定螺栓不能超出侧边终端面-2mm.21、大小不同的孔位穿套螺栓连接时,以小孔尺寸选定螺栓,但在大孔侧必须垫3/183上相同小孔内径的加大平垫,保证固定牢固可靠。〈二〉元器件安装工艺1、材料发下来,首先对各种元器件进行外观检查,同时检查附件是否齐全,如有问题,应立即上报车间或品质部进行处理。2、元器件型号、规格应符合图纸的要求,必须统一具备厂家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并搜集用塑料袋装好,供用户查验和屏柜发货用。3、全面考虑各元器件的安装位置,确定便利的安装顺序,一般应先屏面再屏后安装,安装在屏后的元器件支架及端子排不得妨碍屏面上及其它元器件的安装和维修,且应排列整齐,层次分明。4、安装在同一支架上的电器元件单元和外接导线的端子布置应使其在安装接线、维修和更换时易于安全接近。5、在屏内需进行调节和复位的元件应留有足够空间保证运行时能安全接近操作。6、屏内不同极性的带电导体之间以及它们与外壳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小于下表的规定:额定电压VI(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63A63A=63A63AVi=60353560vi=3005668300vi=6008101012注:电气间隙是指导体之间或导体与接地体之间的直线距离;爬电距离是指导体之间或导体与接地体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近距离。7、自制硅链控制板距屏后深度尺寸20A、40A为150mm,60A为200mm,硅链支承平面距屏顶尺寸为220mm。8、母线框一般装于屏顶两侧中间,若面板表计位置较高影响母排行线时,母线框应靠后门方向安装,母线框支承面距屏顶高度尺寸,40mm排为250mm,60mm排为270mm,80mm排为290mm.。9、有外接线引入的熔断器应布置在屏底安装,且熔断器接线下端离柜底不小于200mm。10、100A合闸回路传感器安装应位于合闸开关下方,距离开关接线点不小于150mm,若不能保证这个尺寸或用户电缆太大时,必须将合闸馈线引至柜底环氧板铜螺栓均匀布置和转接。11、所有元器件安装支架之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位置,确保维修、更换时方便、快捷,特别是传感器的安装支架,更应留足维修空间。12、交流监测单元不能装在4个10A模块层侧面,屏内无接触器时,允许同继电器、防雷器装在同一安装板上。13、屏后63A以下放电开关需同防雷器装在同一条导轨上,若有其它功能63A以下开关,只要有位置,也允许装在防雷器导轨或其加长导轨上。14、所有需屏后进行人工分合闸的开关均需加装相应数量的标识座和功能标识。15、屏内左右端子排安装空间不够时,允许将有电源外接线的一组端子横向装设,装在电缆固定多用安装支架非蓄电池熔断器一侧或其它空余有利空间。4/18416、凡是技改或改造站的机柜,由于用户进线电缆较短,其接线端子部分均应降低位置安装,统一距柜底350mm起向上叠装端子。17、分段母排搭接、照明灯具、接地试验开关、二极管等必须采用专用环氧板支架进行安装。18、特殊元器件需环氧板安装固定时,需锯切相应大小的矩形环氧板进行安装,锯切四边要求平直,并进行打磨和倒角处理。19、同一安装板上的元器件应将外形尺寸大的放在中间,外形尺寸小的放在两边。20、除屏面元件和专用安装板元件,其它相同或外形相近大小的元器件按功能和用途优先采用对称布置,品字形布置。21、按钮、指示灯安装时,胶圈应靠前门方向安装并放正拧紧,防止松紧灯盖时,擦伤面板和结构件前面喷粉层造成金属件很快锈蚀。22、50A以下分流器固定时,必须垫上一块经打孔的3035线槽盖再行打孔攻丝固定。100A—400A分流器可以直接固定在熔断器接线端上,400A以上分流器必须加装宽度匹配的铜排进行转接,其它独立安装的分流器,需装设相匹配绝缘子给予支承固定或转接。23、屏内多个相同元件同排安装时,其间距一定要保持一致,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和散热通道。24、屏内所有元器件和接线柱必须配齐相应平垫和弹簧垫(互楞垫片除外),并按各种规格螺钉施予相应的紧固力矩。25、屏内照明除日光灯需装于屏顶后正方外,其余灯具均需装设在屏柜后视的屏顶左侧靠后空余空间内,与各元器件和线束的距离不小于50mm。26、屏柜内的发热元件原则上应布置在屏顶,以免影响其它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和过热老化及损坏,为其供风冷却的风扇必须装在其下面至少距离100mm。屏顶没位置安装时,可装在屏内其它散热良好的地方,注意散热片间的通道应保证空气上下对流或同强冷风吹方向一致。27、特殊元件和特殊位置安装元件视其屏柜不同可作特殊安装处理。28、传感器支架的转接端子或插座统一布置在屏后视的右边安装。29、凡是需拆前门进行维修和接线的屏柜,带QA系列开关的手柄传动杆,均需打磨掉前端凸耳,保证开关在任意状态下能安全打开和拆装面板,而不影响系统工作。30、各馈线断路器的安装位置以断路器面伸出面板1-2mm为宜。31、所有端子排上端子应有序号,每个电器元件应紧贴对齐的不干胶位置功能标识(圆形),保证和接线图完全吻合。32、同一种端子的首位或末尾应加装端子挡板,相邻连接组件之间应加装端子隔片,隔片安装在端子上端,每组端子应有一个标记座,整段端子两端应用固定件锁紧。33、电压电流采集模块必须装在屏柜上部仪表门上的专用安装孔位中。34、中性线发生器采用专用安装支架,优先立装在靠前门方向,其次是屏顶,空间确实太挤时,只有装在模块托板边上。35、CT采集模块和馈线模块公用一专用支架,馈线模块装在中间,CT采集模块分装在两边,只有在正面空间位置不够的情况下,才允许装在侧面,侧面安装时要留有足够的拆装空间,便于维修。36、各种大电流端子统一采用一专用安装支架,横排布置安装,多排安装时应上下前后错开布置,大电流端子顺序严格按图要求。5/185〈三〉线槽及缠绕敷设工艺1、屏柜整体采用线槽敷设工艺,联接各电气组件,以便维修、更换、增减线路或元器件而不影响屏柜美观,有利于导线的充分散热,方便元件标识的可靠粘贴。2、空间位置特殊处,允许采用缠绕管缠绕工艺和扎带成型工艺,并用扎带以不大于200mm的间距均匀固定。3、由于喷粉附着能力很差,严禁在其上面用塑料吸盘固定导线束,在镀锌件上固定时,如遇到内应力较大或较重较粗的缠绕线束时,要考虑借孔或重新打孔用扎带扎牢均匀固定。4、线槽敷设、缠绕敷设和扎带成型敷设应保证横平竖直、轮廓清晰、整体层次简洁、布置合理,线槽盖启闭性良好。5、屏内所有电器元件安装支架反面应视其敷线多少,合理安装线槽,由这种隐蔽线槽引出弯曲接至电器元件上时能保证美观,占用空间小。6、线槽转角处,线槽和线槽盖均匀锯切成45角接头,其接缝最大间隙不大于1mm,屏柜后面不允许见到有线槽开口横断面,90弯头不允许任一边强行出头成三通形状。7、线槽固定时,应利用非调整侧中梁作其固定体,同一根线槽螺栓固定点最大间距不得大于400mm。8、PXC5055和PXC5080的线槽固定,除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之外,每一固定处均需安装两颗螺栓予以固定,且分别距边15mm,避免线槽太宽受导线应力容易变形,导致线槽盖盖不牢。9、线槽槽满率不得大于线槽有效容积的3/4,否则要考虑用大一级的线槽敷设,严禁用扎带将线槽同线槽盖强行扎成一体。10、线槽安装时,应选用整洁无污损、破折、断齿、残旧和已变形的线槽及线槽盖。11、为屏面元件装设的横线槽和两侧面的横线槽联接时,应保证两联接线槽上下边对齐,高差不大于1mm。12、锯切线槽盖时,一定要依据实际尺寸进行量裁下料,与邻近线槽盖接缝不得大于1mm。13、采用缠绕敷线时,要选用同线束直径接近的缠绕管进行缠绕,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影响缠绕美观。14、扎带捆扎工艺应根据导线束的大小和应力合理选用各种规格扎带,导线束一定要先理直理顺再行捆扎,捆扎间距均匀,力度适中,保证线条通畅美观。15、屏柜组装完毕后,屏内所有扎带应剪除尾带,组装过程中的辅助扎带也要剪断清除。16、馈线横线槽一般采用5035线槽敷设,当6mm2馈线大于6回路,4mm2馈线大于10回路时,允许使用5055线槽。没有特殊要求,不应安装空线槽。6/186〈四〉一次线制作工艺1.仔细阅图,明确所用导线的型号、规格和联接点位置,明确各屏的安装位置。2.导线应选用清洁无污损、无明显弯折痕迹、绝缘层老化、破裂和线芯严重氧化的导线。3.依据实际的空间行线路径,每组确定专人用卷尺量取需用长度,稍留裕量用断线钳剪切,并理直后再行加工成型,规定裕量不得大于200mm。4.导线端部剥线长度应以穿过线耳筒体前后不超过1mm为准。5.线耳应选用穿套截面和螺孔直径均相符合实际安装的冷压线耳,不允许剪切线耳园边减小截面。6.冷压线耳时,应将穿线线耳置入与之匹配的压线钳线模中压紧、搪锡并套热缩管热缩,禁止线耳与压线钳线模越级使用,同时严禁采用敲击等违规手段压制线耳。25mm2以上(包括号25mm2)导线冷压时,必需用液压钳压接。大电流连接器线耳,母排线线耳压接后必需搪锡。7.冷压线耳时,还应考虑线耳的放置方向,以确保同一电接点两个线耳在一起背靠背无隙可靠联接,保证整体布线均匀美观。8.导线在同一水平面应尽量采用叠加排列布线、避免线间出现一个线宽的空隙,不得任意歪斜、交叉布线连接。线间空隙
本文标题:屏柜车间组装工艺atx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37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