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洋支教”卢安克的故事卢安克(EckartLoewe)其人卢安克,德国汉堡人,出生于1968年,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曾经在东南大学和广西农业大学留学,此后长期在广西农村从事教育研究,是一位广受中国媒体关注的传奇人物。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多有报道,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卢安克,一个德国人,以一人之力,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卢安克在中国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这个德国青年的人生。1992年夏,卢安克来中国东南大学留学;1993年2月转学到广西农学院,与一群来自广西农村的中国同学朝夕相处。1997年,在南宁的一所残疾人学校义务教德语,因没办就业证,被公安局处罚3000块钱。1999年,他从德国回广西,在河池地区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因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家长们有意见,被学校开除。为了能在贫困学校免费当老师,卢安克在广西外经贸委注册成立了就他一个人的办事处,自己派自己当老师。他先后在广西阳朔县、东兰县隘洞镇等初中教书。2001年7月,卢安克到更偏僻的东兰县坡拉乡建开村林广屯广拉队,从事乡村教师与教育研究工作。2004年,凝结他在广西东兰教育研究实践和经验的书——《和孩子的天性合作》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卢安克的专著封面上的卢安克从2001年开始开设博客和个人网站,网站上有他翻译的上百万字的教育论著;在博客中,他张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作品。2006年,签证到期的卢安克不得不暂时离开中国。为了长期在中国免费支教,他曾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却被拒绝。被拒绝的理由是:只有在国家一级机构工作4年以上,或为中国作出特殊贡献的外国人,才能入籍中国。2007年,卢安克再次回到东兰县的板烈小学。他的经历经过柴静等中国媒体人的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中国公众。然而,这个感动了国人的卢安克,却不被有关当局欢迎,因他经常在博客发表批评中国教育制度的文章而被当局警告。卢安克的付出与“回报”一名德国青年因来华旅游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近10年之久以一人之力深入中国最穷的西部山村从事义务教育,拒绝名利,将自己的积蓄和德国家人的资助全部投入所从事的工作,屡遭磨难与误解,依然无怨无悔,赢得当地民众信赖并感动舆论。10多年的支教生涯,从未收受过学校一分钱工资,他每年三四千元的生活费均由其远在德国汉堡的父母提供,月支出不超过200元。其间,这位与中国最贫困地区农民一道承受着最艰苦的物质生活,同时进行着极富创造力实践与研究的青年,还得过乙型肝炎,并遭遇车祸险些失去了性命。因“没有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卢安克今年5月20日关闭了自己的中文博客。此前,卢安克收到了广西当局发出“你没有在中国做志愿者和教师的资格,不要在媒体上出现、不要谈论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否则将会追究他的不法行为,并随时驱逐出境”的警告。面对面:志愿者卢安克央视:2009年12月27日卢安克的博客:卢安克关闭博客的声明卢安克关闭博客的声明我不是本国人,还是去管一些外来人不应该管的事情,使得本国人有些难受。为了不伤害你们的自尊感,我是不应该管留守儿童的事情。但如果我放弃,我的学生又很难过。这种矛盾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就没有人因为我的行为而难受。社会对我的关注也已经超出了我的承担能力,我承担不了社会反应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和压力,也就不敢让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事情。因为这些,也因为媒体给我带来的压力,我只好把我的博客关闭起来。关闭也只是因为我不想再引起社会上的反动。请你们理解我这个完全自愿的决定。最终还有越来越多人为我难受,但我真不希望别人因为我而难受。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在这要声明:我没有获得正式的志愿者身份,也都没有获得中国的教师资格。如果有人告诉你,我为某人某事做了宣传,你就要知道:我不会跟别人合作,而只会为别人(的事)服务。如果有人以我的名义收费或捐助,那就是留给他们的。我是不会接收钱的。如果你在某地方看到我叫人去做什么,你就要知道:这不是我的意思,我不会叫人做任何事情。卢安克的名言1、如果成熟意味着对理想的放弃,我不愿成熟。2、仅仅为了钱工作是可惜的。3、我是一个满足不了学校标准的人。4、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能改造自己的环境。5、与孩子的天性合作,培养学生的感觉和感觉中的意识。6、我做的事情与我个人无关。7、真正帮农民的不是钱和什么方案,而是人才和城市人的时间。卢安克:希望你还在中国央视新闻:2010年5月30日卢安克的自述我不是个专业的教师,也不是个专业的研究者,仅仅是一名教育研究爱好者。我虽然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能用我的多数时间投入到我的爱好中去,能自由地去观察我学生的真正需要。我追求的生活是跟我熟悉的人、跟我身边的人一样的生活,但我去生活所靠的动力却不一样。这个动力也不是什么我想达到的目的。我并不想改变中国的教育,那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我仅仅是喜欢自己的生活方式,愿意与学生共同去追求和享受我们所喜欢的生活,而我很幸运,能实现自己所喜欢的生活。我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所以,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我很害怕去感动别人。有人推荐我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我吓坏了,赶紧给评选委员会写信,让他们别选我。我不想感动中国,只能是中国感动我。卢安克,我只能为你痛彻心扉(2007)…突然在这个一瞬间,我明白了卢安克为何留在中国这个穷地方六年的原因。是啊,是那求知的眼神,是那天真的语言,是那无邪的笑声。只是这六年里,只有卢安克自己才知道曾经的心酸和无奈。因未办“就业证”而在内地义务教德文,被公安罚款;他借住的村屋房东偷走他的钱;他教孩子的方式被官方斥为“不入流”;甚至有人指他是“负有特别使命的间谍”。可是最终,卢安克都没有被打倒,为了心里坚定的信念,不屈不挠。协助卢安克进入中国的德国“华德福教育基金”广西办事处因到期未获当局延续而关门,卢安克为能继续留在中国,于是向中国驻德大使馆申请加入中国籍,而得到的是官方表示“爱莫能助”。如今,没有中国国籍,不得不离开他热爱的那一片热土。…官方,凭一句“爱莫能助”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官方,凭一句“爱莫能助”就能对得起东兰县山村那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官方,凭一句“爱莫能助”就能体现今后的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卢安克,对于这个官方的“爱莫能助”我只能为你痛彻心扉!卢安克,希望你还在中国(2010)卢安克是个德国人,…他的钱是德国的父母所资助…在中国稍微大一些的城市或者村镇,这点钱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一个从发达国家来的年轻人做到了…我想说说什么是希望、善良与正义。卢安克写过一本书,说的是自己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他觉得生活不是那种应该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应该主动去争取一些什么,有些东西是美好的、善良的、具有恒久价值的,所以应该去争取。最绝望的生活不在没有物质以及钱当中,而是在没有希望的生活里。从这种观念里能够诞生出善良,而善良使得正义更有力量。这是一个链条上所有的环节,从希望出发到善良、正义,这让他在没人有疑问的支教事业当中,还关注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卢安克这样的人哪怕是关了博客,他的关注也终将走向更宽阔的领域,很难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一个可以忍受那种支教生活的人,善良与正义都是裸体的,不需要外在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卢安克的生活状态可以让他做到这一点…那么,现在考验的就是我们这里是否还是一片能够让人表达其善良的土地了。卢安克,希望你留在中国。拓展的阅读与思考南方周末:《卢安克,德国青年的广西十年》(20071009)对卢安克的猥琐化:“恋童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义和团”式思维眼中的卢安克)对卢安克的神圣化:“洋雷锋”、“德国活雷锋”、现代版的“白求恩”(媒体的拔高式误读:一个外国志愿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贫困的山村,愿意吃苦,具有崇高的精神…)央视《看见》:告别卢安克(20121028)如何看待卢安克的动机及其行为?如何理解他对自由的态度和他的生活方式?十年支教,卢安克离开中国卢安克,1968年生于德国汉堡,中学毕业后做过帆船厂的工人、帆船教练,当过兵,后进汉堡美术学院读工业设计。因为旅游曾来到中国,后来到南京的东南大学和中国学生一起生活,因想跟中国学生同住,2003年起他开始在东兰县板烈村板烈小学给那里的孩子上课。十年后,为了顺从妻子回归家庭,卢安克在艰难的抉择后决定离开板烈村,按照家人的安排,到了杭州的一家工厂打工。然而一周后,他又辞掉了工厂的岗位,去了越南。卢安克的哥哥是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志愿者,妹妹在非洲纳米比亚教书。在采访的最后一天,卢安克给妻子写信说“我已经看了我的学生,我已经满足了。现在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去杭州。”面对柴静,他说自己只有承受和不承受两条路可走,承受就是担当家庭的责任。他说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知道自己承担什么使命,他愿意把这次节目当成一次告别。
本文标题:德国志愿者卢安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3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