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你在很大程度上感受的是你的思想,如果你能改变思想,你就可以改变感受。”认知学派提醒当事人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神经病并不是情绪上的疾病——而是认知上的错误。”——马斯洛第一节概观一、认知治疗的产生和发展认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克20于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它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原理和技术,诸多实践经验也证实它“是一种比较成熟、最为重要的认知疗法”,贝克也因此被称为“认知治疗之父”.1976年贝克出版了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首次提出认知治疗这一专业术语和心理治疗方法,1979年又出版了《抑郁证的认知治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认知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过程及其技术应用,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贝克强调,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感觉和行为反应,认知的歪曲与错误则会导致情绪的紊乱和行为的适应不良,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关键就在于纠正错误的自动思维以及由此形成的信念。二、认知治疗的主要特点1.限时、短程。2.结构式会谈。3.以现在为中心和问题取向4.平等合作的治疗关系。5.苏格拉底式。这个信念有什么根据?你如何解释自己的遭遇?如果变成现实,你该如何看待?6.家庭作业7.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人格与治疗理论一、人格理论(1)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发生的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2)认知、情感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良认知和负性情绪、异常行为彼此之间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是情感和行为问题迁延不愈的原因。(3)情绪障碍者常存在认知歪曲,只有识别和矫正其歪曲的认知,他的问题才可能得到改善。(一)自动思维自动思维是指个体自发产生的、习惯化的、平时不能意识到的想法。它是贝克认知疗法中的核心概念。辨别、评价和改变自动思维是咨询成功的关键。例如,一个想逃避考试的学生会对老师或家长说,“我的头好痛,我肯定得了重病”,“我头痛,我得了重病,我会死的,考试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等等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规则、态度、假设)自动思维情绪和行为拒绝参加考试如果我这次考试通不过,就更证明我不行我很恐惧,我生了重病,故我不能参加考试我各方面都很无能自动思维的特点:1)它是自动的,不经逻辑推理突现与脑内。2)内容消极,常和不良情绪相联系。3)随时间、地点而变化,能为意识所察觉。4)貌似真实。5)存在意识边缘,稍纵即逝。6)存在时间短暂,但力量很大。7)当事人信以为真,不知道它正是情绪痛苦的原因。(二)认知图式图式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习惯方式。贝克把决定个体自动思维的深层次信念称为认知图式,它由以往积累的经验和有组织的知识构成。认知图式指引着个体对信息的评价、预测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行为。认知图式通常是潜在的,一旦消极的认知图式被外界刺激事件所激活,就会导致个体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如,抑郁症患者常有此类信念:“如果我不能每次考试都获得成功,就说明我不行”,“如果有一个人拒绝同我交朋友,就说明我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等。(三)认知歪曲1.两极性思维即极端的直线性思维。这种歪曲认知往往把事情看成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全对、要么全错”2.选择性提取选择性提取如“瞎子摸象”,仅仅考虑事情的个别细节或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信息,便草率地做出片面性的结论和判断。3.任意推断任意推断即在缺乏证据或面对相互矛盾的证据时,武断地做出结论。4.灾难化在这种认知歪曲中,个体往往把失意或担心的事情夸大得很可怕,认为是“大难临头”,于是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5.以偏概全这是指在一件或很少的几件事情基础上,以偏概全,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此泛化到其他情境之中。6.乱贴标签乱贴标签即在错误判断和归纳的基础上对自己做出一个“专业化”的结论,这种乱贴标签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消极观点。7.夸大或缩小这是指个体夸大事情不好的方面而缩小好的方面,从而得出一个支持其抑郁或焦虑的结论。8.过度自我化这是指个体把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件看作是与自己相联系的,且把所有事情的差错和成因都归于自己,从而认为自己是邪恶糟糕的,得为所有事情负责。第三节心理治疗过程一、咨询目标贝克认知疗法的基本目标是矫正来访者的思维偏差和错误信念,消除情绪和行为障碍。咨询的具体目标可以包括认知、行为和情感几个方面,并可分别通过这几个渠道进行。目标越清楚、明确,咨询师越容易选择合适的方法,以帮助来访者改变他们的信念系统、情绪和行为障碍。二、认知治疗的评估1.行为会谈:通过倾听和同感全面了解当事人现在的问题、生活史、目标等。2.自我监控: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3.自评量表和自我报告问卷:自动想法问卷(ATQ)、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DAS)、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和贝克绝望量表(BHS)等等。马莎的问题:我的生命不值得活下去马莎,今年36岁,是一家工厂的人事副主任。曾两次自杀(18岁、25岁)马莎的叙述:在她6-14岁的时候,她的父亲曾不断地对她进行性骚扰。14岁时,父母离婚了。但是马莎早已对自己产生了消极的看法:“我想是因为我很坏的缘故,我的父亲才会那样的杀害我。我害怕与其他孩子交流,怕他们知道在我身上发生的这种事。我也怕成年人,因为我以为他们也会伤害我。”她嫁给第一个男朋友才17岁,那时她已怀孕。3年后,在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不久,他们就离婚了。23岁时,她第二次结婚,但也只维持了两年。前后两个丈夫都有酒瘾,并且都虐待过她。最近6个月里越来越抑郁,她感到工作困难,无法专心致志。因为工作质量低、数量少又无法准时完成任务,领导给了她两次口头警告、一次书面警告。她觉得自己越来越疲倦,越来越缺乏动力。环境、生理、情绪、行为、思维之间的关系环境:父亲对她性骚扰,;两个丈夫有酒瘾、虐待过她,使两个孩子的单亲,领导给她不好的评价。生理反应:经常觉得疲乏。情绪:抑郁。行为:觉得工作困难,不与人交流,哭泣,企图自杀。思维:我不好我是个失败者我永远不会变好我的生命没有希望我不如自杀算了一位朋友因为马莎在上班时常接到胡先生的电话而打趣她,说:“马莎,我认为有人仰慕你。”马莎回答:“你这是什么意思,他根本不常打电话。”——没注意到正面的信息胡先生称赞马莎,而她却认为:“他只是这么说说,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低估了正面的消息当胡先生邀请她一起吃午饭时,马莎想:“我可能在讲解工作计划时太差,以致于他很讨厌这个工作计划所需要付出的额外工作时间〉”——立即下一个负面的结论吃午饭时,胡先生告诉马莎,他认为他俩的工作计划很有创造性,他确实很愿意跟她在一起共度额外的时间,因为她是个尊重别人,考虑周到的女人。他继续告诉她说她很吸引人。马莎说:“许多其他的同事可能会做得更好。”——低估正面的反馈意见第四节治疗策略和技术一、认知技巧贝克认知疗法认为,个体对外界信息的解释直接影响着其情绪和行为反应,而这些解释通常是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为了消除来访者的心理障碍,咨询师应当首先帮助他们学会识别、矫正错误的自动思维。1.识别自动思维回忆、想像或角色扮演、观察情绪变化回忆咨询师:考试时你想过或者想到了什么?来访者:我想“我不行,肯定又要考砸了”,所以心里好害怕。咨询师:在你最害怕时,你想到可能会发生什么最坏的事情吗?来访者:是的。我这辈子是没有出息了,别人会笑话我,连父母也会嫌弃我的,我将无法活在世上。我只能自杀,我感到很恐怖。咨询师:你认为自己考试会考砸?来访者:是的。咨询师:你认为再考砸就意味着这辈子也没什么出息了,会被别人嫌弃,所以想到自杀,而且内心很恐惧。来访者:是的。情景:领导表扬我情绪:紧张80%惶恐90%咨询者:那种情景有什么可惊恐的?马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领导注意到了我的工作。咨询者:那有什么可惊恐的?马莎:嗯,我并不是一直表现都好。咨询者:那会发生什么事呢?马莎:总有一天领导会发现我做错了什么事。咨询者:那又会发生什么事呢?马莎:领导会对我大发脾气。咨询者: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的事是什么呢?马莎:我没这样想过,但我猜他可能会开除我。咨询者:那又怎么样呢?马莎:如果推荐信不好,我可能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咨询者:当你的领导表扬你时,你觉得很惶恐,你能为你的这种情绪做个结论吗?马莎:我想领导表扬我,是让我知道他注意到了我的工作。既然我知道我做错过一些事情,如果有一天领导发现我犯了错,我会立刻被开除,而且也无法找到另一份工作。听起来这有点蠢。想像或角色扮演咨询师:你好像不能准确记起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当时你是怎样想的。现在,请你尽量放松,慢慢地闭上眼睛。好,现在想像你与你的同事由于工作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让我们一起想像进入当时的那个情境……来访者:……(在想像)咨询师:你们吵得很厉害,你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有些紧张,心跳加快……咨询师:你的感觉怎样?你的头脑里闪过什么想法?来访者:我感觉心脏不舒服,心跳得很厉害,我好害怕。咨询师:你害怕什么呢?来访者:我的心跳在继续加快,我要心脏病发作了,我恐怕要死了。咨询师:你经常感觉自己心跳很快?来访者:是的。咨询师:那又怎样呢?来访者:心跳一加快我就胸口难受。这肯定是心脏病的症状,我可能有严重的心脏病,再发作就会死的,我好恐惧。咨询师:假如我是你的一位同学,你考试失败后,在路上遇到了我,你的感觉怎样?来访者:我感到很难堪,恨不得赶快逃开。咨询师:赶快逃开?你是怎样想的呢?来访者:我又遭到别人嘲笑了,他们总是看不起我。咨询师:你认为考试失败很不光彩,让你很丢脸?来访者:是的。别人都在谈论我、笑话我,我很恐惧。观察情绪变化由于个体情绪随时都受到内部认知的指导和调节,所以识别来访者自动思维的最佳时机就是来访者出现情绪变化的时候。这种情绪变化可以通过来访者的表情变化、姿势变换、新动作出现等表现出来。咨询师对此应保持警觉,以便发现与来访者情绪变化相联系的自动思维。2.具体技术(1)去灾难化焦虑症患者所担心和恐惧的,实际上是一种不大可能出现的“灾难性”后果。采用去灾难化技术可以消除他们的那些过度反应。这种技术主要使用“如果……,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提问,最终使焦虑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灾难性想法并不符合事实。来访者:我很担心这个学期我会评不上奖学金,一想到这事我就很恐惧。咨询师:如果你没有评上奖学金,会怎么样呢?来访者:那样一切都完了。我会很麻烦,很糟糕。我本来很优秀,要是连奖学金也评不上,大家都会耻笑我,那我就不能在这儿继续待下去了。我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咨询师:你认为会评不上奖学金的证据是什么?来访者:这得看我的成绩如何,如果我的各科成绩都是B以上,就有可能评上,但若有一门是C,那就不可能了。咨询师:如果你都是C,又会怎么样呢?来访者:我想不至于,我的成绩不会那么差。咨询师:如果你有一门是C呢?来访者:也不大可能,在班级中我成绩还算不错。如果有一门是C,那会影响我评奖学金,不过我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咨询师:就是说你还是有评上奖学金的希望。来访者:是的。咨询师:那如果真的没评上,会怎么样?来访者:那就真的糟透了。咨询师:班上其他人都会评上奖学金吗?来访者:很多人也都不会,但我本来很优秀的。咨询师:其他人就都不优秀吗,或者都不如你优秀?来访者:也有一些人比我还优秀。咨询师:若你评上奖学金了,而他们没评上,你会耻笑他们吗?来访者:不会的。咨询师:那你没评上,别人就会耻笑你吗?来访者:或许也不会。但我自己会很难为情,那的确是很糟糕的。咨询师:你是否认为他们也糟透了、没法在这待下去了呢?来访者:我的观点不适合他们。咨询师:那你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呢?来访者:……嗯,我也不太适合这种观点咨询师:什么意思?来访者:即使评不上奖学金,也没人会耻笑我,我还是可以继续在这学习的。(2)去自我化亦称去人格化。焦虑忧郁的来访者常常具有过度自我化(或称人格化)的歪曲思维,他们总是将一切消极事情的成因归咎于自己,并因此而担忧自责。它通过帮助来访者分析各类事情的统计资料找出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使来访者能够像局外人一样看待自己,将自己作为环境力量的接受者而不是事情的影响控制者
本文标题:认知疗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8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