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第六章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世界宗教1/18/2020宗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观念和在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的活动。宗教是有神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超现实的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各个地区有各个地的宗教,宗教随历史的发展也有演变,各宗教之间又有所交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宗教是基督教、伊所兰教和佛教,在中国则是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1/18/2020世界宗教分布1/18/2020世界宗教分布1/18/2020第一节佛教•公元前6世纪中叶,世界出现了两个巨人,一个是中国的孔子,一个是印度的释迦牟尼。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不仅影响中国两三千年,也影响了东南亚和其他地区。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不仅影响了印度,更影响了整个世界。1/18/2020汉传佛教日本朝鲜越南大乘佛教北传:印度中国藏传佛教(喇嘛教)泰国南传:印度缅甸小乘斯里兰卡佛教柬埔寨佛教传播简示图: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一)创立•佛教是释迦牟尼(悉达多成佛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他属于释迦族,“牟尼”意为“仁”、“儒”、“寂默”。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所立,释迦摩尼出生于公元前元前565年的古印度迦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迦毗卫国国王的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养尊处优,他是他父亲的希望,是他的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然而,这位众望所归的太子,却最终毅然选择出家求道的道路。•释迦牟尼虽然一生说法,但仅仅口述,没有留下著作,他涅槃后,由弟子们的回忆和后来佛学大师的补充与诠释,形成了《大藏经》这一文化史上的巨著。其中的“经藏”部分有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教,“律藏”部分有他为信徒们制定的僧团戒律,“论藏”部分则是佛门弟子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研究论著。第一节佛教1/18/2020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几个概念:1.沙门:不论是佛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称沙门,它是个普通名词。佛教传到中国,那就是中国出家人,变成他们的专有称呼。2.涅槃:佛教用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必然过程;人死去以后,“识”会离开人体,经过一些过程以后进入另一个刚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该新生命体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动物、鬼、神。只有到达涅槃的境界方可摆脱轮回。3.皈依:皈依乃佛教徒之基础入门。皈依为皈投或依靠之意,也就是希望投靠三宝的力量而得到保护与解脱。4.三宝:三宝指佛、法、僧: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第一节佛教1/18/2020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二)教义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在发展中演变。公元1世纪左右,因对教义与戒律理解乎荷而分裂成大乘(aheng)与小乘(cheng)两’大派别。大乘主张利他,普度芸芸众生至极乐世界,小乘强调自利,企求自我的解脱。在这两大派别之下又分裂出若干派别。派别不同,教义自有不同,但基本教义是一致的。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教义佛家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佛的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谛的意思就是真理),而四谛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二)教义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二)教义1、苦谛苦是佛教教义的出发点。苦谛是说人生在世一切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者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者常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指人的色(物质)、受(心领受)、想(心取相)、行(心动念)、识识(心了别),即人本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过程,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五取蕴是人的主观愿望不能满足。总之,人的存在就是苦,而且苦海充边。佛教分析人的成分,在五蕴中找不出「我」,离开五蕴更没有「我」,「我」不过是一个假名罢了。正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等几种材料之所造成,砖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离开砖瓦木石更没有房屋,房屋亦是一个假名而已。凡夫妄执有我,未闻佛法,谁知无我。有我即有苦,无我方无苦,无我而妄执有我,即是召致苦恼的总因。1/18/2020(二)教义2、因谛因谛指出人生无尽痛苦的原因,在于众生不明白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迷惑到不能自拔的地步。迷惑使人烦恼,因烦恼而造出种种“业”,如贪欲、嗔恨(chēnhèn怨恨)、恶言、恶见等等。总之,物质追求的无止境,“七情六欲”的放纵,使人痛苦。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二)教义3、灭谛灭谛提出消灭痛苦、达到佛教最高境地的目标——涅槃。既然人生的苦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人自身的“惑”与“业”,那么,要消灭人间的痛苦,就要灭众欲,灭造作,戒贪心,避恶见,最后达到捏槃的境地。“涅槃,,是梵文意译为“圆寂”,是死的代名词,但不是人人皆有的生命完结,而是通过修行,功德圆满,不再生死轮回的—种最髙境界。涅槃是苦果苦因的彻消灭。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二)教义4、道谛道谛讲的是实现涅槃的道路与方法。这主要是戒、定、慧“三学”,戒是防止过失,有所不为;定是精神振作,神态安和;慧是通达四谛,断除迷惑。佛教“三学”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八正道”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铭记四谛真理,修习进入无烦恼的禅定。这从思想、行为、语言三个方面为教徒指明达到涅槃的途径。第一节佛教一、佛教的创立与教义1/18/2020“南无”是恭敬礼拜的意思,亦是皈依的意思,此二字是恭敬之词,就是我们顶礼、敬礼、皈依。可直接译为:归向于、礼敬于……。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阿弥陀佛,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翻成中国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就是无量觉的意思。无量觉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常念这一句佛号,就是要恭敬阿弥陀佛,要皈依阿弥陀佛,更鼓励我们发愿求生阿弥陀佛的国土,接受阿弥陀佛的教导,成就圆满菩提。恭恭敬敬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对人事物,他就是阿弥陀佛。能把一切人事物都称作阿弥陀佛,我们的清净平等不难恢复。清净平等觉是自性弥陀,只要恢复清净平等觉,西方净土就是我们自性净土,决定上品往生。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代,阿育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在古印度大弘佛法,将佛教传到亚非欧,使佛教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中国佛教包括三大体系:即汉传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它们传人中国的时间与发展也不同。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据史料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ròuzhī,中国西北部的游牧部族),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其口授《浮屠经》,这是有文字可査的佛教传人中国的开始。第一节佛教1/18/2020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这与东汉明帝(光武帝刘秀儿子)永平七年(64年)感梦遣使求法、十年(67年)以白马驮经而还,为安置两个西域僧人建造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经典语系佛教,从路线上说是北传佛教,即由古印度北向西域,再经丝绸之路东至中原,逐步发展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寺庙中的显著标志便是寺庙中的佛、菩萨、罗汉、诸天齐全。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大乘佛教在中国传播二千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其间虽经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灭佛的劫难,总体上看是向前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译出了大量的佛教经典。隋唐两代的僧人们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开宗立派,公元6世纪出现天台宗后,相继出现了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后来又出现了三论宗、律宗、净土宗,加上密宗,合称为汉传佛教為大宗派。宋代以后,主要流行禅宗和净土宗,其他各宗逐渐衰落。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1、禅宗禅宗虽以印度的菩提达摩为始祖,实际上人们信奉的还是唐代僧人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慧能与神秀。特别是六祖慧能创建的南禅宗,影响更为广大。在《六祖大师法莹坛经•行由品》中,慧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得法偈[j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第一节佛教“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1、禅宗他主张佛性说和顿悟说,认为佛性人人皆有妄念遮盖住了。只要除却妄念,就可顿悟佛性,立地成佛。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一)汉传佛教1、净土宗净土宗为唐代僧人善导创立,而以东晋慧远为初祖。慧远在庐山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认为,世道混浊,靠在生的力量难于解脱,只有念佛,死后才能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这里的“佛”是指主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信众即使不懂佛理,甚至不识字,只要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梵文的音译,读音“那谋”,意为“致敬”,加在佛的前面,表示一心归顺的虔诚),持之以恒,一生不变,死后就会得到佛的接引,往生西方净土,所以此佛又称“接引佛”。净土宗如此简便易行,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禅宗后来与之融合,提倡“禅净”双修。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二)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是较多地保留原始佛教成分的一个佛教派别,属巴利语(印欧语系的一种古印度俗语)系。公元6世纪由印度东向东南亚、再北传至云南傣族、布朗族等地区,后来发展为小乘佛教。但这一派别不承认小乘佛教这一称呼,自称“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徒笃信释迦牟尼,将释迦视作教主、导师,和—个完全彻底的觉行圆满者。其寺庙中总只供一尊释迦牟尼像。现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和我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第一节佛教白塔前后各有两只怪兽,既像青狮、又像麒麟,缅语叫嘎多。它们是护法神,起保卫白塔的作用。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二)藏传佛教公元7世纪,由古印度直接传入西藏的佛教称藏传佛教,因为汉族常把蒙藏僧人统称为“喇嘛”(意为藏传佛教中有深厚修养、能为人师表的高僧,又称“喇嘛教”。因为用藏语传播,又称藏语系佛教。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活佛转世。第一节佛教1/18/2020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二)藏传佛教第一节佛教藏传佛教有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格鲁派僧人头戴黄色桃形帽,俗称黄教,至今仍是最兴盛的一派。黄教厉行大小乘兼学,密显(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除密宗外的其他七派统称显宗)双修,念行并重。其制度的特歲主要是政教合一,活佛转世。在明清两代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黄教牢牢掌握西藏的地方政权。清乾隆时将黄教定为国教,并以创始人宗喀巴的再传弟子达赖和班禅分执西藏地区前后藏之政,又确立这两大“朱古,”(俗称“活佛”,指佛的化身)转世须经朝廷到场主持金瓶掣签,然后经中央批准,方为合法的制度。新中国建立后,除政教分离外,这一制度基本保留下来。寺庙布局及神像的排列1/18/2020•庙宇之典型图样,大都是分为数个庭院;凡主要之建筑物及正门,均
本文标题:第六章 庄严灿烂的宗教文化(佛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49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