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考2012版)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第三节社会角色•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从时间方面理解,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二是从内容上理解,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三是从关系方面理解,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结果。•社会化具有强制性和能动性特点。•强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二)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的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又称一级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基本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预期社会化,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例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都是预期社会化的体现。•(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又称二级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第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第二,现代社会中,科技飞速发展,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第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第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发展社会化,即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试的过程。例如,成人教育就是继续社会化的表现。•(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通常称为自觉改造;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指出人格形成主要基于一个人的早期社会化。•(二)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库利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再次,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库利的理论集中于他的“镜中之我”概念,即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和“客我”。•(三)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1、前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为服从与惩罚阶段;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主义阶段。•2、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为好孩子阶段;第四阶段为法律秩序阶段。•3、后常规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阶段;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原则阶段。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一、生物因素•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生物因素的主要表现:•第一,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第二,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为认识世界、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第三,人还具有高级神经系统,有第二信号——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二、环境因素•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家庭•(二)学校•(三)伙伴群体•(四)工作单位•(五)社区•(六)大众传媒•(一)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二是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三是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四是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二)学校•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给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学校培养人的组织纪律性,教人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三是学校培养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为其走向社会、创新生活打下基础。•(三)伙伴群体•伙伴群体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二是在无意中社会化;•三是伙伴群体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四)工作单位•工作单位对个人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工作,建立以职业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二是职业的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因而人的社会化状态呈现出鲜明的职业特色;•三是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因而影响人生目标和社会化目标;•四是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试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表现为以适应职业目标的角色学习过程;•五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六是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五)社区•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三是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四是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五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六是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六)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它的利弊得失:•一是对文化规范的影响;•二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三是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三、互联网•互联网,是指一个由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独立运行和管理的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性信息系统。•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正面影响:•第一,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第二,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第三,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第四,“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人沟通的互动环境。•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一,“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不同,容易形成一种角色不清和角色中断的后果,会造成精神失控。•第二,网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网络犯罪大众化,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三,网络中的文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心理上的困惑及行为上的障碍。•第四,网络成瘾的出现,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人际沟通。四、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化的根本环节。•社会实践通常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表现有: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这一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1、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3、社会角色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4、社会角色构成社会组织的基础。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二)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人们在充当这种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性角色,是指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三)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三、社会角色的扮演•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1、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2、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承担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理解。•3、角色实践•是指角色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四、社会角色的失调•常见的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冴:•1、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3、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4、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5、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得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具体到我们国家,就是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新人。•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本质就是能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在追求社会化基本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度社会化或社会化不足。•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社会化不足是指社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阶段所要求水平的社会现象。•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p108•(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1)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2)是人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3)是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4)不仅全面,而且要是自由的•(三)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什么样的发展)•人的平等发展指每个人都应得到平等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完整发展是指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人的本质内容”上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人在社会关系上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作为目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人在个性上的全面发展。•(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把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总体标志。(未来目标)•(五)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不仅是一个人学命题,更是一个社会学命题。现代东西方文化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讨论层出不穷,然而,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论述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则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学说所无法比拟的。(意义)•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自考2012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2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