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开始语改革也许有风险,但是不改革是最大的风险!面对教育的新变化,我们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导学式”高效课堂的构建成功,依赖于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而大家的参与质量也决定了“导学式”高效课堂的质量。相信我们一初中人对此都有正确的认识和切实的行动!☆当我们有兴趣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得最好;☆当教学不是千篇一律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发现知识对我们有意义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被关注与信任时,学得最好;☆当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时,学得最好;☆当我们喜爱的教师上课时,学得最好;…….对学生的调查:你什么时候学得最好?学生的回答是:“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课堂的构建“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关好课标准的论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下列五种课都属于好课:(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崔允漷教授将所谓的“好课”归纳为“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这十二字。激发课堂活力,构建高效课堂在高效课堂教学中,“高效”教师的所作所为,最重要的不是具有怎样高级的专业化水平,而是他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能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欲望,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传统课堂与高效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发现”。传统教师和高效教师的区别在于是“施予者”还是“开发者”、“激励者”。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培养学习能力。高效课堂当然不是以让学生学会为唯一目的,它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能力。因而,高效课堂的教学必须“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方法—过程—结果—能力”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四个环节。因此,学习方式的变革显得尤为重要。开放课堂,教学相长高效课堂理念:“把教学相长拓展到整个课堂观念,让差异生源衍生为教改资源”。开放课堂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目前,我校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正在探索中前行。解读“导”“学”“案”“导”就是辅助引导,导学案就象旅行用的路线图,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要明确老师不是为了讲课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这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上不能设计陷阱,不能甩包袱,必须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是一种设计,不仅是学习材料的罗列,而是有一条明晰的逻辑线索贯穿其中,就象电子游戏那样,让学生过了一关,就希望再过第二关,而且每一关的攻破都会使游戏的装备系统升级,攻关能力更强。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五步”(1)了解教师,合理分工。(2)学透课标,吃透教材。(3)查阅资料,丰富素材。(4)严谨构思,编制学案。(5)深入研究,构建体系。我们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各学科乃至学校的学案库。“五备”即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初”案;修订完善,形成“定”案;跟踪听课,形成“评”案;自我反思,形成“补”案。编写导学案时应注意的4个原则:主体性,即以学生为学案使用的主体;指导性,学案要有利于教师开展指导;层次性,学案的设计要有鲜明的层次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创新性,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批判地继承,开拓创新,形成本校乃至本学科的特色。“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过程课前1.编写导学案2.备课[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备内容、备学生、备标准)]3.学生预习(资料:课本、导学案,形式:先独立后合作,方法:先全面后侧重)先独立阅读课本然后根据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结合课本解决容易问题,较难问题尽量解决,个人解决不了的难题带入小组,合作研讨解决。课中1.展示交流2.问题汇总3.合作探究4.精讲点拨5.课堂巩固6.小结反思(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规律、总结方法)课后1.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小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小组制定帮教、督学和调整措施。2.对收上来的导学案进行批改,重点看学生的落实情况,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还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可以集体讲授解决。基于“导学案”的合作学习小组:不求形同,但求神似。班主任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情况,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结合以前的测试,将全班学生分成高(A)、中(B)、低(C)、特差(D)共4个层次。然后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法,每个小组都要尽量均衡地包含ABCD这4个层次。若学生总数为52人,每大组13人,则每大组可按照4+4+5的方法分为3个合作小组。当然,各班学生数目不一,每组的学生数可多可少,但最少不能少于4人,最多不能多于6人。这样每班通常会有12个左右的合作小组,班主任可以采取“大组套小组”的办法,即每一大组选出一个大组长,大组长负责管理三个小组长,小组长负责好本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选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任学科小组长。小组形式一般是固定的,学科小组长可以轮流担任,以此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根据本组人员的组成和实际,制定自己的“竞争”规则,但必须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关于小组合作学习(1)合理组织。采取先个人自荐,然后组内表决的办法选举组长,对组长加强指导与交流,了解各个小组的发展动态;同时加强组长的责任心,鼓励各个小组创造性的开展合作,对于各小组的情况要及时的做好点评和总结,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对于问题较多的小组,应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要等到问题多了时再去处理。(2)开展评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对来自同学的鼓励、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探究,让小组长按学习的质量、态度等标准给每位同学打分,再按小组总分进行评比。评比后,对于小组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天都有同学督促和帮助,学习慢慢会有所提高的。(3)保证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4)建立常规。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伪合作,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可在最初的学案中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注意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构建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1.淡化个体间的竞争,强化小组的集体角色,以便形成集体荣誉感,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2.创设和谐竞争的环境。个体奖励:(勤奋之星、助人之星、进步之星等等),评优等。3.反馈渠道:课堂观察、书面作业、家长观察;评价方法:个人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测评。“导学式”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树立科学的教学观3.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5.不断学习、与时俱进4.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手段相关细节的注意点1.课前预习①主动预习:根据学案和教师提出的预习要求自主学习,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知识建构和基础练习的学习习惯。②充分预习:预习时不能浮在表面,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知识的内涵,弄清知识点和尝试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等。2.学案的完成①限时、高效:通过自学能解决学案中一半以上的问题,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案中的70%以上的问题,然后带着强烈的展示欲和求知欲进入课堂。展示时坚决杜绝抄袭学案。②使用双色笔完成学案: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③允许有能力差异,不允许有态度差异:学案上能做和会做的问题一定确保准确规范完成。确因能力要求过高,自己不能做的可以不做,在课堂或课后用红笔完成。④注重纠错反思:在学案上的指定地方把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成网络,便于记忆;同时还要反思自己还存在的问题。⑤两次上交学案:一次上交:做好的学案(根据自己学情完成的)课前按要求交给任课教师审阅。二次上交:课堂下发下一节课学案之前,将用红色笔改过的学案再一次交给任课教师审阅。⑥对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由课代表或组长汇总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在下节课或在单元小结时解决;也可以在教师下班辅导答疑时解决。⑦学生要及时整理保存好所有的学案,作为课堂笔记,以备复习时查阅。任课教师要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检查督促。3.小组活动①课前合作学习:组长带领全组同学逐一落实学案的完成情况,对组内同学在完成学案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尽量使问题在组内解决。②争当展示代表:做到人人都想展示,人人都能展示,由组长按“全员参与”原则和个人自学情况确定本组展示代表。4.交流展示交流展示环节要交流展示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其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交流展示的主人。要以交流展示作为激发学自主学习动力,激发学生表现欲、展示欲的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生行为:上课时学生的板书、展示、交流发言、质疑、互动(形式不拘,服从教学实际需要)。教师行为:观察学生交流展示中的讨论和黑板书写的问题答案,以及根据学生的发言等,进一步把握学情,考虑调整互动探究的问题、精讲点拨的要点等。交流展示①交流展示的同学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关注所有同学的反应,及时点评跟进。当学生发言声音过小,可有意问同学们能否听见,学生说听不见,请该生再说一遍。不要频繁打断学生发言,要注意倾听与归纳。板书书写要规范,图文清楚,符号准确,尽可能精炼表达。注意展示清楚解题思路和方法。②其他同学要主动质疑和补充。促进课堂互动生成。精彩之处可自发鼓掌。交流展示的发言内容参考:(1)你掌握的本课的重点内容;(2)你关注的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3)你发现的学习中遇到的有意思的问题或难题;(4)你对某道题的简洁解答等。可以就学案中要求的交流展示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展示等。5.互动探究互动探究的问题:一、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经验进行预设;二、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这些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是对生成问题的提炼与探究。可把多个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把自己负责的主要知识点研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展示中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组长再组织小组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按方案解决问题。教师在此阶段内应该巡视班级全体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1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特别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适时调控各组的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教师要主动加入到学生的交流中去,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注意适时点评,不能放任,不能全说很好,应中肯、恰当,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和解题思路等。从隐性效果看,教师的教学地位、教学空间、工作容量和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变化,初步实现了解放学生、解放老师。教师开始以引导者的身份融入课堂。从显性效果看,他们已经开始理解新课改的意义,并能比较自觉地转变角色:课前,备导学案的针对性更强了;课中,能够做到精讲点拨,部分班级小组合作已
本文标题:改革也许有风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4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