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事业史03剖析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导言:近/现代史研究的三种范式1、革命史范式•以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矛盾为主线来写中国近代史。2、现代化范式•以走向世界为主题来建构中国近代史。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就是典型代表。•李泽厚依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的理论。3、民族国家范式•民族国家有三个特征:确定的疆域、独立的主权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纸的诞生导言•近代中国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与外国的侵略有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一提到近代中国,一提到鸦片战争,一提到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中国的反应要么就是义愤填膺,眼喷怒火,要么就是长吁短叹,痛心疾首。哪种态度是正确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两者都不是。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在外来侵略的推动下开始的,没有外来侵略,闭关自守的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可能就要推迟。比如说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要感谢外国人的侵略。你可以委屈,也可以不服,但是,这是无法否认,也无法改变的事实。至少,中国新闻事业的近代化就是在外国人的办报活动的推动下才得以开始的。推动中国媒体近代化的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马礼逊为传教第一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米怜,在中国印刷工人梁(亚)发等的帮助下,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中文刊物,作为他对华传教的主要工具。但是,正是这份以近代报刊面目出现的中文月刊,在中国成了破天荒之举,它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页。特点:1、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2、自6卷起,增设《全地各国纪略》栏目,始涉时政,但数量不多。3、新闻报道更少,只有一篇预报性新闻《月食》和一篇关于祭祀痘神娘娘的报道。其插图《事痘娘娘悬人环运图》为我国报刊史上最早发表的新闻图画。4、附会儒学,中国化设计。封面“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署名:博爱者。中国线装书式。月食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明,呷地诸人俱可见之。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在广州创刊,是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该刊虽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但其所刊载的内容大为扩容,且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内容退居次位,议论主要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特色:1、《新闻纸略论》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2、重视商贸活动,刊登物价表;3、文字通俗、文风简短;4、宣传策略中国化,注意附会儒学。对现代的启示:1、外报本地化策略的最初表现。跨地区经营日渐成为当今报业的一种常见现象。本地化是其重要经营策略之一。2、注重自身形象,寻求受众的心理认同。这一点在继《察世俗》后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表现得更为突出。创办者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封面设计沿用《察世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署名“爱汉者”,为博取中国人好感,郭士立还经常戴着假辫子出现在广州街头,并且还认了一个中国人做干爸爸。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澳门始有中国最早的近代报刊。16世纪,葡萄牙人殖民澳门。1822年,葡人巴波沙少校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由一些天主教教士编辑。这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该报鼓吹立宪,抨击贵族保守派。最终成为政治派别斗争的牺牲品。•除《蜜蜂华报》外,居统治地位的葡人立宪派还先后出版了《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澳门政府公报》等报纸,为葡人政治、经济活动服务。葡文报纸的出版带动了中国大地其他地区近代报纸的发展。英美人为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窥察中国社会情况,1827年,美商伍德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不久转归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所有。此外,《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中国丛报》、《广州周报》等英文报刊先后创办。这些都是商业报纸,以刊载商情为主,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等叙述详细。重视新闻和言论,印刷出版业务仿效西方本土报刊,较为先进。嘲笑中国贫穷落后,公开鼓吹和煽动西方列强武力侵华。不过就其新闻业务而言,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准。四、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近代报业概况评述•1、地点以广州和澳门为主。•2、全部为外国人所垄断,外文报的发展远远超过中文报。外文报有17种,中文就2个。•3,创办者以传教士为主。•4、代表外国人舆论,大都宣扬西方文化,鼓吹武力侵华。•5、新闻业务水平较高。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于英国,英文报刊迅速发展。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是《香港公报》,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1841年在澳门出版,不久迁香港,获香港军方支持。该报最初并非商业性质,但次年即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一)《中国之友》1842年3月17日在澳门创刊,同年24日出第2期时迁香港。创办人为英商奥斯威尔德。1843年产权出售与卡尔,至1850年,台仁特取得该报产权,并任报纸发行人主编。报纸论调开始大变。(二)《香港纪录报》:前身为《广州纪录报》,1839年迁澳,1843年迁港,改本名,为怡和洋行所办,至1849年转为英商史屈泉所有。产权几度变化,1863年停刊。(三)《德臣报》,汉译为《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于香港,为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创办人和主笔为英出版商肖锐德,后为狄克逊独家购得所有权。(四)《孖剌报》:1857年创,由美商茹达(赖登)和英商莫罗创办。次年完全为莫罗所有。为外国人在华的第一张日报。这期间新出版的报刊中,1863年创的英文《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是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由于香港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这些报纸的商业化程度较高,其办报模式、经验,对后来的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重点介绍:《遐迩贯珍》•1853年8月1日创刊,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用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物宗旨为《东西洋考》办刊思想之延续。•重视新闻且对新闻报道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闻,告别是国内新闻大大增加,对太平天国运动报道甚详(唯一、最早)。新闻文体和新闻写作上也有了重要改革,现在文体大致具备,且重时效。•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开始刊登广告。•创中文报刊运用新闻图片之始。(军事形势图)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发展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人口激增,商业贸易逐渐繁荣,成为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外国人在租界里出版了大量报刊,使上海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二、《字林西报》与其他外文报刊的发展•《字林西报》,是上海最早的一家英文报纸,前身为《北华捷报》1856年出版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字林西报》,从1864年独立出版,至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侵华史”。•同时期,上海出版的其他外文报刊有《上海每日时报》、《上海晚差报》、《文汇报》等各种英文、法文、日文、葡文的日报、晚报。这些报纸都显现出强烈的半殖民地色彩。三、《申报》等中文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1861年11月,《北华捷报》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首任主编是传教士伍德。版式创新,白报纸两面印刷,每期直栏、四版。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传递商情迅速,最先刊登电讯稿。选录各地报刊新闻。不重视言论。《申报》主要特点: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使用中国土产连史纸印报,售价低廉;•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沿街叫卖,买报人可先取报,月底缴款,剩余报纸退回;《申报》在1872年6月29日刊登了《本馆自叙》说:“阅昨日《上海新报》,知其减价与本馆同一,便人取阅,深幸其有同心。窃思新闻纸一事,欲其行之广远,必先求法之简、价之廉,而后买阅者以其偿无多,定必争先快睹也。奇闻异事,遍为搜罗,祟论宏议,兼收并蓄,有奇共赏,有疑共析,此竟菪疑酢”此文表明了《申报》为扩大销路,不仅力求报价便宜,还十分注意内容的可读性。(转引自《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23页,胡太春,)《申报》主要特点:在经营管理方面•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美查订出了洋贵华廉的广告刊例。如第1号《申报》的广告刊例说:“如有招贴告白货物船只经纪行情等款,愿刊入本馆新报者,以50字为式,买一天者取资250文;倘字数多者,每加15字照加钱50文。买二天者取钱150文,字数多者每加10字照加钱30文起算。如有愿买三四天者,该价与第二天同。”这一广告刊例只限华人,外国人及洋行来“买”广告时则不适用。《申报》当时对西人所定的广告刊例相当苛刻,同样每50字,却要收费大洋1元(当时大洋1元,大约可兑钱1000文),每加1字,加洋1分。比起华商刊登广告的费用,高出4倍,并且要先收刊资,只限一天。如果要多买几天广告,则“本报因限于篇幅,该价另议”,或者加收费用,或者限止。(转引自《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史》23页,胡太春,)•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申报》主要特点:在编采业务方面•⑴报名中国化。取名为“申”。经营和编撰工作由中国人担任,书册式装订,文章风格适合中国传统文人口味。•⑵重视新闻,为吸引读者,大量刊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⑶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政治倾向保守。沪、申、新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但竞争并未停止,竞争的出现正是报业市场的活力的体现。10年后,《字林沪报》创刊,1893年《新闻报》创刊。都由外国人所办,但都由中国人主持。办报手法和风格都模仿《申报》。最早的报业市场同质化竞争开始了。此时,上海已完全取代上海成为中国报业中心。申、新及《字林西报》占据着全国报业的龙头地位。其他各地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将报业市场做大。四、宗教报刊的发展与《万国公报》•19世纪50年代起,教会中文报刊在上海首先发展起来。1857年,英国伦敦会创办了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仅出版一年多,便告停刊。1868年《中国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9月5日改版,更名为《万国公报》。该报宗教内容较少,主要刊载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增设论说。读者对象为官员、士大夫、商人等。1883年8月,因主编林乐知忙于他务而停刊。1889年2月,由广学会复刊,半月刊,仍由林乐知任主编。五、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实质)•客观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事业史03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5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