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陆良不走寻常路,正月十六闹元宵
正月“十六”闹元宵——陆良的不走寻常路摘要:元宵节日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其热闹和人们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元宵节有许多有趣的的习俗,譬如吃元宵,猜灯谜,近年来还有各种新式的活动。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陆良人民却把元宵节定在了正月十六,习俗也大有不同,本文将详细讲述。关键词:正月十六元宵节、凉粉、偷青一传统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二陆良定正月十六为元宵的原因元宵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随着各地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不同的习俗,譬如陆良的元宵节就与众不同。众所周知,正月十五元宵节,但是陆良的元宵节却是正月十六,那么为什么陆良人民要把元宵节定在十六呢?且听故事吧。据说在陆良还未成为平原以前先民们是住在山上的,那时候的农业水平低下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先民们就只能采集野果或是狩猎,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随着季节的变迁,食物的来源就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先民们就去海边渔猎,但是海里妖魔横行而且经常兴风作浪。那时候人们还没有掌握正式的造船技术,只是随便用木头刻条“猪槽伐”,遇到妖魔作乱就会船翻人亡,先民们苦不堪言。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先民经密谈后假装正月十五家家户户掌灯过元宵,终诱使妖魔掉进圈套并将其处死,汪洋大海瞬间变成万亩良田,受尽苦难的人们倾巢出动欢欣鼓舞,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智慧的先民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此便有了正月十六闹元宵的习俗。当然神话传说在今天来说是不能让人信服的,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有两个说法:其一是人们觉得年是到正月十六才完全结束的;其二是因为时区的问题,北京地区的时间跟边疆地区是不同的,而且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圆。基于这两个原因陆良便十六才闹元宵。每年正月十六,陆良县城必定万人空巷,近年来,由于道路的便通,农村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天大量涌入,更是热闹非凡。三陆良的元宵节食品陆良人十六这天的晚饭要吃凉米线、凉卷粉,其中也有个小故事。相传有个叫陈二奶奶的人春节后就病倒了而且无药可医,十六这天好心的邻居送来一碗鲜香麻辣、酸爽可口的凉粉,家人念其病重就不让她吃但是她很想吃,于是等家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把凉粉吃了,没想病居然好了,从此之后这一天人们都会吃凉粉。这其实表达了人们祈求吉利平安、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而且从医学理论来说春季饮食太杂、油腻太大、肝火太旺容易滋生疾病,吃一吃凉粉扫扫肠胃对身体健康也是大有帮助的。陆良县城卖米线的小摊铺到了这天都是顾客盈门,财源广进。四南大桥“丢石”吃罢晚饭,华灯初上,县城的舞龙队汇集后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个水泄不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踩高跷、划旱船、舞蚌、倒骑毛驴等活动将过节的热闹气氛渲染到了极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穿红戴绿,携老扶幼打着灯笼放着烟花陆陆续续涌向南大桥,一时间南大桥上热闹非凡,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南大桥古名会津桥。盖以昔时此桥开基河段,上汇南盘江主流、中源泽(别名湘浦、云崖泽),下集西华寺河经司古湾注入之诸水,南向西折,经窑上、西桥进峡峪地带今普乐村之后板滩出境。故得名“会津”。为陆邑建桥最早,南来北往必经之津梁。会津桥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六凉州(今旧州),洪武二十三年,增设军事机构陆凉卫(西汉同劳城旧址),检事滕聚奉命于地处盘江南岸(阎芳河尾)之河套内,即今鲁昌一带,掘渠引中源泽水环护为城壕,筑土城置卫署。为便两岸庶众通行建造木桥即名“会津桥”。永乐五年因屡遭水患,居官者随选址于北岸平畴兴建砖新城。宣德初,一座周回九里,高坚方正,城楼嵬峨,大街宽敞,小街对称,甲于省内各府、州、县之平原城池落成,于是迁鲁昌旧城卫署入驻。斯时,会津桥遂为城南官道,此桥每遭水患修葺频繁。但凡雨季过后,诸河多浑浊,唯此流澄清见底,时人有赞:花落水面,春涨新鳞,渔歌清晓,虹卧夕阳。两岸之红桃似锦;一川之碧柳如旗。明、清以至民国所列“八景”此桥两岸旁近即占多半:旧城烟柳、板桥春水、大觉晓钟、湘浦渔灯、鲁昌禁蛙等。清康熙八年裁卫归州,州治始迁入卫城(即今城),历民国置陆良县,新中国沿之至今。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七月)霪雨经月,昼夜相继,盘江水位猛涨,大村大坝被冲倒,县城东南被洪水围困,会津桥被冲毁。当时陆良县政府虽组建“会津桥建筑委员会”,发布“倡建募捐启事”,且上报省建设厅求援,未成。1956年,陆良县人民政府作长远规划设计,报经省交通厅批准,投资八万余元,于原址建造13米跨距4孔,全长71.04米、高7米、石墩台、钢混丁字梁式中型大桥。后以经费不敷,改建为石墩木面桥。1969年,改木面为钢混桥面,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宽0.75米,置简易钢混护礅钢管栏,全桥长71.04米,载重(汽)13级60拖。于1970年5月竣工,至此始称南大桥。2006年,中枢镇人民政府决定改建南大桥护栏,陆良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工程处热心公益乐捐10万元并承建此项工程,是年2月1日动工,至同年6月29日竣工。现今改建之护栏,行人顾盼及目可见:其材质、工艺均系白石刻镶嵌,以两竖礅顶浮雕莲花为间隔,其余各礅分别雕刻“十二生肖”,礅距空间以白石栏版嵌严。风格古朴、典雅、庄重,为陆邑凭添一道亮丽景观!此桥见证着古县旧城、今城两岸沧桑变迁,而今仍承载着陆邑“正月十六闹元宵”传统民俗节日活动。晚上7点左右南大桥上已是商贩云集,在这不仅能买到一些杂糖小吃彩灯等各种小玩意儿还能看到陆良“一大怪”——石子论个卖的新奇。别看区区石头,据摊贩说最好时可以卖到一元钱一颗。究竟这石头有何魅力呢,原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城里的道路都已修得平坦,不似过去石头俯仰皆是。那么这石头买了作甚呢,这里面也有一些传说。老人们都说小孩病了的话就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到南大桥上丢下一颗石头然后病就会好;丢下第二颗石头家里的烦扰不顺之事就能破除;丢下第三颗石头就全家欢乐团团圆圆。以石头寄托美好愿望,这一天南大桥上人山人海,人们竞相往桥下丢着石头,口中念念有词。意犹未尽的人们会在小吃街上品尝各类美食,有的则看西洋镜般围观摊主们现场制作米花糖、麻依馓子等特色小吃的熟练技法,并且品尝津梨、酥糖等美食。然后相约到古滇名刹大觉寺赶庙会。撞撞院庙清钟,看看弥勒大佛,听听新式山歌,再烧一柱高香寄托美好祝愿。五月下偷青待到明月高挂,难得一见的特有风俗又将夜晚引向另一个高潮,直至天明方才结束。偷摸的行为向来为人所不齿,但在陆良正月十六这一晚却出现了奇特的景象,这就是“偷青”,用陆良方言说就叫lao(去声)青,至于字儿怎么写还真不知。所谓“偷青”就是去别人家菜园子里青色的菜。“偷青”习俗曾经分布广泛,尤其是明清时期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各地区各个民族。“偷青”民俗也非常古老,其由来由于史料记载比较少很难确定,对其产生的时间也有多种说法。村里俗话说谁如果偷了别人的菜,挨了主人的骂,这一年谁就会无病无灾,万事大吉大利,“贼”挨骂得越毒就越“旺相”。所以父母都会叫孩子去别人家菜园里偷菜,出去“找骂”。同时,村民都知道是过年的习俗,菜的主人也不会计较菜的一点点损失,不会骂小偷。照道理说,是每种菜掰一片叶子什么的,蒜苗葱葱一棵就够了,图的是喜气,然而,话说孩子们则是图热闹。于是出行的时候,拿的是背篼,麻布口袋……白天,他们联络同伙,派人出门踩点,设计路线,装备防滑黄胶鞋,手电筒,口袋,背篼等作案工具,伺机而动……根据多年的经验,农民伯伯知道元宵节之夜,自己地里的心肝宝贝菜要遭受浩劫,所以在白天,他们也有要做的事情:教育自己家里的孩子,偷菜可以,别把那些娃娃领到自家地里去,同时也亲自出门,挑上一扁担粪,到自认为会被偷的菜地去,挨个浇……还有一些大人,同样装备胶鞋,手电筒,一根棍子,去蹲到自家地里守青,当然也有带背篼口袋的,用于没收被抓的小孩的菜(被没收的菜不一定是自家的。)大人,小孩,这两个阵营的敌对势力就这样想成了,暗地里都在做着准备。多少年来,势均力敌。偷青,可以单独行事,也可结伴一路,但不能在行动时在下手时让别人碰上。如果碰上了就意味着一年都要走霉运,因此一定要在正月十五夜深人静,月色朦胧时去偷。所以村里的小孩们一般是在晚上一两点结伴去偷菜,即真正下手是在正月十六凌晨两点。偷的菜也有讲究,一般偷一点青菜、生葱、白萝卜、芹菜和大蒜苗,生菜谐音“生财”;也叫“菜头”,音近“彩头”;蒜音同“算”,取其意为“好打算”。偷得生葱会更加聪明伶俐;姑娘们就拔上几颗萝卜,因为萝卜比较光滑,而且又白又嫩,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祈求与萝卜的肌肤一样完美;芹菜“芹”谐音“勤”,则象征“勤劳”。这一风俗实质上是邻里之间的一种相互祝愿。祝愿对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不少男女青年偷青回来,找个地方支锅生火“打平伙”,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偷青最终变成了“偷情”,不少爱情故事就这样发生了……六元宵习俗的发展与退化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元宵节的内容,现在每年到了元宵节政府都会组织大型的文艺晚会,开展一些健康现代的活动;人们和往常一样会聚集到城里但是不再是丢石头吃小吃了,一些青年朋友会在广场放天灯,天灯都是一些现代工艺制作的,有各种卡通的图案各种艳丽的颜色,还有卖氢气球的。还是一如既往的拥挤热闹,却是不一样的活动,还有的人们就到一些休闲场所,譬如酒吧,奶茶店或是KTV等地方消遣。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偷青”“偷青”一直是元宵节一个趣事,但是近年来“偷青”已渐行渐远了。偷青习俗在很早时候一直比较流行,直到解放后,过大年偷青这个习俗作为封建迷信被扫进了历史尘埃中于是在许多地方就开始废弃这个民俗。为什么以前一直能生存并且分布广泛?以前生活条件比较差,以前衣食不是很充足,吃的食物不是很丰裕,所以人们就一起在元宵佳节,每家都付出,都捐献出一点蔬菜给同是贫苦的村人,一起救济自己苦难的同胞,同时由于贫苦的村人没有什么好的方式来庆祝元宵佳节,于是借这种方式来庆祝,来娱乐,给春节增添喜庆。流行甚久的习俗为何会被淡忘呢,原因有三:第一,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大家都有比较充足的食物,不仅蔬菜数量多品种多,而且荤菜平常一般都能够吃一些。所以,没有必要到别人家的菜园“偷菜”维持该习俗的最基本动因就没有了。其二,解放后在崇尚科学,扫除迷信的号召下,偷青习俗因称带有迷信被禁止、废弃。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人们随着的时间和后辈子孙推移对习俗的概念就越来越淡薄,越来越失去感觉,对习俗的意义和其文化价值认同感不大。其三,就是外来习俗的冲击,改革开放大门敞开,年青一代越开越追求时尚,许多洋节在中国备受年轻人青睐。偷青习俗曾在中国大地盛行一时,如今在慢慢的消逝,慢慢的被人遗忘,时代发展让其再无立足之地,但它的文化价值依然不变,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珍惜自己宝贵的文化!民风习俗在经济时代的浪潮下显得有
本文标题:陆良不走寻常路,正月十六闹元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64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