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古代汉语上(11)――范雎说秦王
古代汉语上节内容回顾一.读音•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師退,次於召陵•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指渤海和黄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師進,次於陘•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二、文字1.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2.王祭不共3.女实征之词汇•风马牛不相及•赐我先君履•五侯九伯,女(汝,古今字)實征之,以夾輔周室。•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君若以德綏諸候,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三语法•1.寡人是征•2.寡人是问•3.岂不榖是为。•4.先君之好是继。•范雎说秦王本节授课内容内容简介•本篇选自《战国策·秦策三》,表现了战国时期策士的雄辩辞令。•战国策是_____体史书。《战国策》简介•《战国策》是战国时期一些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西汉末年刘向编定,按国编排,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33篇。东汉高诱作注,北宋曾巩补修。•叙事年代自战国初年至六国灭亡。《战国策》的风格•议论风发,语言生动、人物逼真。•善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如:狐假虎威(楚策一)、画蛇添足(齐策三)、南辕北辙(魏策)、惊弓之鸟(楚策四)、鹬蚌相争(燕策二)、亡羊补牢(楚策)、螳螂捕蝉(楚策)。战国策士•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东周的后半时期,被称作战国。•经过春秋时期长期激烈的争霸战,战国时期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时期有很多政治活动家,通过说服诸侯,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取得地位,被称为纵横家、士、策士、说客等。例如苏秦、张仪、陈轸(朝秦暮楚)、苏代、范雎等。秦昭王其人•前324年,秦惠文王称帝,爱妾芈八子(宣太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稷,就是后来的秦昭王。惠文王死后,太子荡即位,是为秦武王,举鼎绝膑而亡,昭王于是当上了秦王。秦昭王其人•昭王即位后,因年幼,朝政为母宣太后和两个舅舅穰侯魏冉、华阳侯芈戎主持。•宣太后和昭王诱杀楚怀王和义渠王。•昭王三十六年,张禄(即范雎)来见,受昭王重用。利用范雎的谋略,削弱了外戚的势力,完璧归赵、长平之战。开凿了都江堰。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在位55年。范雎•范雎本为楚人,当初想为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得见魏王,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后随其出使齐国。朝堂上见须贾被齐襄王数落得嚅嚅无言以对,范雎挺身而出,替须贾解围,维护魏国了尊严。其雄辩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均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范雎受尽相国魏齐摧残,装死后改名张禄,历经磨难,辗转被秦使王稽载入秦。范雎设法跻身于秦廷后,开始施展他的全部谋略和才干,辅佐秦昭襄王,并深得赏识和器重,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远交近攻。课文讲解•范雎至秦,王庭(名词用作状语)迎,謂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最近)義渠之事急,寡人日(名词用作副词)自請太后。今(而现在)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竊閔然(忧虑的样子)不敏(不才),敬執賓主之禮。”•范雎至秦,王庭(在宫廷。名词用作状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最近)义渠之事急,寡人日(名词用作副词)自请太后。今(而现在)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自身)窃(谦辞,私下,私自)闵然(忧虑的样子)不敏(不才),敬执宾主之礼(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这两处的“见”如何理解?】秦王屏左右,宫中虚(大丘,引申为空)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表敬副词。表示对方的行为是自己所希望和感到幸运的)教寡人(古代诸侯向下的自称。即所谓自谦是“寡德之人)?”•坐:两膝着地,屁股贴在脚上。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跪:两膝着地,身子微直,屁股不挨脚跟。一般是有急事求人或向人表示谢罪。又往往表示对人的恭敬。如:“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跽:挺直了腰身,耸直着身子。如:“项王按剑而跽”•长跪:表示对人庄重恭敬的礼节。如: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乐府诗集〃上山采蘼芜》•箕:屁股着地,两腿向左右张开,两膝微屈,样子像畚箕。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復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简化字“复”对应于“複”与“復”.“複”的本义为夹衣。后引申为”繁复、重复”义。“復”有“回来”“报复”“再”“回答”之意。范雎谢曰:“非敢(谦辞,有冒昧的意思)然也。臣闻始时吕尚(姜姓,封于吕,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之遇文王(姬昌,生前称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灭殷后追谥文王)也,身为渔父(fu3)而钓于渭阳之滨(水边)耳。若是者,交疏也。已(随后),一说(进言一次)而立为太师(商周之际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果然)收功(取得成功)于吕尚,卒擅(占有。同“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文王生前未及“擅天下”,也未“身立为帝王”。这里是合文王、武王二人笼统言之)天下,而身(自身,自己)立为帝王。即使(即,如果;假如。使,假使;假如)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yu4,帮助)成其王也(没有帮助他们成就王业的人)。•今臣,羁旅(长久旅居异乡)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希望)陈(陈述)者,皆匡(kuang1匡正;纠正)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粗浅)忠(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言),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应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伏法)于后,然臣弗(“弗”与“不”都表示否定。“不”的范围广,凡可以用“弗”之处都可以用“不”。但先秦“弗”后的动词一般不出现宾语)敢畏也。大王信(果真)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逃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用漆涂身体)而为厲(通“癩”),被(通“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史记》据《世本》、《大戴礼》定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圣而死,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开创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之仁而死,五伯(春秋五霸)之贤而死,乌获(秦国力士,传说能举千钧之重。秦武王爱好举重,所以宠用乌获等力士)之力而死,奔、育【孟奔(一作贲)、夏育。战国时卫人(一说齐人)。据说孟贲能生拔牛角,夏育能力举千钧,都为秦武王所用】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课本308页)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之”,连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使其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伍子胥橐(tuo2,口袋。名词用作状语)载而出昭(zhao1)关,夜行而昼伏(躲藏),至于蓤水,无以饵(糕饼。使动用法,给……东西吃)其口,坐行蒲服(同“匍匐”。现汉为叠韵联绵词;古汉为双声联绵词。联绵词古今字形多有变化。如从“委蛇”(wei1yi2)到“逶迤”),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假使,如果)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指范雎自己)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主张)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春秋楚隐士,佯狂不仕。亦以代指隐士。《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邢昺bing3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髮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是以箕子佯狂,接舆避世)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意于殷、楚。【并提。特点:两句话合在一起表述】使臣得同行(有同样的行为)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跌倒。身蹶指身亡)也,是以杜【联想:杜绝】口裹足,莫(没有人)肯即(靠近)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两句话都是“于”字不出现的被动句);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代指左右近臣)之手;终身闇(an4,昏暗,愚昧)惑,无与(介词,省“之”)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之”不出现)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者,贤于生也。”•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不才,不贤。“臣等不肖,请辞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溷(hun4,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使……幸运)先王而不弃其孤(指昭王自己)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通“毋”)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本文語言特色】①多用名词作状语。②多用对仗句。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上(11)――范雎说秦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58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