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大学语文第八单元分析
第八单元教学课件杨帆人生如河,河有了顺水,亦有逆流,所以人生才会有欢乐和痛苦相伴、笑靥与泪水相叠,我们希翼每段都活得精彩,无怨无悔才是人生的真谛。人生如书,在涉世未深时,我们可能是作品的鉴赏者,而经历了风雨,体验了过程,我们可能又变成了书中的主角,在各自的故事里演绎各自的精彩。人生如歌,在那柔情似水的冲击下,心灵的茧子便会被层层地剥开,心开始变得柔软、舒适、温馨、快乐。人生如画,有的时候在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时候浅笔勾勒自成一派,不论是浓墨还是淡彩总归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一无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有的坎坷一生,有的一帆风顺,但只要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就要纵情向前奔去。路边的风景也一样的美丽,同样,同样可以带来欢乐,丰富人生。如果要想天长地久的快乐,必须用真诚和善良来点缀自己的世界,绯红花瓣在手指间坠落是美,淅沥细雨在空中飘洒也是美。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张开双眼环视穹宇,一个美的境地,艺术的世界便在我们眼前生成。如果艺术能够唤醒世界,那么热爱艺术的人一定是与人生的成长同步;如果艺术能够拯救灵魂,那么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必定是伟大生命的开始。美丽的,一定是纯粹的。能开到生活的美丽画面,那定是拥有一份悅然的心情。论艺术罗丹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构了西方近代雕塑与现代雕塑之间的桥梁,罗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欧洲两千多年来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20世纪新雕塑艺术的创造者。罗丹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思想者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这里只对该书作简要介绍,阿文建议你去买一本,因为可以放在床头慢慢的看,还可以闻到书香。里面有很多精美图片,书页的纸质也很好。另外,为了不损坏原书,阿文舍不得扫描,因为扫描图片的时候要把书压平,很容易把书弄坏。《文赋》陆机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人。少有异才,文名著于世。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陆机是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其作品颇重辞藻,开六朝绮丽之先河。《文赋》为陆机论文的重要著作,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文学家的创作经验和文学观念的总结。《文赋》的出现,把对文学的考察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第一、它标志着对文学的探讨更加理论化,第二、《文赋》标志着人们开始深入文学创作过程中,透过文学的表面去探求它内部的思维规律。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1-2],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陆机兄弟来到洛阳,文才倾动一时,受太常张华赏识,此后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诗重藻绘排偶,骈文亦佳。与弟陆云俱为西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与潘岳同为西晋诗坛的代表,形成”太康诗风“,世有”潘江陆海“之称。陆机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陆机《文赋》的巨大功绩,是首次揭开了文学创作思维的“暗箱”,他开始把文学思维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文赋》主要讲的是作家的创作过程,正如陆机在《文赋》的开头所说的,它是以探讨作家创作之“用心”和“论作文利害之所由”为其宗旨的。关于《文赋》,杜甫《醉歌行》说“陆机二十作《文赋》”,后又有41岁作,入洛后作等三种说法。从《文赋》所表现出的对文章的成熟看法,作《文赋》时应不止于20岁。《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文赋》在后世很有影响,魏晋时期几个大家都不同程度受到陆机影响。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其中《神思篇》、《物色》篇都可以看出《文赋》的影响。齐梁声律论亦源于陆机。萧统《文选序》的基本思想亦脱胎于陆机。“事出于沈思,义归乎藻翰。”“物感说”对刘勰、钟嵘有影响。“缘情说”对批评史的影响深远,屡被人提及。此外陆机关于构思、灵感、继承与革新、风格、文体、结构等方面的论述都对后世有影响。“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谓曲尽其妙。至於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我每次阅读那些有才气作家的作品,对他们创作时所有的心思自己都有体会。诚然,作家行文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别人写作的甘苦。作者经常感到苦恼的是,意念不能正确反映事物,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大概这个问题,不是难以认识,而是难以解决。因此作《文赋》借评前人的优秀作品,阐述怎样写有利,怎样写有害的道理。或许可以说,前人的优秀之作,已把为文的奥妙委婉曲折地体现了出来。至于前人的写作决窍,则如同比着斧子做斧柄,虽然样式就在眼前,但那得心应手的熟练技巧,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详尽,大凡能用语言说明的我都在这篇《文赋》里了。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察万物;博览三坟五典,以此陶冶性灵。随四季变化感叹光阴易逝,目睹万物盛衰引起思绪纷纷。临肃秋因草木凋零而伤悲,处芳春由杨柳依依而欢欣。心意肃然如胸怀霜雪,情志高远似上青云。歌颂前贤的丰功伟业,赞咏古圣的嘉行。漫步书林欣赏文质并茂的佳作,慨然有感于是投书提笔写成诗文。其研究的模式为:物─意—文。即“意不称物”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这是创作过程的两个重要方面。其要解决的问题是: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小序乃全文之关键,论述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其中意乃构思中的“意”,是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说明全篇是讲构思的问题。“物”指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文”是指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创作准备阶段1、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2、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3、作者情感因自然景物、四时推迁而受到触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儒家历来只讲文辞形式为内容服务,所谓“文以足言”,从来没有专门讲文辞华丽的说法。陆机在曹丕基础上明确提出“绮靡”主张,故遭后代儒生斥责。重视诗歌的语言艺术美,正是六朝文学的一大特点。从陆机对诗赋创作中缘情、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特征即感情与形象有深刻地认识。《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深入的论创作的文章,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用赋的形式论文的著述,本身就很美,当然也会对表达思想有不利的一面,但总体上是一篇很好的论文专著。它的贡献主要在于两点:一是鲜明提出了“诗缘情”的主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二是它首次具体地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各方面问题,其中对物、意、辞三者关系的论述,对艺术想象的论述,对文章立意、措辞、声律的论述等,都是有开创意义的。至于其他有关写作的细节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它对南朝文学批评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刘勰《文心雕龙》在许多方面继承发展了《文赋》的内容,故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说:“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王国维一、大师之光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中国近代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翻译理论家和文艺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国学大师。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是我国近代美学史上融中西美学为一体的第一人。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美学作品。生平著有作品62种,以《观堂集林》最著名。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结识“东文学社”主持人罗振玉,在其资助下于赴日本留学。1902年因病归国,执教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埋头文学研究,开始“独学”阶段。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若再加上李济则被称为“五星聚奎”。也曾被鲁迅誉为“研究国学的人物”。他自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自居。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长期思想上的苦闷,生活上的困顿,长子去世,挚友绝交,对北伐战争胜利的恐惧,)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悲剧色彩的“谜案”。他的才华和卓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令人惋惜。王国维之死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二、关于《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共六十四则,是其最有影响的著作,融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和西方美学思想于一体。行文流畅自然,见解独特,精辟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人间词话》,青年们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首词,读此书也就无用。……我个人认为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傅雷家书》关于《人间词话》《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作于1908~1910年。作者脱弃西方理论之拘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第八单元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0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