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务礼仪 > 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修改)
组长:邵梦洁组员:戴智姣洪晨廖娅文磊丽钟欢二○一四年四月十六日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提纲政治文化内涵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关于政治文化内涵的界定,西方学者和中国学者们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阿尔蒙德,他最初提出:“每一种政治系统都深入到具体的政治行动的特殊取向,这种特殊的取向模式就是该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而从个人角度考察,政治文化则是个人对政治及其政治评估的主观取向。”后来阿尔蒙德进一步界定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1.政治文化的内涵中国学者关于政治文化最典型的是阶级主体说。总结他们的观点,认为:“政治文化是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特定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评价的总合,它对人们的政治方向、方式、方法起导向和制约作用。”虽然中西对于政治文化认识上有差异,但是他们对政治文化的界定中都包含了态度、信仰、感情、认知、价值等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既是在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如下两个方面的情形态势。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文化系统优势。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既独树一帜,又构成人类文化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1.政治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又有其各自的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历史局限性、阶级局限性和政治文化中政治思想、学说创建者个体思维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时的“政治社会”中,剥削阶级固有的经济利益的自私性和权力意识上的专断性造成的政治文化观,一般构成一定的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传统。•因此,从历史传统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和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谁都不可以说自己的都是绝对的善,更不可以把自己的说成是整个人类政治文化的理想境界。反之也一样,都不可以视对方的为绝对的恶,或视对方为弊端丛生,无任何优越性可言。1.政治文化的内涵提纲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政治文化的内涵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就中西而言,政治文化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环境下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不同的情势、态势。中国和西方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2.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地处亚洲东北,国土东南部面向大海,西、北部是大漠一片和群山,这些构成了中国人在古代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因此与外界长期隔绝。所以说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严实的封闭性。这种地理环境造成的这种中华民族既有古老的悠久历史,又缺乏与外来文化广泛深入交流、冲撞、相互激荡的状况,直接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视野,决定了他们思维的经验性封闭性。•西方国家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海洋附近,人们面对大海,以海为生,较早从事海上贸易,因此在文化形态上比较开放。2.1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都是自然经济形态。这种方式是以自给自足为经济特征的。中国古代虽然也有商品交换的存在,但是由于传统的政治上的重农抑商,使商品经济在我国一贯受到压抑。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非常低,他们对政治生活构不成重要影响力,他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倾向也就在政治文化系统中得不到哪怕微弱的反映。•西方虽然也经历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较早的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不同于中国臣民文化的公民文化。2.2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我国古代,奠基于以小农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在政治上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血缘关系长期影响着我国社会,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长期保留了专制思想和家族观念,人们对君权的认同,清官思想的保留,家长作风的存在,都是其表现。•在西方君主立宪制或三权分立的国家中,人们敢于冲破封建的束缚,呼唤理性和人的自由。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个人成为获得独立自由和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形成了民主制度的公民文化。2.3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基础提纲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政治文化的内涵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国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则适应中国国情采取一元化。人们的共同心理是权力纵向的集中于一个元点,即集中于受命于天的君子手中,皇帝拥有国家的一切权力从而使权力关系、权力结构一元化、单向化。•西方政治体制设计的导向一直实行多元化,西方政治体制中几乎没有单一权力所属的独裁体制。国家的几项基本权利也都不是集中于一个人手中的。(在古希腊,斯巴达城邦设有并列的两个国王。可这两个国王还不是最高首脑,有五个监察官负责监督他们。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3.1体制设计导向:一元化、多元化•中国有“家天下”的传统认识。基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国更重视统治集团与官僚队伍的自身制约。强调重道、正身、舍身取义、廉洁奉公等政治道德,把伦理道德作为人的本质,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而完善自身,把实现完美的道德人格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西方具有自我意识的公共权力为基本内涵的国家观念和公共权力的认知和情感,即国家是人民为了满足一定生活需要通过订立契约建立的,国家权力在本质上是属于公众的,体现公众意识,是公众权力,公众将公共权力委过给执政者,执政者只能依照公共权力所有者的公共意识去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在政治权力监督意识上,西方强调权力分立与制衡。3.2对政治权力的认知:统一性、公共性•中国政治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国家关系时,注重个人对自然、对社会群体、对国家的依附性,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具有自我依附意识和情感。•西方政治文化则比较强调和特别注重人对自然、人对社会群体、人对城邦国家的个体独立性。因为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工业化经济进步,是以个体权利为本位,故个体对国家具有独立性。•这种个体主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的区别,决定了中国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在个人自我意识上和思维取向上,对个人与国家关系认知上的截然不同。3.3个人与国家:整体本位、个体本位•由于中国和西方人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扮演不同的政治角色,使中国和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走向和历史特征。即在西方形成了“公民文化”:公民作为政治生活的个体独立、自由的主体、和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具有历史连续性;在中国形成了“臣民文化”,广大民众甘居子民的地位,具有不容置疑的子民的身份。•西方社会培养了热爱与追求自由的政治心理和强烈的自由主义政治价值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子民被长期禁锢于宗法政治关系网络中,广大民众为生存而奔波,无暇参与政治把命寄托与贤君、贤相身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3.4公众政治角色:公民、臣民•所谓治国之道也就是治理国家的政治思维。•首先,中国寻道,西方穷理。•中国自诸子百家起都致力于“道”的求索,最终形成了儒家主流政治文化的治国之道和做人之道。•而源于希腊文化的西方政治文化则追求科学理性,其对政治科学的形成和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对于现代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有很大的意义。3.5治国之道不同•其次,中国对治国之道的探寻和西方对国家本质的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中国历来关注治国之道,追求德、礼、政、法的统一结合,强调以民为本。中国古代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君主专制下的权力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贱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而这种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3.5治国之道不同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崇尚理性主义,注重政体研究,对公民的“自我”表现关切,另外政府保障公民对人权的追求,强调法律统治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出现的法学政治就取代了神权政治观、伦理政治观,使公民有了公共权力观念、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人权观念,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创新。3.5治国之道不同•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西方每个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治国方略,只是主流和重点各有侧重。•中国主德重德,中国儒家政治文化讲求礼,也讲求法,把礼法关系定位为“德主刑辅”。•西方主法重法,致力于正义国格的追求。而西方的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律拥有超越时空的权限,法律永远高于人,而不是人大于法。3.6治国基本方略问题•政治文化在哲学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里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意识形态范畴,然而就一般而言,它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反映经济结构特点,从属于一定的政治体系的主客观要求,还受到它所依存的生存环境、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政治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与社会分层性。•在历史上,每当两种文化体系发生冲撞或磨合的交流时,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是先进民族的文化影响后进民族的文化而被其吸收,虽然这种吸收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但是这种吸收是很自然的。当然这种吸收不可能是全盘拿来,而是基于本民族向前发展的自主选择。对于中国,也是这样。小结谢谢
本文标题: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比较(修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2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