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六章 科学 技术 工程与社会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本章提要】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上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工程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的多种因素都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发挥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互动,能够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使科学技术和工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本章重点】●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和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总体上、主导方向上是积极的和正面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到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第1节科学技术工程对社会的作用•1.1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1.2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第2节社会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2.1经济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2.2政治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2.3教育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2.4文化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2.5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第3节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3.1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机制•3.2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转型•3.3科学、技术、工程与中国现代化•第4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第一节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科学、技术和工程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善思维方式变革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科技与工程经济科技与工程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第一,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第三,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科技与工程生活方式科技与工程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休闲方式案例分析:6度分离理论三十多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他的“六度分离”(SixDegreesofSeparation)理论。他认为,任意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而两人之间的亲友数量大约是5,用6个人就可以将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而最新的实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DuncanWatts)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实验。从2001年秋天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在网站上注册,参与这项实验。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5到7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这正是米尔格伦所阐述的“六度分离”。(参见柯南:《你想与施瓦辛格建立联系吗?》,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14日C20科学版。)科技与工程思维方式古代自然经济近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思想启蒙和解放特征趋势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精确性创造性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科技与工程社会进步科技与工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科技与工程人的全面发展科技与工程人的个性解放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人与社会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案例分析2007年5月29日下午,无锡市民拧开自来龙头发现,流出来的水又黄又臭,太湖蓝藻已通过自来水管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超过200万的无锡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蓝藻一时间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5月29日到6月1日,已有多批专家奔赴无锡会商消除蓝藻的办法。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随后,专家组与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商,重新制定应对方案。原先的方案只是在水源厂投放大量的净化和吸附物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专家于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进方案,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这一净化程序的调整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检测数据显示,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资料来源:《劳动报》(上海),2007年6月3日,第3版。)二、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和工程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大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伦理观混乱“异化”分析主体客体产生支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化现象宗教异化金钱异化权力异化技术异化•所谓异化,一般情况下是指人本身的创造物与人分离,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已力量与人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从属于它。这个已经“对象化”的东西取得了人的属性,是人的劳动、能力、思想的一种变相的反映,它通过外化而获取了别的东西的“指令”,转而对人本身构成否定。严格来讲,异化应是人本身理性与非理性、感觉与思考、主体性与对象性、理想与现实的分裂,至少从根源或本质上讲是人的意识的分裂。人的意识分裂成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后便打破了人与自然处于自在同一的混沌状态,他从万有处于绝对的沉寂状态的自然中苏醒过来而自觉地不仅将自然,并且也将自身当成对象。这样他发现了自己与外界的不同,他从与外界的同质同构关系中挣脱出来,他感到自己已不再是外界的一部分,相反神秘莫测的外界对自身构成了威胁,这威胁造成了他所有的恐惧。“去技术”化分析技术本身的发展,例如智能化提高,会造成劳动者的去技术化。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技术装备本身具有“高技术”特征,承担着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人只能是服从高技术设备的服务者和附庸,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动执行者。机器越来越智能,人却越来越愚蠢。而这对人们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生产的发展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力,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许多人将无法就业。马克思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许多技术成就和工程都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取得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进步”是以生产更多产品为目的、以高效率为手段,因此,更多的产品制造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这无疑加大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我们看到,几乎与一切技术进展相伴的都有其消极的副产品。化学工业的出现带来了化学污染,核工业带来了核污染,电子工业带来了电子污染和电磁污染。一定程度上的伦理价值观混乱影片表达的是人们关于现代通讯手段是“手机”还是“手雷”的困惑。20世纪末,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基因重组工程获得重大突破(80年代)、人体基因关联图谱被绘出(1996),克隆羊的成功(1997)等等。而当这些科技还未用于人类之时,就已经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案例分析: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其前景和利害关系的想象性展望“进步”的七种利害人们希望和期望的奇迹引起的恐惧与令人担心的恶果1.克服局限性的力量:人变自由了还是被奴役?痛苦的、卑下的、重复的劳动的结束;无产者(出现了没有工人的工厂)的消失令人厌烦的家务劳动的消除(电子控制住房,智能机器人)空间上的自主权(有了手提式微电脑);废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子通信);无所不在性为个人的创造赢得了时间个人命运可以选择,少数派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广播和电视)信息通讯专政(大哥大);电脑加强了官僚体制,军事帝国主义人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教师变成了教学机器的服务者;人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2.知识:人变聪明了还是缺少文化?对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掌握(巨大的电脑、数据库);技术文化人工智能为人服务,使人达到越来越高的复杂水平,更多的聪明孩子走向电脑思想水平的下降(变成电脑孩子)3.死亡:人长命了还是失去了人身安全?永久的集体性记忆(影像图书馆等等)电脑失败(核子启示录)测远仪的失误(灾难)家庭音像技术对隐私权的侵犯4.社会公正:社会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进步不受金钱和文化的障碍,降临到一切人身上微电脑价格不断降低,国家财政对远距离通信的拨款,电脑使用自然语言,在学校就开始成为学徒在获取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信息科学,微电脑通信)5.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相处还是变成了社会虚空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邻里之间的密切关系重新恢复(通过影像和地方信息通信网,社区电视)整个区域的非中心化(乡村生活中也装备了远程通信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使万人空巷;荧屏间景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科学对那些独自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无理性的工人造成压制6.充分享受:最福利国家还是危机四伏的国家?满足了人们的一切欲望:成本和花费减少,造成了需求和欲望的增加消除污染和节能工业的建立文化工业走出危机,新的种植区的出现失业状况恶化,欧洲衰落,价值系统危机7.全球大团结:是发展?还是对第三世界的蹂躏?不发达国家可以走技术的捷径,赶上西方国家技术战壕扩大了国际劳工的分裂电脑化摧毁了文化多元化(资料来源:VictorScardigli,ImaginaireProgres,Paris:CNRS-MCDReport,1987.转引自邢贲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57-158页。)科学技术之所以产生消极社会效应的原因(1)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具有的有限性。(2)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二节社会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科学、技术和工程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制度一、经济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例如,近代科学16、17世纪在欧洲兴起,就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而在当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富裕国家,对健康医疗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所以它们在与医学有关的科研领域具有突出的相对优势;中国对发展工业有着很强的社会需求,所以在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应用科研领域表现出相对优势。恩格斯认为:“几乎一切机械发明都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引起的。”今天我们尽管不能说技术的发展是由于缺乏劳动力,但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因。经济的需求科学技术工程社会、国家或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持,通常可以用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全社会对研发(R&D)经费的投入总量(GERD);二是全社会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或地区近年R&D/GDP的比例,一般在2%~3%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以下。经济突出地表现在经费的支持上科学技术工程经济对工程的影响更是突出。我们今天所进行的许多工程项目,过去不是说人们对它们不需要,而是缺少工程建设的经费。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所需资金量极大,没有社会一定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无法开展的。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的建设就需要数千亿人民币的资金。二、政治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制度(politicalinstitution)是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示意图三、教育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教育是培养知识生产者的基地。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普及,为最广大的公民所掌握,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育是知识生产的基地。四、文化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
本文标题:第六章 科学 技术 工程与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27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