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
淮南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江杰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三、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一、中国传统教育简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教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传统教育通过知识传授、人才培养、考试选拔等形式不断延续和扩展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使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创造、延续和发展。1、原始时期的教育:《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一)西周以前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2、远古时期的学校:(1)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礼记》)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2)夏商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1)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或称右学和左学),“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2)教学内容丰富,有礼乐、宗教、军事、书数等(二)西周的教育1、西周教育内容——“六艺”(1)礼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吉,凶,宾,军,嘉。(《周礼》)(2)乐乐:音乐。六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3)射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4)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逐禽左等(5)书、数。指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命、卜、相三术。2、西周教育的特点:(1)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2)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3)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显著特征。学校分国学(中央官学)和乡学(地方官学)两类。天子所设大学叫“辟雍”(商周时是中央高等学府又是祭祀场所),各诸侯国所设大学叫“泮宫”(学校前半环雨水而得名)1、背景:(1)“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社会动荡——王权衰落——官学衰废——文化下移——私学兴起(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2)土地私有和士阶层的崛起,为私学的产生和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春秋末期和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此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一些持不同政见者为宣扬自己的学说,纷纷创办私学,从而为中国几千年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2、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一批私学大师,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不仅在《论语》、《孟子》、《墨子》《荀子》等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的教育资料,还出现了像《礼记·学记》《礼记·大学》《荀子·劝学》等教育专著。荀子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孔子(四)战国时期教育的典型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稷下学宫的特点: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五)秦代的教育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书同文,车同轨2、教育政策:“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六)汉代教育1、汉代官学汉代的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办的官学又分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太学,一是特殊性质的学校,比如“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等;地方办的官学也有两种,一是大学性质的“郡国学”,一是小学性质的“校”,“庠”、“序”等学校。太学作为中国当时最高学府,与西方的雅典大学、亚历山大尼亚大学等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博士中的领袖叫仆射,学生叫“博士弟子”。西汉平帝元始四年为太学扩建校舍,能容纳万人。东汉太学学生最盛时曾达三万多人。2.汉代私学汉代的私学也很发达,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汉代凡未从政或罢官还乡或得不到博士机会的经学大师都从事私人讲学,收徒教授,人数之多曾达数百,乃至上千人。私学类型:(1)蒙学性质的私学。此类私学通称书馆或家馆,主要以识字和习字为旨归;(2)专业基础教育性质的私学,此类通称乡塾,是为巩固蒙学识字教育成果和进入更高学习阶段预先准备而设置的;学习内容为《孝经》《论语》等,(3)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多被称为精庐或精舍,执教者为名师大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目的。(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但总的来说还是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并存的。2、晋代中央学制分为国子学和太学两种,前者限五品以上贵族子弟入学,后者为平民子弟所设。3、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太学也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所派。4、南朝宋文帝时,设立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史称“四学制”打破了儒学一统教育的状况,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开创意义。宋文帝(八)隋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官学中国古代官学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完备的官学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1)隋代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后改“国子监”),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标志着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成为独立部门。(2)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唐代国子监具有双重性质,即是大学,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部兼大学),下设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此外还有弘文馆崇文官等等。通称“六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皇帝,皇太后近亲,及宰相等一品功臣子弟才能入学;国子学:供文武三品以上或从二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律学,算学,书学等:八品以下子孙入学;药学:只招收庶人子弟入学唐代地方官学、府州县学和专门学校也很发达。并且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专业学校。由于大唐教育先进,吸引了大量周边各国的留学生,当时的大唐长安成为东西方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2、隋唐私学隋唐私学也很发达。名师大儒聚众讲学之风盛行。隋朝王通聚徒讲学,门人常以百数;唐朝颜师古在未显达之时便以授学为业,门生遍及各地等。隋唐私学主要有五种类型,分别为经学性质的私学、文史性质的私学、道玄性质的私学、诗赋性质的私学、科技性质的私学。唐代私学以授以诗歌为盛;唐朝学者总结了私学教学经验,编出了一批新的蒙童教材;还运用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孙思邈传授医术时,就运用了直观教学办法等。(九)宋代教育1、宋代官学北宋建立之初,官学呈现出衰微不振的局面。中央官学只有一所国子监,地方官学也处于几乎完全消亡的状态。后来朝廷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官学的兴起;北宋后期尝试以官学取代科举,并发展各类专门学校。南宋的官学制度趋于稳定化,少有根本性的改革措施。2、宋代私学宋朝时的私学教育可分为两类:(1)教授识字和日常基本知识的小学和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2)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书院和学馆。3、宋代书院:(1)起源。早期被称为书院的两种场所:①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②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之地。(2)宋代书院的特点:一是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二是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三是建立“讲会”制度,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往来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使不同的思想出现在同一书院的讲坛上,体现了一定的(争鸣)精神。(3)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十)元代教育国子学中采用积分法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它始于宋朝,至元朝趋于完善。将学生平时的表现、测试计分,作为定级升退的依据之一。(十一)明代教育1、明代官学(1)广设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模式化管理,并将学校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2)国子监的空前发展(3)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乡学府州县学国子监2、明代私学(1)蒙学性质的私学,又称家塾或蒙馆,一般教以15岁以下儿童,在明代私学中占主导地位。尤其以蒙学性质的私学的读物编写最具特色。有分类词汇、分类韵语、分类杂文等,多连属成文、押韵,针对性强。(2)给成人讲授经书或指导练习科举文学的高级私学,即书院。3、明代书院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书院十分繁盛:明代第一书院:东林书院特点:将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顾宪成(十二)清代教育:1、官学教育的衰落①官学教育的有名无实②教学内容的僵化③科考内容的僵硬与不切实际2、书院的衰落①大兴文字狱,对意识形态控制得十分严格。②书院官学化倾向发展十分严重3、明清两代的蒙学(也称乡校、村学、小学)。蒙学教材多是字书,最著名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流传广泛,影响很大。3、转型①有识之士的思考:康有为《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②癸卯学制(1904):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意义的学制。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施班级授课制,编制了专门的教科书,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目标、任务,原则、方法、内容等多方面留下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见解,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对于当前的教育也有很多启迪。下面就选取中国古代几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对其教育思想进行介绍。(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年—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1、教育目的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修身养性,使之成为一名“君子”。2、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德育方面的要求3、办学方针有教无类4、教学方法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A学、思、行结合B启发诱导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含义: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要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诱导:循循善诱、叩其两端、由博返约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颜回曾赞扬道:“夫子循循然善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教育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4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