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辛亥革命第一节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高涨第三节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第四节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考题1、孙中山思想体系及其评价2、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评价3、革命党内部之争4、评述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的民主思想5、同盟会评价6、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7、分析武昌首义及其成功的原因8、试评南京临时政府9、如何认识和评价孙中山“让位”问题10、帝国主义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11、评述辛亥革命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12、试论会党、新军、留学生与辛亥革命13、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失败之因一、列强侵略的加深二、清政府的新政与预备立宪三、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经济四、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第一节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第一节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一、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政治上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操纵和干涉中国内政(二)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三)经济方面,控制和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垄断中国财政金融经济方面1、掠夺水陆交通运输权,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2、霸占矿产,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3、开办和扩充银行业务,操纵和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三、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经济(一)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3、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和组织程度加强(二)残破的农村经济(一)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二)国会请愿运动(三)保路运动(四)各地的民变这些运动的蓬勃发展,表明20世纪初的中国,帝国主义和清政府不能照旧统治下去,而且中国人民的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迅速高涨的新时期。四、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与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一)政闻社和预备立宪公会1、政闻社1907年由梁启超创办。政闻社的宗旨有四条,一是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二是改革法律,巩固司法独立;三是确立地方自治,区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四是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力。2、预备立宪公会◆第二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和高涨一、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同盟会的成立及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一、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诞生地——广东香山翠亨村(一)孙中山的家庭背景父亲孙达成,是个很老实的农民,年青时曾在澳门学裁缝,当过鞋匠,后来回乡种地,兼更夫,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孙眉(1854-1915),字德彰,原来也在乡为人佣工。17岁,即1871年去檀香山做苦工(今美国的一个州,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当时还是一个独立的小国),后来因经营畜牧业致富,成为华侨资本家。(二)孙中山的教育背景孙中山7岁入村读私塾,13岁到檀香山依靠他哥哥,先后入英、美教会学校读书,完成中学学业。1883年回国,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接受资本主义教育,涉猎资产阶级哲学、历史、政治、军事书籍,打下西学基础,眼界大开,“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92年本科毕业,授予医师证书,开始在香港、澳门行医。孙中山十岁时在村塾读书的地方——冯氏宗祠十七岁时的孙中山(三)影响孙中山成长的几个因素1、孙中山接受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它们是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对孙氏后来改良以及革命思想的萌发影响很大。2、孙中山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思想的影响很深,对他的前辈广东人洪秀全的事业推崇备至,接受了洪门的传统反清思想3、现实的原因:医人或是医国问题4、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2、孙中山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思想的影响很深,对他的前辈广东人洪秀全的事业推崇备至,接受了洪门的传统反清思想。孙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常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三人在香港中环歌赋街二十四号的杨鹤龄祖产商店杨耀记处会面,并议论中国时政,大谈反清逐满及太平天国遗事。孙中山、陈、尤和杨被时人称为“四大寇”。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后立者为关景良。每遇休假,四人辄聚杨室,畅谈革命,慕洪秀全之为人。又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洪秀全未成而败,清人目之为寇。而四人之志,犹洪秀全也,因笑自谓我侪四人,其亦清廷之四大寇乎!其名由是起,盖有慨乎言之也。——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3、现实的原因:医人或是医国问题1892年孙中山从雅丽医学院毕业,正式挂牌做医生,在澳门行医,那年他27岁。心系国家安危的孙中山认为,做一个为少数人服务的医生是不够的,应该做医疗整个中国的医生。因此在第二年,他离开澳门,到各处去考察,他希望通过正常的改革途径寻求救国富民之法。•美国学者史扶林指出,“孙中山所具备的条件使他将更多地求助于支持清王朝的改良主义者,而并非更多地求助于三合会(指当时下层社会的秘密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当时的领袖是郑士良)他在香港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这两种可能的选择。这使他对中国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看法,同时也给了他这样的希望:即他可以致力于改革而不必一定要做一个造反者。”的确如此,这种思想确实支配了他很长一段时间。4、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世纪、20世纪之交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上书李鸿章,希望改革政治制度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孙中山《上李傅相书》(四)孙中山早期改良活动2、与康有为、梁启超合作时梁(指梁启超)及同门梁子刚、韩文举、欧渠甲、罗伯雅、张智若等与总理往还日密,每星期必有二三日相约聚谈,或主张革命排满论调,非常激烈,因有孙、康两派合并组党之计划,拟推总理为会长,梁副之。——冯自由《革命逸史》(五)孙中山由改良而革命的转变1、革命思想之萌发——创建兴中会•1894年10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檀香山,开始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1月24日,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又在香港设立兴中会总部,在入会会员的誓词里面,体现出兴中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香港兴中会会员除了孙中山和他的香港旧友陈少白、陆皓东等人外,还有属于辅仁文社这个组织的一些人员。杨衢云被选为香港兴中会会长。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损益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孙中山《兴中会章程》2、游离于改良与革命之间1897年他介绍维新派的徐勤做日本横滨的华侨学校校长。可维新派的徐勤当了校长以后,把所有赞成革命的同志,全部排挤出去。•1899年,他又介绍梁启超到檀香山去,鼓吹改良主义思想。而梁启超到了檀香山,把兴中会会员拉进了保皇党,甚至孙中山的哥哥孙眉也被拉了进去,兴中会的策源地,居然成了保皇派的活动中心,可谓鸠占鹊巢。•1900年维新派组织发动自立军起事,孙中山给予支持和配合。3、肃清改良思想,走向职业革命道路(1)思想转变之缘由改良派抢占革命阵营事件使孙中山认识到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而再次争取与李鸿章合作的失败,使孙中山不得不打破依靠统治者的幻想,加上八国联军侵华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以及惠州起义的惨败,终促使孙中山与改良主义分道扬镳。“现有党匪,名曰孙文,结有匪党,曰杨衢云,起义谋报,扰乱省城……严拿重办,决不从轻。”——清廷通缉布告囚禁孙中山的密室——孙中山《致告同乡》1903年惠州起义失败后,1903年9月,孙中山在由日本经檀香山到美国的途中,不停地发表演说和撰写文章,揭破保皇党的阴谋,把梁启超所播下的保皇党的种子,一一肃清。(2)思想转变之体现:“保皇革命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扶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矣。”。此后,孙中山又进一步指出,保皇党人是继吴三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而后的汉奸,保皇党的目的在于假公济私,骗财肥己。这些汉奸分子是“丧心病狂,罪大恶极……凡吾汉族同胞,非食其肉,寝其皮,何以伸此公愤;而挫兹败类也”。孙中山逐渐坚定了革命信念。“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3)同盟会的创立和三民主义的形成,是孙中山走向职业革命道路的重要标志。(六)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一生可以这样划分:1、第一阶段(1878——1885),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开始踏上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道路。2、第二阶段(1885——1894),投身于改良祖国的社会活动。3、第三阶段(1894——1895),革命思想的确立与兴中会的成立。(六)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4、第四阶段(1895——1905),早期活动,武装起义与同盟会的成立。5、第五阶段(1905——1911),同盟会成立后的武装起义。6、第六阶段(1911——1912),担任临时大总统。7、第七阶段(1913——1916),领导反袁斗争,推翻洪宪帝制。8、第八阶段(1917——1918),领导护法运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六)孙中山的活动和思想9、第九阶段(1919——1922),第二次护法运动,再造民国。10、第十阶段(1923——1924),改组国民党,进行国民革命。11、第十一阶段(1924——1925),北上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控制了政权。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安P23)(一)留学生爱国运动和国内学潮(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三)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爱国团体:励志会等积极创办报刊杂志:《国民报》《湖北学术界》《浙江潮》《江苏》等开展宣传和集会活动:“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拒俄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安P23)1、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方式(1)大量的西书翻译出版(2)革命书籍出版(3)一系列政治性刊物的创办发行2、民主革命思想宣传代表思想家及其著作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3、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3、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1)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内容评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揭露清政府卖国投降的罪恶嘴脸,指出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号召人民起来救亡图存;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号召人民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批评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的主张,宣传革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民主革命思想宣传的缺陷存在的种族复仇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色彩;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仍缺乏认识;对农民问题在民主革命中的巨大威力缺乏足够的估计。长素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三、同盟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三)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论战(四)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五)立宪运动和革命力量的汇合(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1、华兴会:1904年,黄兴,长沙2、科学补习所:1904年,张难先等,武昌3、光复会,1904年,蔡元培,上海(二)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1、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
本文标题:第八章辛亥革命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97-2003 演示文稿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6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