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ppt04
第二篇史官文化与城市、宫殿、住宅两个概念◆史官文化◆墙文化第一章城市一、城市起源与发展◆城市,最普遍的一个定义,即非生产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武士、巫师◆宫殿、祭坛、城墙——城市出现的标志中国城市的发展阶段粗略的分为四个阶段1、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还可以细分,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城的发展经历了从氏族社会的居住聚落到军事君主制的城堡、最后到城市的过程。◆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内蒙古中南部石城址古文献中,城本身就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名词指城墙,一是动词筑城墙。◆从都邑到城、市山东临淄齐故都城下排水设施2、秦汉时期,城市体系形成都城与地方城市两大类。秦统一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郡要设郡治、县要设县治,出现了郡城、县城。至此,从职能上分化出另一类城,地方城市。3、三国至隋唐,都城与地方城市存在相互对应的邺城制度与子城制度。邺城与先前都城形制迥不相伦,曹魏邺北城之后始出现了全城整体规划,应该讲开创了全新体系,并影响北魏、东魏、北齐和周边国家如渤海国等,特别是日本的藤原京、长冈京、平城京、平安京等列都城建设。这一时期在城市管理制度上较有特点,采用里坊制。汉画像砖市坊4、宋至清,里坊制解体,城市类型多样化。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城市上史上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的瓦解。里坊制的瓦解及造成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如:(1)手工业城市:纺织中心:松江、苏州、杭州;陶瓷中心:景德镇、宜兴。制盐中心:自贡。(2)商业中心城市:扬州,重庆等(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如广州、泉州等(4)军事城市,如长城沿线的一些“镇”。二、城市选址第一考虑的要素是——水。一方面指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时代,水还包含了一个交通的问题。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防洪。对都城来说,城址的选择还要有政治、军事上的考虑此外,自然地理条件还要便于守卫。第二篇史官文化与城市、宫殿、住宅三、筑城办法◆城墙:1、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2、宋代以后,城墙开始使用包砖,但还不是很普遍,一般在重点部位使用,3、明代以后,城墙全部使用包砖作法。北魏洛阳城遗址◆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始逐步推广。水城门:《营造法式·石作制度》实例:苏州盘门水门◆城楼:战时的指挥所。◆瓮城:二道以上城门。◆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永定门1、城郭之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子城、内城、阙城;郭:罗城、外城、国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郭相对位置关系不固定。四、城市布局结构郭于城一边(齐临淄、燕下都)郭包于城外(吴阖闾,即苏州)秦汉以后,都城格局逐渐统一为外郭内城的形式。◆都城一般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郭城)2、城市组成部分(一)宫殿区(衙署区)封建国家的统治机构,在城市中代表中央权力的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在都城中就是宫殿区。在一般的地方城市,就是府衙、县衙等。(二)商业区(市)唐以前,集中设市,集中管理,称为“市坊”。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这些商业街往往由相同行业的店铺聚集在一起形成。市场的另一种形式,则是围绕大型寺庙形成的集市。(三)居民区城市里的居民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各自聚集成区。(四)宗教建筑宗教建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官方认可的礼制建筑,如宗庙、社稷坛等;地方上的城隍庙、文庙,及佛寺道观等。◆另外,还有包括供奉民间信仰神的祠庙,妈祖。(五)学校封建国家的教化机构。从宋朝开始,各地就开始纷纷建学,到了明代,更是成为明文规定的定制。3、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格网布置。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4、市政设施建设A、防火◆北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军巡铺”,砖砌望火楼。◆钟楼、鼓楼,报时报警。B、排水◆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汉长安◆在街道两侧挖明沟,唐长安◆利用河道排水,北宋东京五、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一)都城1、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之始——《考工记·匠人》战国时,齐国的官书,记载西周时期的营国制度。理想的都城模式,其主要内容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历史意义:(1)确立了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的原则,奠定了都城的主体框架,突出了主权。(2)建立了一种礼制秩序。(3)建立子经纬道路网。(4)城市规模经过计算与规划。2、秦咸阳位于渭水两岸特点:(1)因天材就地利,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2)城郭分开,宫殿分散。(3)阿房宫以山代阙。3、汉长安:一个伟大的开始(1)选址定都长安,关中地理环境的优势占了主要地位。(2)城市布局特点A、宫城布局自由分散B、斗城C、八街九陌(道路系统)门内大街宽约45米,以排水沟界为三股,中间为驰道,两侧为臣庶所用。道路系统也即排水系统,明沟暗渠交错成网。D、面朝后市E、闾里(里坊)居民闾里集中于城北,又散处各宫区间。4、曹魏邺城古代都城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城市布局特点:A、城市分区明确,宫城居北,宫城墙与北城墙合一,坊里、街署、市在南。B、宫前东西横街直通东西两城门,划全城为二。C、里坊制,道路规整通畅。5、隋唐长安中国古代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1)选址宏观考虑:因统治的需要而定都关中。异地重建:一是因为隋时汉长安已经因战乱被破坏得无法修复。二是汉附近的沙土也严重盐碱化,无法饮用。三是汉长安在城市布局上不合理。四是渭水河道的摆动使汉长安牌受洪水侵扰的威胁之中。(2)城市布局特点A、继承邺城体系的特征:①宫城居北,市坊居南,城市功能分区明确。②道路采用“三横三纵”的方格网,称为“六街”。③采用严整的里坊制。B、突破①宫城之南建皇城,功能分区更加明确,防卫严密充分利用地形增加城市的壮观气象。②增设公共游赏的风景区,主要有曲江池和乐游园两处。(3)水系:八水绕长安天然水源比较丰沛。(4)城市道路宽阔,如:宫城承天门前的大街宽220米,相当于一个横长的集会广场。御道宽155米,两侧植槐树,排列整齐,唐代有“槐衙”之称。(5)鼓楼之制。6、北宋东京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转折点。(1)选址(2)城市布局特点A、采用三套城,宫城居中,东西主干道、前加御道。B、四条水系,水路发达。C、里坊制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成为开放型的结构。D、城市管理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3)城市水系:有四条河道穿越东京城。此外,东京城三重城的每一重城外都有城壕,将穿行城中的河道贯通,形成良好的泄洪通道。(4)东京城对后世都城发展影响很大。如:a,东京的宫城、内城与外郭三重城制度。b,州桥、华表、御廊叉子、宫门双阙的系列。7、元大都、明清北京(1)选址与沿革北京北面的燕山山脉,大致构成游牧区与农业区的一个分界线,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元大都同隋大兴一样,是以平地起建的新城,其主要的规划者是也黑迭尔(阿拉伯)、郭守敬、刘秉忠。明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占元大都后,为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五里较荒芜地带放弃,明嘉靖32年又加筑外城,但只筑了南城,所以形成了凸字形。清代,则未对城市规模与布局作进一步改变。(2)继承:A、城市布局规整。附会《考工记》都城制度“旁三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等规定。B、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以南北向为干道,东西向为胡同。整齐的路网即有利于城市排水,又便于合院住宅采光和防风。C、三套城:宫城、皇城、外城。D、固定的市场集中于鼓楼一带,市坊采用夜禁制。突出成就:A、科学的水系设计。将西山泉水引入城壕、漕渠,保证城市用水。并将通惠河与城壕结合,漕运直达城内。此外,城市排水也得到很好解决。B、将水面和大片的苑囿结合,创造了一个山水城市。C、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明清北京A、北面废五里,南扩1里,又在南面加了一个外郭,以皇城为中心,形成了凸字形的城郭形式B、形成了一个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也是全城的中轴线,城市更为严整。街景北京鼓楼(二)、地方城市明清西安现在的西安城墙是明代所修,规模只相当于唐长安时的皇城。城市采用十字街的形式,十字街相交的中心建钟楼,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这是北方地方城市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原因不详。此外,地方城市随着商业的发达,结果往往在城门附近形成聚集的人群,从而形成了“关”。西安钟楼平遥从城墙上俯瞰城内市楼俯瞰城内大街苏州南方水网地区的大城市,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子城制度:在南宋平江图中,也可看到城由罗城与子城组成。衙署区外围以城墙,形成的小城叫子城。这是南北朝到宋地方城市的一种制度性做法,称为“子城制度”。子城城门,即衙署区的入口,往往在城门上建楼,楼上挂鼓,负责向全城人宣告时间,称谯楼,明清以后称为“鼓楼”。盛世滋生图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ppt0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67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