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09 欧美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史·第二章中世纪文学一、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欧洲中世纪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使得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地主阶级的文化形态与农民阶级文化形态的对立,是中世纪欧洲新质文化和文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但也要看到,欧洲中世纪文学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众多蛮族部落各自文化的融合上。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帝国的北方,很早就有蛮族部落形成,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他们各自的生活状况和习俗,实际上形成的是各自不同的文化种群。其次,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进文化与蛮族落后文化的融合上。虽然蛮族南侵之后,摧毁了古代的文化,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但是,新的文化毕竟又是在曾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成就的欧洲大陆上产生的,古代的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存在于欧洲本土的遗民身上。中世纪文学的思想特点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第二、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比较起来,艺术形式更为成熟。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二、教会文学教会文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作者是僧侣,又称僧侣文学。教会文学的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歌颂上帝创造一切。教会文学的表现形式:祈祷文、赞美诗、基督故事、圣徒传、梦幻故事、宗教剧等。耶稣受难神秘剧宗教剧以圣经为题材,代表作是《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尼德兰画家梅姆林的木版画《受难图》(1470)描绘了中世纪宗教神秘剧演出的情景,宗教神秘剧在这幅画里充满了现实生活感,耶稣就在人们身边生活、受难、死亡。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雄的事迹。欧洲几个主要的国家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贝奥武甫》是中世纪欧洲第一篇民族史诗,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中世纪古英语文学的最高成就。贝奥武甫·手稿史诗《贝奥武甫》早在六、七世纪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日耳曼民族聚居的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开花结实,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全诗共3182行,是英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约占现存盎格鲁-撒克逊诗歌总量的十分之一。基本情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诗行1—1904):丹麦国王赫罗斯加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宴乐厅,遭到魔怪格兰道尔的袭击。那魔怪为所欲为,连续为害达十二年之久。消息传到高特人(在今天的瑞典南部。)耳里。高特武士贝奥武甫率十四勇士前往救援。经过激烈的搏斗,力大无穷的贝奥武甫扯断了魔怪的一只胳膊。垂死的魔怪逃回自己的洞穴。第二天晚上又有一个魔怪前来骚扰宴乐厅,此魔乃格兰道尔之母,是为他的儿子报仇来的。贝奥武甫与她在水潭下的洞穴中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用魔剑将她杀死。第二部分(1905—3182):贝奥武甫凯旋回国。不久,国王海格拉克父子先后死于非命,贝奥武甫继承王位。他成功地统治高特国达五十年之久。就在壮士暮年,国内出了一条毒龙。该毒龙因自己守护的财宝被盗,开始向高特人进行报复。它口吐烈焰,毁灭一切。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贝奥武甫毅然进入龙窟。在一位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武士的援助下,毒龙被除,但老英雄也因受伤过重而献出了生命。这首史诗有很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掺有基督教成分。史诗歌颂贝奥武甫的正直无私,英勇无畏,对人民负责的英雄品质。史诗写:“在一切国王中,在一切人们中,他是最温良的,最可爱的,是对他的亲族最仁慈的。”法国:《罗兰之歌》(1080)《罗兰之歌》是最早的古法语史诗,是11世纪法国流行的武功歌的代表作,歌颂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的骑士们的忠勇。罗兰是查理大帝的侄儿,也是他忠实的骑士。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查理大帝,遭到敌军包围和叛徒的陷害,孤军作战,壮烈牺牲。史诗突出罗兰的忠君爱国精神和对上帝的虔诚。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现存最古老的作品,叙述以熙德闻名的11世纪西班牙著名的军事统帅比瓦尔失宠于国王,最后获得谅解的故事。他被尊为西班牙的民族英雄。此诗现实主义特色突出。熙德的故事不断在史诗、纪事、民谣和戏剧中作为一种题材反复出现。熙德之歌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5)《伊戈尔远征记》是古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全诗描写俄罗斯王公伊戈尔于1185年孤军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败被俘的故事。伊戈尔虽然被俘,最终逃脱,回国受到人民的欢迎。这首佚名史诗主要歌颂了伊戈尔的英雄气概,呼吁诸侯团结抵御外敌的侵略。因对后世的影响而著名。伊戈尔远征记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0)《尼伯龙根之歌》取材古日耳曼人传说,描写尼德兰王子西格弗里王子毒杀怪龙,占有尼贝龙根族的财宝,抗击外敌,征服冰岛女王,迎娶恭太王妹妹克琳希德的故事,以后他被恭太王的亲信暗害,克琳希德进行了残暴的复仇,自己也被部下杀害。这部史诗歌颂了英雄西格弗里的高尚品德,揭露了封建主之间权势之争,姻亲杀戮。尼伯龙根之歌三、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它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盛行时代的产物,作者是骑士,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属于世俗贵族阶级的文学。骑士是封建主阶级最低一层的等级,是十字军东征(1095——1270)的主力。12世纪出现了骑士团。封建主的子弟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以便长大当一名合格的骑士。骑士信条:忠君、护教、行侠、效忠女主人。(一)骑士制度欧洲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典型的等级制度。当时的大小封建主之间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封建主受封于大封建主而成为“附庸”或“封臣”。这些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封建主阶级最下层的一个等级或阶层,被称为“骑士”,是大封建主豢养的封建武装。由于征战频繁和骑士阶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称号是下层封建主的一种荣誉,封建主子弟只有经过特殊训练和经过举行一定的仪式后,才能受封为骑士。在历史演进中,骑士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寓含骑士精神的道德标准和信条。骑士的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行为举止要求“文雅知礼”。他们在学好武艺的同时,也学习礼仪、作诗和欣赏音乐。骑士把个人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要在为封建主和“心爱的贵妇人”的冒险和效劳中去获得功名。骑士虽然也效忠宗教,但并不奉行禁欲主义。十字军东征骑士阶层在11世纪开始的长达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军东征中,地位大为提高。特别是在13世纪,骑士制度达到了鼎盛时代。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火枪和雇佣兵的出现,骑士制度逐步走向衰落。骑士的盔甲和武器骑士最初的主要职责是军人,而军人形象极受社会尊敬,因为军事活动频繁是中世纪特征,在人们观念中,战争属于正常的社会生活状态。在经济领域中,骑士是封建体制组成部分,效忠于领主,并通过宣誓等仪式来加强这种纽带关系。而在社会阶层方面,贵族可以是作战的骑士,但骑士并不一定是贵族。骑士主要职责是作战,而不具备贵族所具有的司法权和一些世袭权,而是“贵族的随从”,处于贵族、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骑士的职责12~13世纪之后的和平时期,骑士军事职能开始削弱,在经济、政治领域提高地位,逐渐与贵族融合。那个时候骑士的培养已经必须从出生开始,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程:出生时便由父亲监督实行洗礼,从小由乳母养到7岁,不可和家人同住。7岁后,真正走上骑士的道路。离开住处到一个高于自己家庭地位的贵族家族,开始学习成为骑士的必备知识,如养猎鹰、各种宗教知识和礼仪。14岁起担任贵族的贴身随从,为礼仪性质,可从中学到很多经验知识,直到21岁长大成人。21岁时,必须经过一种特殊的仪式,才能脱离领主家庭成为自主独立的骑士。仪式很隆重,这种授封礼被认为是过去成年礼的延续或变形:在第一天中要进行沐浴和祈祷两个仪式,为的是净化肉体和灵魂。第二天正式授封:接受战马,并举行象征性的比赛,成为骑士的外在标志。很多教会的行为准则成为了骑士的准则,骑士成为了上帝的战士。当时骑士的准则主要为以下几点:做一个虔诚的基督徒。12~13世纪后,虔诚成为首要准则,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质,也是资格,对骑士有了规定和约束。骑士的装备也代表着教义,剑是十字教的象征,盾代表着保护教会的职责,双刃剑则代表了正义的一面和杀敌。而且信仰上帝,骑士也必须有实际行动,为祈祷和忏悔罪行。必须成为保护教会的卫士,世俗国家是上帝在人间的房间,国王是房间的代表,骑士保护国王既为保护上帝,从而转化为保护教会的职责。骑士的准则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也有其独特之处,与现代人的观念并不相容,可说是独树一帜。当时的婚姻以财产为基础,骑士们追求爱情,但对象都是贵妇人,且不以结婚为目的,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后期宣扬的主题,吟游诗人用诗歌在各地歌唱,对以后的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这种爱情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骑士的爱情观和平时期骑士军事职能减弱,开始依附贵族宫廷而生活,讲究礼仪、风度而非武力。特别是十字军东征后,男子大都外出打仗,世俗事物落在妇女的身上,能力和地位均有提高。女主人在宫廷中经常担任重要的角色,其地位崇高,成为前来依附的武士所崇拜的对象。而且骑士从小在贵族家庭中长大,很多的教育是由女主人安排,两者无形中构成一种母亲式的崇拜。这也是对当时无爱情婚姻的补充,骑士为利益而结婚,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在正常婚姻之外寻找精神的依托,自己所崇拜的女主人自然成为他们追逐的对象。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一般也都表现了忠君、护教、行侠、尚武的骑士精神。主要描写的是骑士为宗教信仰而战的虔诚,保卫国家或城堡的英勇,对君主的效忠,征战中的冒险经历和奇遇,以及对贵妇人的保护、崇拜和效忠,由此表现出骑士的三种美德:武士的忠诚、基督徒的恭谦,对理想中的女性的优雅的爱情。(二)骑士文学中的骑士形象在这里,可以窥见高贵的骑士道,礼仪,仁爱,友谊,胆量,爱,怯懦,杀戮,怨恨,以及罪恶。——马洛里骑士的形象如史诗中的英雄一样,自然有因被理想化而掩饰了其好斗,残忍,为封建主镇压外族人和异教徒等阴暗的一面,但那种忠诚,勇敢,锄强扶弱等爱国精神和侠义品格是有其高尚一面的。爱情在他们生活中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并为她们服务。他们常常为了爱情而去冒险。在他们看来,能取得贵妇人的欢心,能在历险中取得胜利,便是骑士的最高荣誉。由于他们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低层,他们中间有些人也有锄强扶弱的一面。他们并不反对基督教;正相反,他们有时也为宗教去冒险,因为基督教对他们是有利的。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出世思想和禁欲主义而要求享受生活,要求文化,从东方回来的骑士把东方文化带到了当时还处于野蛮状态的西欧国家。他们之中产生了一些诗人和歌手。他们的诗作歌唱现世生活和爱情,歌唱骑士的冒险,同时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弥漫着宗教神秘思想,并且往往掺杂着一些怪异故事。(三)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与体裁在骑士制度出现以后,也出现了反映骑士阶层思想感情的文学。由于骑士出身于封建阶级下层,与史诗和谣曲接触较多;又由于十字军东征中接触到了东方文化,加之虽效忠宗教又不奉行禁欲主义,故骑士文学显示出了独特的文学特征。可以说,各种文化的交融与影响在骑士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骑士决斗场面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
本文标题:09 欧美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节 中世纪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68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