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心理过程中秋团圆月饼第一节认知过程一、感知觉(一)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二)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是人的感受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阈限:界限或临界值。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绝对感受性:对绝对阈限水平的微弱刺激的感受能力。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也被称作“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同样,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韦伯定律100克+2克两个物体100千克+2千克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的增加量,而取决于刺激物与原刺激的比值。韦伯定律: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条件下,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和标准刺激的比值是个常数。K=△I/IK:韦伯分数△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I:标准刺激的强度。对于不同的感觉来说,韦伯分数是不同的,即K值是不同的,K值越小,表明感觉越敏锐。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3)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的变化。①视觉适应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细胞: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比较细胞类型棒体细胞锥体细胞性质夜视器官昼视器官作用环境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作用感受物体明暗感受物体细节、颜色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人眼的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棒体细胞到锥体细胞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锥体细胞到棒体细胞进行较慢30分钟左右其他感觉适应味觉适应嗅觉适应触觉适应(4)视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布什奥巴马科比颜色对比(5)视觉后像视觉刺激消失而视觉能保持一段时间。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知觉一、知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1.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外部世界时,根据当前的需要,将注意力有选择的集中在一定对象上,而将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赖。(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的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连续性闭合对称性共同命运线条朝向(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不是被动的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其具有一定意义。(4)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的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其知觉对象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颜色恒常性人不因光照条件改变时物体表面颜色改变而对其颜色知觉保持不变。形状恒常性(三)空间知觉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1.距离知觉人对物体的远近或深度的知觉2.方位知觉(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人对客观事物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依据:(1)计时工具(2)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3)人体自身的规律现象2.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1)真动物体按照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2)动景运动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在两个原来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连续运动(3)自主运动人在注视暗环境中的一个微弱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其在移动的现象(4)诱发运动由于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五)错觉即歪曲的知觉,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的感知为与实际事物不相同的事物。错觉产生的原因1.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的解释人的感官和大脑的神经机能参与了错觉产生的原因2.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人当前的知觉与过去经验之间产生矛盾而做出思维推理的过程二、记忆(一)记忆概述1.定义:在头脑中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认。2.记忆的分类(1)依据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不同感觉记忆:2秒短时记忆:5秒-1分长时记忆:1分以上的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情境记忆:人们根据时间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规律的记忆。(3)根据记忆时意识的参与程度不同内隐记忆: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的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用言语表述。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不能用言语来表述。(3)记忆过程1识记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识记的影响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与数量理解程度识记方法2保持或存储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影响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3再认和回忆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当其再次出现时仍能够认识的过程。回忆: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和回忆都是记忆过程中的信息提取,但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4)遗忘定义: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有困难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自己作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用节省法进行研究。遗忘过程规律: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衰退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了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性的压抑所致。(二)记忆系统及其规律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定义:是记忆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特点:①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够存储大量的信息;②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③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④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经过加工进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定义: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在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一个中间环节或过渡阶段。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5-20s,最长不超过1m②记忆的容量有限:7±2个单位③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进入长时记忆④短时记忆代表心理上的“现在”,是对“现在”经验的记忆。3.长时记忆定义: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①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②长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长久三、思维与想象(一)思维概述1.思维: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2.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依据的不同①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也叫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②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③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2)根据思维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①辐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辐合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同。②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发散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求异和创新。(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①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②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作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3.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2)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地认识。(3)对经验进行改组思维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需要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更新重组。(二)想象与表象1.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的种类:(1)按照想象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依据创造程度不同,随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不依据现在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幻想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3.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得关于事物的形象。4.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具体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显得突出而直观(2)概括性表象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因此具有抽象性。(3)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心理旋转实验(三)问题解决1.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策略1算法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2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②知识经验1知识经验的数量2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③知识的表征方式(问题的提出方式)④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100040.00100030.001000201000+10.0——————?⑤功能固着将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其他方面的功能。⑥动机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朝向某种目标或对象的内部动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⑦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⑧证实倾向证实倾向是指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⑨情绪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题的解决。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唤醒水平出现最佳的作业效率。困难的任务的适宜唤醒水平比容易的要低一些。3.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①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依赖于主体的三个条件: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和知识水平。②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第二节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概述情绪: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情绪与情感的关系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①情绪的生理性与情感的社会性②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前,情感体验在后。③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④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②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体现。(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1.信号作用表情能显示主体的情绪状态,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传递信息的作用。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1)面部表情(2)姿态表情(3)语调表情2.感染作用3.调节作用二、情绪与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状态的种类:1.心境:深入而平静、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态度。2.激情:由对个人意义重大的事件引起的强烈的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状态下,人的认知活动范围缩小。3.应激在出乎预料的紧张与危急状态,出现的情绪状态。(二)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知和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小知识:怎样调节情绪1.意识控制。当愤愤不已的情绪即将爆发时,要用意识控制自己,提醒自己应当保持理性,还可进行自我暗示:“别发火,发火会伤身
本文标题:第二章 心理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0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