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验病例分析简要病史:患者男性,15岁,因发热、食欲减退、恶心2周,皮肤黄染1周来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达38℃,无发冷和寒战,不咳嗽,但感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不适,偶尔呕吐,曾按上感和胃病治疗无好转。1周前皮肤出现黄染,尿色较黄,无皮肤搔痒,大便正常,睡眠稍差,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肝炎和胆石症史,无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无疫区接触史。查体:T37.5℃,P80次/分,R20次/分,Bp120/75mmHg,皮肤略黄,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末触及,巩膜黄染,咽(-),心肺(-),腹平软,肝肋下2cm,质软,轻压痛和叩击痛,脾侧位及腹水征(-),下肢不肿。检查:化验血Hb126g/L,WBC5.2×109/L,N65%,L30%,M5%,plt200×109/L。网织红细胞1.0%。尿蛋白(-),尿胆红素(+),尿胆原(+),大便颜色加深,隐血(-)。病历分析初步诊断:黄疸原因待查: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可能性大诊断依据:1.发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不适等黄疸前期表现,1周后出现黄疸。2.查体发现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肝区有压痛和叩击痛。3.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阳性。鉴别诊断:1.鉴别黄疸型肝炎的类型((1)溶血性黄疸:多有服药、感染等诱因,常伴贫血,Ret升高,尿胆红素(-),考虑与患者不符,可查血清胆红素进一步除外。(2)肝外阻塞性黄疸:有胆石症、胰头癌等引起肝外阻塞性黄疸的病因,常伴皮肤瘙痒,粪便呈陶土色,尿胆原(-),血清直接胆红素增高,而间接胆红素正常。与患者不符,可进一步查腹部B超以除外。进一步检查1.肝功能包括血胆红素2.肝炎病毒学指标3.腹部B超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休息、多种维生素、严禁饮酒等2.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拉咪夫定等3.护肝药物4.中医药确诊还需1、甲型肝炎:特异性血清学检测,血HAVIgM(+)或双份HAVIgG4倍及以上升高。2、乙型肝炎:急性乙肝:HBsAg+与⑴、6个月内血清HBsAg阴性。⑵、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⑶、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⑷、恢复期血清HBsAg阴性,抗HBs阳性。慢性乙肝:HBsAg+、HBeAg或HBVDNA+。3、丙型肝炎:依据血清HCVRNA检测。4、丁型肝炎:依据HBV和HDV标志物检测同时阳性5、戊型肝炎:特异性血清学检测HEVIgM+或双份血清HEVIgG4倍及以上升高。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型肝炎(hepatitisB)、丙型肝炎(hepatitisC)、丁型肝炎(hepatitis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E)。流行病学(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分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2.慢性肝炎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项目轻中重ALT和/或AST(IU/L)≤正常值的3倍>正常值的3倍>正常值的3倍总胆红素(TBil)(μmol/L)≤正常值的2倍>正常值的3倍>正常值的5倍白蛋白(ALB)(g/L)≥35<35~>32≤32A/G≥1.4<1.4~>1.0≤1.0γ-球蛋白(%)≤21>21~<26≥26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70~60<60~>40胆碱酯酶(CHE)(U/L)>5400≤5400~>4500≤4500临床表现3.重型肝炎所有肝炎病毒均可引起重型肝炎,但甲型、丙型少见。(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但病情发展迅猛,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现肝性脑病表现,。黄疸急性加重,胆酶分离,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PTA<40%等。本型病死率高。(2)亚急性重型肝炎:又称亚急性肝坏死。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明显腹胀,肝性脑病,明显出血倾向,PTA<40%。(3)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4.瘀胆型肝炎:以肝内瘀胆为主要表现。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肝大。血清TBil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为主。大多数病人可顺利恢复。5.肝炎后肝硬化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急性肝炎时白细胞稍低或正常。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Hb下降。(二)尿常规: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均阳性。(三)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测定(1)ALT:反映肝细胞功能的常用指标。(2)AST:慢性肝炎、肝硬化时,AST/ALT常>1,比值越高,则预后越差。(3)GGT: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4)ALP:胆汁排泄受阻时,明显升高。(5)CHE:其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2.血清蛋白: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ALB下降,γ球蛋白升高,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3.胆红素:反应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4.PTA:<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5.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6.血糖:重型肝炎患者常伴血糖降低。7.血浆胆固醇:肝细胞严重受损时,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病原学检查(四)病原学检查1.甲型肝炎(1)抗HAV-IgM: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而可靠的血清学标志。(2)抗HAV-IgG:持续多年或终身,属保护性抗体。2.乙型肝炎(1)HBsAg与抗HBs:HBsAg阳反映现症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中HBsAg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HBsAg本身只有抗原性,无传染性。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2)HBeAg与抗HBe:HBeAg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有较强的传染性。(HBeAg消失而抗HBe出现,提示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但是长期抗HBe阳性并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或无传染性)(3)抗HBc:高滴度抗HBc-IgM有助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高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现症感染,常与HBsAg并存;低滴度的抗HBc-IgG通常预示过去感染,常与抗HBs并存。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提示病毒复制,传染性强。小三阳:HBsAg,HBeAb,抗Hbc阳性,可见于急性感染趋于恢复,和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弱。(4)HBV-DNA:是病毒复制与传染性的直接标志。3.丙型肝炎(1)抗HCV-IgM和抗HCV-IgG: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存在HCV感染的标志。(2)HCV-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高。实验室检查(五)影像学检查B超对诊断肝硬化有重要意义,同时可鉴别梗阻性黄疸,脂肪肝及肝内占位性病变。(六)肝组织病理检查对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诊断: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病原学检查,一般不难诊断。鉴别诊断(一)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1.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不升高,二尿胆原明显升高。2.肝外梗阻性黄疸:常见病因有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癌、胆管癌等。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较轻,以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粪便呈浅灰色或白陶土色,尿胆红素升高,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肝内外胆管扩张。(二)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等,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等,主要依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3.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毒性药物的病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4.酒精性肝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5.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依靠自身抗体的检测和病理组织检查。6.脂肪肝:多见于身体肥胖者,血中甘油三酯多增高,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7.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及铜蓝蛋白降低,眼角膜边缘可发现凯-弗环(Kayser-Fleischerring)。治疗原则(一)急性肝炎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营养,避免饮酒及损害肝脏的药物。2.对症支持治疗。(二)慢性肝炎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2.药物治疗(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护肝药、降酶药、退黄药。(2)免疫调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3)抗肝纤维化(主要有丹参,冬虫夏草,γ干扰素等)(4)抗病毒治疗:主要药物有IFN-α、拉米夫定等。(三)重型肝炎1.一般和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重症监护,预防感染,尽量减少蛋白质供应,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禁用对肝、肾有损害的药物。2.促进肝细胞再生:如肝细胞生长因子。3.防治并发症。4.肝移植。
本文标题:5病毒性肝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1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