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3届二轮)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考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课程标准: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考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课程标准: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考纲: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课标与考纲】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条主线: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格局的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个观点: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动,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二战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过程:1.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雅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开始2.20世纪60/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3.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苏东剧变,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终结4.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核心知识梳理1.背景——“冷战”局面形成的背景(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框架。(2)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战后,西欧、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形成势力的均势。(3)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国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矛盾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2.过程——“冷战”形成的过程①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②经济上:1947年7月实施马歇尔计划,以遏制苏联等。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约组织,加剧了“冷战”程度。(1)美国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2)积极影响:在“冷战”的背景下,尽管对抗与危机不时发生,但在均势条件下双方总是寻求各种途径达成妥协,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中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两极对抗与妥协,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3.影响——“冷战”形成的影响①经济上:1949年,苏联等国成立互经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②军事上: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1)苏联的应对措施(1)消极影响: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②造成德国和朝鲜的分裂,出现古巴导弹危机。探讨: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1)二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表现为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中国封锁孤立。(2)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3)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③外部因素: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影响。④思想文化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相似的文化传统。⑤可能因素: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2)过程:1951年,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走向联合的欧洲(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1)原因:①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美国的帮助和扶持。③朝鲜战争提供的有利条件。④日本政府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⑤日本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迅速崛起的日本(3)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0世纪80年,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战后美国之所以要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主要由于: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是“冷战”形成与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2)目的: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发展民族经济。(3)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4)作用: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诞生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②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③新型独立国家积极谋求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方法规律:对国际格局变动的认识1.国际格局变动的根源是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力量均势的基础上的,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和妥协的产物。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2.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之间的关系①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②三者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制的瓦解。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难点突破:雅尔塔体制中间力量两极格局热战缓和“冷战”局面(1)原因:①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②根本原因:斯大林体制的影响。(2)标志:1991年底,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1.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意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最终瓦解。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特点:“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2)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④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改善。⑤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影响:①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④有利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易混易错与两极格局的“极”相比,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内涵出现两大变化:①两极中的“极”是通过政治、军事实力来控制、操纵其他国家;而多极化中堪称一“极”的主要不是通过政治、军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国家,而是凭借综合国力,即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作用,对其他国家、地区乃至全球产生影响力和作用力。②两极格局中的“极”实际上是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构成多极化中的“极”既有国家,也有国家集团——如欧盟,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某些影响较大的世界性或地区性国际组织。特征: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两极格局的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美苏争霸: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难点突破: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特征;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为什么是曲折的?曲折的原因?1、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依然存在。2、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3、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1、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面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例1(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22)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时的六个国家,除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还包括图7中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解析】本题从时间入手,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法国、英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依据所学知识,1967年,英国还未加入欧共体,C项正确。【答案】C高考真题体验例2(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谋求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力求改变“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形象,故选B项。【答案】B(1)课程标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纲: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课程标准: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本文标题:(2013届二轮)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2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