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学习目标:•理解地域分异的相关概念•掌握纬度地带性分异和非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掌握垂直带性分异特征•理解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思考准备题:1、如何理解地域分异的相关概念(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分异)。2、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有哪些表现,举例说明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3、非纬度地带性(干湿地带性)分异有哪些特征?4、垂直带性分异的特征是什么?5、如何认识地域分异规律内在的相互联系?6、如何进行地域分异实例分析?7、自然地带学说(地带性规律学说)的主要观点?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个部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分异。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揭示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性,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自从19世纪A.洪堡及其后B.B.道库恰耶夫最初揭示植物和土壤的地带性特征以来,有关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已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地深化。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自然地理环境除具有整体性外,与之相对应的是地域性(arealdifferentiation)。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也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界中地域分异现象非常显著。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从山麓到高山顶部,甚至在局部地段(如山坡、山谷)都可以观察到不同属性的自然环境的规律性变化。•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不仅在自然界,而且在经济和社会人文诸方面都有表现。一、地域分异的形成因素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1、纬度地带性因素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能在地球的纬度方向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由此相应地形成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在纬度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变分布。由纬度地带性因素形成的纬度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的主要规律。如气候带、植被带等。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是指全球构造运动因素造成的海陆分布、地貌、洋流等非纬向地带分布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是地球内动力作用的结果。如太平洋、大西洋的分布,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造成非纬度地带性分异。3、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相互关系•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均出自于自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后者来自地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二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在地表自然界中的异质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地域分异的两个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的最基本规律。二、地域分异的尺度自然地理环境是具有范围大小、等级高低的自然综合体。它表明地域分异具有相对性,即具有大小不同的规模。根据地域分异的规模大小,一般将全球地域分异分为三种规模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一)大尺度分异1、全球性地域分异:热量分带:贯穿于海陆的热量分带、气候带海陆分异:四大洋七大洲,海陆面积对比、空间分布差异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陆地上和海洋上的纬度地带分异、非纬度地带分异(干湿地带分异);水平地带分异(陆地自然带)。3、区域性地域分异: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引起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二)中尺度分异区域层次的分异,高原、山地、平原内部的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如垂直带性分异,地方性气候差异所致分异(海岸气候、湖泊气候、森林气候、城市气候等)。(三)小尺度分异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水文差异等引起的分异。不同尺度地域分异各有自己的成因和具体表现,互相联系,具有一定的从属关系:•次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级地域分异的背景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低级的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纬度(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纬度地带性的表现基本上决定于地球的球形、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上热量差异。在热量分带的基础上,各自然要素表现出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对应于一定的热量带,气候、水文、风化壳和土壤、生物群落、乃至外动力所形成的地貌都具有相应于该热量带热力特征的性质。于是产生了各自然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纬度的地域分化。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群落纬度地带性的形成和表现是什么?气候:•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性分异的主导因素。水文:•大气降水是地表水来源的主要形式。由于不同气候带内降水量和降水季节不同,因而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征。诸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变化;湖泊的热力状况,沉积类型,化学成分;沼泽的沼泽化程度,泥炭堆积程度,沼泽类型等等,都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异。植被与土壤:•不同地域的特定水热组合长期与地表物质作用就形成该地域中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表现突出,每一自然带都有自己的特色植被。•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方面。与此相联系,风化过程和风化壳类型也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别。二、干湿地带性•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产生干湿地带性的具体因素:主要是由于海洋和大陆两大体系对太阳辐射的不同反响,从而导致大陆东西两岸与内陆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的不同。在本质上,这种差异可以归结到干湿程度的差异,通过干湿差异而影响其他因素分异。一般来说,大陆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也就由湿润到干旱递变。•与海岸平行的高亢地形,由于其对水汽输送的屏障作用,往往加深了这种分异。而大陆东西两岸所处大气环流位置不同,更会引起气候的极大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在非纬度地带性中,海陆分异破坏了大陆的纬度地带性,造成了自然景观沿纬线方向即在东西方向上发生干湿地带性的分异。水平地带性:•在大陆上除了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外,高级地域分异以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相叠加,二者合称为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分布方式可分为3类:(1)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如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2)干湿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性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如北美大陆西部。(3)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量分异和干湿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如我国东北、华北水平地带。三、陆地自然带大陆跨越多个纬度和经度,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地带性,也就是水平地带性表现充分,产生了水平自然带,通常以该带中的典型植被来命名。陆地自然带划分为12个类型(刘南威,2000年)。(1)赤道雨林带本带分布于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上。气候终年炎热潮湿,降水量超过可能蒸发量,呈现出过度湿润状态,引起稠密而经常满水的水文网发育,沼泽众多。典型植被赤道雨林树种繁多,层次复杂。森林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于奔走和长跑的动物;却给营巢树栖、攀缘生活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居所,因而此类动物特别繁盛,各种猿猴和鸟类常年喧闹,使森林活跃起来。风化过程进行迅速,风化层厚,淋溶过程非常强烈,铁、铝氧化物相对累积,发育着砖红壤。(2)热带季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及我国云南南部等地区,大致与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当。这里降水量略次于赤道雨林带,且有明显干湿季,气温年较差也较大。因此热带季雨林季相分明:雨季时林相颇似赤道雨林,树种也相当复杂;干季时则多数树种都要落叶。本带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和红壤。(3)热带稀树草原带在非洲和南美洲有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也有局部出现。气候属于热带干湿季分明的类型,年中有长达四个月的干季。这里草本植被植株很高,在广阔的草原上,点缀着散生的乔木,它们具有能储存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热带稀树草原季相非常分明:雨季草木欣欣向荣,百花吐艳;干季草原死气沉沉,一派黄褐色调。食草动物,如长颈鹿、羚羊等,在这里得到很大的发展;食草动物的繁盛,又给食肉动物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食肉动物也很丰富,常见的有狮、豹等动物。季节性的干湿交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氮的累积,形成燥红土。(4)热带荒漠带本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非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北美的西南部、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南非和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气候属于全年干燥少雨的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可能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所以没有地方性水文网,只有少数“外来河”。植被贫乏,存在着大面积表土裸露地段,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雨后生长的短生植物为主。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贫乏,占优势的是那些能迅速越过长距离的动物,以及一些爬虫类和啮齿类。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5)亚热带荒漠草原带本带位于热带荒漠和亚热带森林带之间。在北半球很清楚地出现于热带荒漠带的北缘,在南半球则出现于澳大利亚南部、南非和南美南部的部分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类型。随着由热带荒漠向纬度较高地区的推进,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最大降水量常在低温时期,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促使强烈的蒸发,使本带仍是一个缺水地区。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在较湿润的季节里有短生植物生长。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6)亚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分成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两种类型。•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名地中海地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又名地中海式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地带,发育着褐色土。(7)温带荒漠带此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西部的一些山间高原上,在南美大陆南部也有所出现。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类型,这里植被贫乏,只有非常稀疏的草本植物和个别灌木。在温带荒漠的外围和温带草原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叫温带荒漠草原地带,主要是蒿属草原,还可见到旱生禾本科植物。温带荒漠带和荒漠草原带的土壤主要是荒漠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在它们中间还有成斑状分布的一些碱土及盐土。(8)温带草原带本带在欧亚大陆中纬地区占有相当面积,从东欧平原南部起呈连续的带状往东延伸,经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蒙古高原南部,直达我国境内,构成世界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温带草原带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形式,也有典型的表现。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草原面积要小得多,在南美、非洲南部等地有局部分布。温带草原带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类型。地方性补给的河流夏季水位低,甚至干涸,变成一串湖泊;春季积雪融化,河流满水。植被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及暗栗钙土。(9)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在南半球仅分布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
本文标题: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2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