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课题申请指南中国科学院二〇〇九年五月1第一章申请须知一、项目总体目标本项目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日益严重的土壤退化、生态脆弱和生产效益低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严重制约区域农村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通过关键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研发红壤侵蚀、酸化、养分贫瘠化和生态功能退化的阻控和修复关键技术体系,提高红壤的土地生产力;以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和油料作物为核心,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牧相结合的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和示范区,提高经济效益;构建红壤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为保障红壤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拉动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二、项目课题设置本项目围绕水土流失、土壤酸化、土壤肥力贫瘠等制约红壤丘陵岗地综合利用和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设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课题3个,根据我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土地退化与水土流失特征、农业结构现状与生态建设目标,设置典型区域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类课题5个。具体包括:(一)共性技术研究1、红壤水土流失阻控关键技术研究2、红壤酸化阻控和修复关键技术研究3、退化红壤肥力重建及生态功能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二)典型区域技术集成与示范4、赣东北低丘岗地区红壤退化防治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5、湘中南低山丘陵区红壤退化防治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6、闽西中高丘陵区红壤侵蚀快速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27、粤东南低山丘陵区植被快速恢复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8、桂西岩溶丘陵区石山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三、经费预算项目总经费60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0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和部门配套资金3000万元。四、项目实施期限本项目实施期限为3年(2009年1月-2011年12月)。五、申请管理1、本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组织实施。2、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申报、统一评审、优势优先”的原则,以“公开发布、自愿申报、专家评审、择优选择”方式评审择优选择并落实优势承担单位。六、申请资格(一)申报单位的条件和要求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不接受个人申请。2、课题承担单位要具有从事过本领域的研究经历和相关成果,拥有丰厚的技术积累和研究开发经验,以及课题所涉及的部分或全部研究基础设施和条件。积极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每个课题的联合申请方原则上不超过5个法人单位。3、申报单位应对某一课题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请各方须签订共同申请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或所属部门科技(科教)司审定盖章后,进行申报。4、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主要申报人,3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5、申报单位经费须专款专用,设立单独账簿,独立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及时到位,保障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6、成果查新证明须由有资质的国家或部省级查新单位出具。(二)申请负责人的条件和要求1、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以上职称,并有固定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年龄不超过60周岁(截止到2009年5月31日),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好的科研课题组织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2、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且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同期只能主持1项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包括863计划、973计划、支撑计划等)课题,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主体科技计划课题数(含负责主持的课题数)不得超过2项。3、对所申请课题的研究内容、国内外动态、技术路线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申请人所在单位与主要合作单位必须具备完成课题科技支撑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4、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但未按期完成任务、未经验收、项目执行不好、学风不良的课题负责人不得作为课题负责人申请本项目的课题。5、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七、申请文件的编制与递交41、申请文件一律用A4纸,仿宋体四号字打印并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超出课题申报指南范围的课题申报将不予受理。2、申请文件构成:(1)申请函(2)申请人资格审查文件(3)课题申请书(4)有关附件(申请单位承诺函;申请单位资信证明;申请单位自筹资金保证书;联合申请合作协议;申请单位营业执照或法人代码证;近两年度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申请材料一览表。)3、申请文件一式20份,正本1份,副本19份,光盘二份,在每份申请书上要注明正本和副本,正、副本分别封装并在封面上注明。一旦正本和副本不符,则以正本为准。4、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必须根据《课题申请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申请指南》从科技部网站()或中国科学院网站()上直接下载。5、寄送申请文件的截止日期:2009年6月8日16:00时整。只接收在申请截止日期前由申请人或委托代理人面交或邮寄的申请文件。邮寄时间以北京邮局签收日为准。项目组织单位对申请文件在邮寄过程中出现的遗失或损坏不负责任。寄送地点: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生态与环境处(邮编100864)联系人:周桔,杨萍,庄绪亮联系电话:010-68597540,68597573E-mail:zhouju@cashq.ac.cn5八、课题管理1、经专家评审、择优选定课题承担单位,按项目管理要求签订“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任务书。2、按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对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国拨经费将根据每个课题进展情况按年度分批拨付到承担单位。3、课题执行期间,将组织专家对课题进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未按合同执行,达不到阶段考核目标,配套和自筹资金不到位的课题,管理部门有权终止合同。4、课题完成后,将对课题进行评估和验收。6第二章课题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课题1、红壤水土流失阻控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侵蚀坡面径流调控与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不同强度侵蚀区的坡面径流来源、数量及变化规律,探索各种坡面径流调控技术的功效。通过各种措施的配置试验,研究各种配置结构与类型,以及减缓径流流速和冲刷力、减少径流量、增加地表入渗等作用,提出红壤区径流调控与利用的最佳配置体系。2、不同侵蚀立地植被恢复的植生工程技术研究根据侵蚀源地的立地条件,结合本土植物种类,筛选合适的林、灌、草品种,研究侵蚀立地植被恢复的群落构建技术及其生态功能优化技术,构建适合的群落结构,建立立体搭配种植技术,配合建立林地受蚀土壤改良与植物生长基础条件建设的配置技术。3、缓坡旱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配置技术研究集成免耕、等高耕作、垄作、增施有机肥等单项措施,构建红壤丘陵区缓坡旱地水土保持耕作系统。评价不同水保工程技术和植物篱技术的适用性与水土保持效果,建立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红壤旱坡地“集流聚肥耕作”技术。二、考核指标1、提出红壤区侵蚀坡面径流调控与聚散工程的最佳配置体系1~3个,侵蚀立地植生工程配置技术1~3项,受蚀土壤改良技术1~2项;选育优质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乔、灌、草种类10种以上;研发3~5项植被恢复的群落构建模式。2、土壤侵蚀量减少70%~80%,径流量减少50%~60%,养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提高15%~20%,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库提高15%。3、申请专利2~3项,选育新品种3-4个,编写技术规程1~27个。4、发表论文8~11篇(其中SCI或EI收录率达到30%),编写专著1部,提交红壤侵蚀治理建议报告1份。三、课题经费国拨经费300万元。课题2、红壤酸化阻控和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旱地红壤酸化的无机和有机改良技术开发基肥型酸化农田土壤的营养型改良剂,研发酸化农田土壤的长效型有机改良剂,研制相应的制备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无机和有机物中碱性物质对酸度的中和作用及有机物对铝的络合钝化作用,降低土壤酸度,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2、林果地和茶园土壤酸化的有机-无机复合修复技术重点研究酸化茶果园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修复技术,制定适合茶果树生长的无机和有机改良剂施用量标准;针对红壤丘陵区氮沉降加速林地土壤酸化的问题,基于林地氮循环与土壤酸化机制研究,建立红壤丘陵区林地土壤酸化的有机-无机复合修复技术。3、丘陵林地土壤酸化改良剂的集中施用-自然扩散修复技术针对红壤地区森林面积大、土壤酸化严重、修复困难等特点,基于丘陵水分迁移和再分配的机制,研究改良剂在丘陵顶部集中施用、通过地表和地下径流自然扩散的土壤改良剂大面积施用技术,提高可操作性,降低施用成本。二、考核指标1、研发有机-无机复合改良技术1~2项,技术应用后使强酸性红壤pH提高0.5,土壤交换性铝降低30%~50%;土地生产力提高10%~2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10%。82、申请专利2~3项,开发改良剂新产品1个,编写技术规程1~2个。3、发表论文9~12篇(SCI或EI达30%),编写专著1部,提交红壤酸化治理建议报告1份。三、课题经费国拨经费250万元。课题3、退化红壤肥力重建及生态功能定向培育技术研究一、研究内容1、养分平衡补给技术及水肥耦合技术研发和集成有机肥和无机肥、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合理的配方施肥方案与技术体系;从土壤性质、作物类型、施肥以及水分状况调控等方面研发水肥耦合提高红壤养分利用率的技术,加快瘦瘠红壤无机养分库和土壤物理结构的重建速度。2、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与施用技术研究食用菌腐解等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和畜禽粪便快速堆制作技术,改良耕作和有机肥施用机械并集成田间有机肥施用体系;研究资源高效利用的区域种养结合的优化模式,提高区域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3、红壤生物功能退化的定向培育技术建立红壤微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发红壤微动物合理使用技术、养分高效利用菌和益生菌施加及与作物建立共生的技术,集成立体种植、耕作、施肥和微生物调节的红壤生态功能培育技术体系。4、花生等主要作物连作障碍的生态和生化调控技术研究花生与其他农作物及药用植物之间的组合搭配技术。筛选和施用微生物制剂,进行土壤微生物定向培育。通过微生物制剂分9解豆科植物自毒物质、促进豆科植物凋落物降解、加快养分循环、拮抗病原菌,达到调节土壤微环境,建立豆科作物连作障碍的生化调控技术,提高红壤旱地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二、考核指标1、研发红壤肥力退化的防控新技术1~2项,集成红壤肥力退化的防控核心技术3~5项;技术应用后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库提高15%,农田生产力提高10%~2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0%以上。2、申请专利3~5项,编写技术规程2~3项。3、发表论文9~12篇(SCI或EI达30%),编写专著1部,提交红壤退化综合治理建议报告1份。三、课题经费国拨经费420万元。课题4、赣东北低丘岗地区红壤退化防治与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和示范一、研究内容1、丘陵立体复合农业生态模式及技术集成与示范基于低丘红壤小流域,集成低丘红壤坡地立体利用模式与配套技术,建立种植-养殖(畜牧、水产)、禽畜粪便和秸杆等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生态恢复模式和技术体系,发展生物能源植物,进行低丘红壤综合开发的试验示范。2、缓坡旱地“集流聚肥耕作”及平衡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研发集成不同坡度红壤旱地“集流聚肥耕作”技术,建立适合的等高、横坡与顺坡相配套的配置技术。研发和集
本文标题: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课题申请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2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