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40《老山界》导学案
课题:8·老山界课型:新授时间:2012.11.执笔:王鸿伟审核:初一语文组【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学习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课时】两课时【学法指导】利用工具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及节奏,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及文章语言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见练习册基础知识及有关文学常识。正音。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二、学习·研讨:1.导语;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两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美誉。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知道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今天我们来学习陆定一的《老山界》。2.整体感知与把握:(一)阅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二)理清思路: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并在文中画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语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时间: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地点: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三)粗读概括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课文是如何描述的?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2.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格?请用《七律·长征》中的两句诗来概括。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小结。本文具体地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课时一、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内容。二、细读品味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情?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着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惊惶——哭——欢喜。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2.红军翻越老山界,本来是一件极其艰苦的事情,可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却十分优美,表达的感情也非常细腻,请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1)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一段。)景物描写作用: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这一段的?视觉、听觉。全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排比。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山势的高峻,突出了行军的困难,表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和连绵,有力地突出行军的困难,渲染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精神。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到“清得透底”。)归结知识点:环境描写要为表现中心服务;学习本文写景要注意交代立足点,同时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的写法;虚实结合,以动衬静。3.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意义。(1)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抢”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鼓着勇气”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从而迎战某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叹息,这里是指飞机发出的声音,是一种拟人的说法,既表现了敌人飞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现了国民党士兵对打内战的极端不满。(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一个坚强的意志”是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灌输”不是通常“输送”的意思,是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战士受到了坚强意志”的影响,从而也培养了坚强的意志。4.小结:文章写作特点。(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3)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4)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三.巩固·延伸1.本文主要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情,但在开篇却用近1/6的笔墨叙写在瑶民家休息的情况。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布局安排?这一部分内容又与表现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提示:红军在长征中,一路行军,一路宣传,深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保证。此外还打听出了有关老山界的一些情况,这样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另外可引导学生结合瑶民从“惊惶”“躲”“怕”到后来“哭诉”的转变,以及在“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的做法,体会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关心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军队和军民鱼水一家的深厚感情。应该说,这支军队的性质、宗旨,加上文章着意表现的政治部同志们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乃是红军之所以具有这种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的根源。由此,我们对《老山界》一文有了更全面、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及其根源。2.关于作者:陆定一,长征时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后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本文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3.课文背景资料: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间经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后,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长征胜利结束。4.布置作业:(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2).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写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曾有这样的感受吗?试用二三百字写出来,尝试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40《老山界》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6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