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13—14题。(高二期末)(一)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二)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3.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认为怎样才能称之为孝?(2分)14.孔子认为宰予不仁爱,你是否认同孔子的评析?为什么?(4分)(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09高考)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三)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1)(2)两题。(二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日:“正弟子不能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4.(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孔子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2)请简要评析“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2分)《论语》选读孔子生平学习过的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出身:离奇“孔子生于鲁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而生孔子。生而首上迂顶,故因名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当时孔子父亲叔梁纥遇见他的母亲颜氏女时,二人年龄相差太大,就是现代社会也是惊世骇俗的。父亲已经过六十四岁而母亲不足十四岁。按当时的婚礼规定,男非当壮年,女非至初笄之年龄成婚者,谓不合礼仪。这段婚姻是不合法的,所以称为“野合”,“野合”,也就是私自结婚,或者说私奔也可以!孔子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才十六岁。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养育孩子。孔子十七岁时,母亲离他而去,她也完成了抚育孔子成人的任务了,不但抚育了他成人也教会了他礼仪。《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那么他的母亲是代他的父亲和老师当了替罪羊了。伟大的母亲,伟大的圣人的母亲。在这里让我想到了另一位伟人的母亲,那就是爱迪生的母亲。别人认为她的儿子是白痴,她却把他教育成了天才。二、长相:异人!《史记•孔子世家》:“生而首上迂顶,故因名丘云。”“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迂顶就是他的头顶的中间凹陷边上高,这个长相可是够怪的了。学者根据古尺,算出他的身高是一米九七。三、人生境遇:丧家犬!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四、爱情:?孔子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不像他的父亲。《史记》《论语》以及其他的史料上都没有对孔子妻子姓氏的记载。我唯一只看到有这么一句:“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死的时候,孔子六十九岁。那孔子结婚的年龄大概在十八九岁左右。鲤字伯鱼,按照古人习俗,应该是第二个儿子。大儿子呢?早夭?孔子的爱情是个迷!谁有兴趣谁去研究吧!五、身份:夫子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六、孔子政治的思想:仁:“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一般认为“爱人”是“仁”的主旨,所谓“仁者爱人”。内容:爱自己的家人、爱他人、统治者实行仁政。方法:“忠恕”之道: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表现:统治阶级要为政以德普通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礼: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主要内容:社会要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个人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七、孔子的重要作品:《论语》《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他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些实用的知识。《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八、古为今用:论语故事是重要的写作素材•话题1:(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话题2:(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话题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话题4:(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话题5:(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话题6:(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话题7:(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话题8:(诚信)•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本文标题:孔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8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