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汶川地震灾后对我国心理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wj
汶川地震灾后对我国心理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黄宣银2012年11月29日•“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影响已经渐行渐远,然而,灾后心理救援服务工作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却也发人深省。反思之余,对我国灾后心理救援体系的建设提出若干建议,供讨论。一、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救援过程的简要回顾二、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一、简要回顾(一)经历两个阶段和五个进程•1、两个阶段•2、五个进程•自发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增量服务资源快速进入;•政府牵头主导心理援助;•项目覆盖防控心理疾病;•融入网络建立长效机制。(二)心理救援开展的主要工作---现场干预,群众减压(二)心理救援开展的主要工作---传播知识,减缓影响(二)心理救援开展的主要工作---重点干预,防控疾病(二)心理救援开展的主要工作---关爱患者,追踪治疗(二)心理救援开展的主要工作---提升能力,完善网络(三)主要工作成绩•1.开辟了我国灾后心理救援的新纪元。灾后心理救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理解。•2.灾后心理救援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效地减缓了地震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地震灾区没有发生大规模精神疾病流行事件,灾区的自杀率与常态情况下比较没有明显变化。研究结果9个监测点2006-2010年自杀死亡率(/10万)自杀死亡率(/10万)总自杀死亡率=10.04/10万•3.地震灾区基层卫生人员应对灾后心理问题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了省、市(州)、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五级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的工作格局。•4.积累了灾难事件心理救援的服务经验,为发展具有我国本土特点和文化适应性的灾后心理服务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四)存在的主要缺陷•1.心理救援服务尚未纳入国家“一案三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使大规模灾难救援中的心理救援组织协调、需求评估、资源调配、工作制度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倍显仓促。•2.缺少一支平急结合、训练有素、由行政管理、技术专家、社会工作人员等专业与非专业搭配的心理救援服务储备队伍。•3.缺乏本土化的心理救援服务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二、对我国灾后心理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开展心理救援的工作背景-行政动员能力强大;-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差异明显;-具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社会公众精神问题耻感明显;-开展灾后心理救援服务的时间不长;-本土化的理论知识和适宜技术发展不太充分;-专业技术队伍缺乏而且培训不足;-现有的工作制度、服务网络和技术支持不相适应等心理救援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目标功能:满足增量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作用:减缓灾难事件的心理社会影响,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灾后心理重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完善心理救援服务的法律、法规和规范。首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应章节中增加“灾后心理救援服务”的内容;•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其次在国家“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行政法规和工作预案中增加灾后心理救援内容;•第三是完善灾后心理服务的部门规章和工作规范,出台《灾后心理救援服务管理规范》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规范》,修订《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和《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等工作规范。2.建设心理救援管理工作体系。明确各级指挥体系的工作职责,职能部门具体任务,制定工作预案,规范启动程序,完善协调联动机制,组织管理内容和参与机构业务分工等内容。3.建设三级预防服务体系。•一级预防服务主要是通过开展公众减灾、防灾教育,灾前心理卫生服务的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群的灾后心理卫生问题知晓率,提高社会公众对灾难事件应急能力,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二级预防服务主要是对灾难事件影响的高危人群提供心理服务,减轻个体的躯体症状,减少高危人群灾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促进心理重建,提高灾后心理问题的诊断率,提高治愈率。•三级预防是提高精神疾病或灾后心理问题患者心理康复率,减少残疾。4.启动心理救援技术队伍体系建设工作。•组建一支覆盖国家、省和县(市、区)三级行政架构,平急结合、训练有素,由行政管理、技术专家、社会工作人员等专业与非专业搭配的技术人员储备队伍,满足灾后心理救援服务的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心理救援队伍组织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建立各级组织间联动机制;制定各级专业队伍中各类人员管理办法和职责;制定专业人员遴选标准。•针对国家和省级心理救援服务技术储备队伍,开展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提高储备队伍的工作能力。5.发展本土化心理救援技术项目体系。•由于在现场应用的专业技术庞杂,流派众多,参与灾后心理救援的专业技术人员所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同,加上心理治疗技术的个性化原则等特点,尤其需要对林林总总的技术项目进行筛选。以便将安全、有效、操作性强的技术进行规范并推广实施。•梳理近年来国内灾后心理救援技术项目,总结本土化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应用经验,编写《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规范》。规定灾后心理服务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受灾人群开展基线调查的适应工具、群体心理干预前期评估工具;高危人群筛查的标准工具、应用时间和筛查技术;灾后不同阶段准入的技术项目;针对不同受灾人群的适宜技术,技术项目标准化和规范化。6.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心理救援网络体系。•我国有覆盖广泛而且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灾难事件应急救援期的增量心理服务需求满足以后,后续的心理救援必须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因此,普及心理卫生服务知识,培养兼职心理卫生服务人员,建设基层技术队伍是有效地利用资源,建设网络的基础,也才能逐步建立以国家、省、市、县(区)和社区(乡镇)为基础的灾后心理救援网络体系。7.心理救援服务体系的其他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究、信息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内容。由于这些体系的内容与国家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建设和安排具有共性,建议国家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建设时,一并规划和安排。谢谢!
本文标题:汶川地震灾后对我国心理救援体系建设的思考wj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8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