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马克思主义观目录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第二章政治意识第三章政治体系第四章政治行为第五章政治发展第五章政治发展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列宁宣布苏维埃成立第一节政治发展及实现形式一、政治发展观二、政治革命与改革第二节政治发展的目标一、民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二、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第三节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一、政治现代化二、政治消亡政治发展是指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政治发展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政治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政治发展的实质、形式、目标、趋势。政治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政治现代化、政治民主化、人权。政治发展的基本形式是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消亡是政治发展的未来趋势。第一节政治发展及实现形式一、政治发展观1、西方政治发展观政治形态不是凝固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政治发展是阿尔蒙德1966年《比较政治学》首次使用的概念。意指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系统、过程和政策的变化。或他认为,政治系统对国内或国际环境的变化所作的反应特别是对政权建立、国家建立、参与和分配等挑战所作的反应,构成政治发展的内涵。应包括角色分化、次级系统的自主性、专业化、文化的世俗化。派伊认为政治发展应包括普遍平等的精神和态度、有能力的政治系统、结构的分化和专业化等三个基本要素。亨廷顿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谋求稳定的政治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方向或后果,是向某种政治体系目标或状态的进展。西方政治学的立足点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因此,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虽然有若干观点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重点各异,分析框架和具体结论存在着差别。但基本宗旨是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战略利益服务,因而又有着共性特征。在适用范围上,将政治发展问题限定于第三世界,主要内容只是关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问题的探讨。根本目的是给西方发达国家全球战略提供对策,以便按照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模式引导和左右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方向。霸权主义的政治需要激发了西方学者的研究旨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危机加强了这种旨趣。战后新兴国家,经济上极度落后,政治上动荡不安。种族、宗教冲突,动乱、暴力事件,军事政变频繁发生。他们被政局不稳、行政无能、内部分裂、官员腐败等政治危机所捆扰。因此,政治发展成为社会总体发展的关键环节凸现出来。西方政治学家认为,西方政治制度是全世界最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富足、自由、民主的象征,是政治发展的最高极限,不存在发展问题。政治发展只是发展中国家才存在的问题。在评价标准上,把西方政治制度奉为理想模式。西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是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趋向的衡量坐标。当今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发展过程只是西方国家过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限定逻辑的重演。“现代性”包括:经济结构工业化、社会结构都市化、生活形态世俗化、文明教养知识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理想化和个性化、社会组织形式功能专门化、社会成员关系纵横自由流动化。发展就是谋求现代化,就是打破传统、获得现代性的过程。这个过程西方已经结束。而发展中国家政治体系的特征:个人专断的统治、等级秩序、效能低下的行政管理、混沌不清的组织结构、蒙昧陈腐的政治文化。这种理论的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在研究方法上,推崇“价值中立”的实证分析。理论为现实服务的特殊方式,为全球战略提供对策性建议的现实需要,研究要讲究“科学”“务实”、要具有“客观性”、要淡化意识形态宣传。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应剔除带有道德、伦理色彩的价值判断,摈弃从某种哲学化的信条和原则乘法进行的思辨演绎,主张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际的和可观察的行为上,广泛地收集有关政治生活的确切资料和数据,然后依据严格的科学方法,对其作出客观的、可验证的描述、解释、分析、预测。基本概念有:系统、结构、功能、输出、输入、反馈、均衡、角色、团体、世俗化、理性化、社会化、现代化。主要方法有:结构--功能方法:将系统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相结合,构造研究政治系统的总体模式,并在分析层面上运用概念通则,转换出所谓有普遍意义的发展模型。社会过程方法:把政治发展与工业化、都市化、商业化、识字率、职业流动指标联系起来,以经验为取向,进行因果分析和定量分析。比较历史方法:侧重历史经验,主张从社会演化入手对多个国家类型进行比较研究。2、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入手,对人类社会形态历史变迁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进行总体考察,内在地包含了政治发展观。它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基本观点有: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的总体性过程。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把握社会历史运动的两个基本视角。政治发展就是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由进步阶级、阶层或集团推动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体制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的方向和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不断完善、合理、成熟的。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生产方式是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但不是唯一动因。政治发展不是单向的线性因果链条,而是一个多重因素彼此渗透、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多重因素包括: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阶级与阶层的分化格局、政治力量觉悟程度与组织程度、民众的关心程度和参与程度、政治领袖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特定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心理意识、政治价值取向、政治理论原则。政治制度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政治发展首先表现在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上。国家政权更迭是政治制度变革的核心因素。新的政治形态,在功能作用上,更能顺应生产方式变革的客观要求,在更高水平上为总体性社会进步和文明开辟道路;在结构性质上越来越在更广范围内扩大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一般规律与特殊性。客观规律与自觉选择。内部运动与外部影响。常规性与跳跃性。复杂性。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政治发展还表现在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基础上的改革上。政治生活一体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功能完善化。政治变革自主化。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有: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定的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政治发展是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政治关系的外延形态和表现形式的变化。王浦劬《政治学基础》政治发展是通过扬弃代价,以寻求不断发挥人的政治潜能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方式的过程,以及这些体制和生活方式的生长过程。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政治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政治进化的一种状态,是表示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体系朝者合理化方向变迁的趋势、程度和性质。王仲天《政治学导论》二、政治革命与改革1、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是以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首要标志、以政治制度的新旧更替为基本内容的激烈的政治大变革,是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政治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政治革命的深刻社会根源。革命既是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根本手段。革命形势就是革命客观条件的总和。主要特征:“(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上层’的这种或那种危机,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危机,给被压迫阶级不满和愤慨的迸发造成突破口。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群众在‘和平’时期忍气吞声地受人掠夺,而在风暴时期,无论整个危机的环境,还是‘上层’本身,都促使他们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行动。没有这些不仅不以各个集团和政党的意志、而且也不以各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化,革命通常是不可能的。这些客观变化的总和就叫作革命形势。”——列宁革命爆发及成功还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革命阶级的革命意识和觉悟、组织和纲领、战略和策略、决心和勇气。政治革命的类型就是由特殊的社会矛盾、社会性质所规定的革命对象、任务、动力的集中表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新旧交替也是可能的。革命是新社会的“助产婆”,是历史的“火车头”。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革命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政治革命是政治发展的决定性方式和手段。2、政治改革政治改革是指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矛盾状况,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依靠现有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改进政治体制、调节政治关系、完善政治功能,以巩固和加强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在结构上的改进和功能上的完善的政治制度的调适而表现出来的。它是以维护现有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引起政治改革的根本原因。改革是各利益集团之间利益关系、权力关系、思想关系的调整。第二节政治发展的目标一、政治民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1、政治民主理论政治民主理论有:古典民主主义、精英民主主义、多元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古典民主主义。“民主”democracy源于希腊文demokratiao是由人民(demos)和统治权或权力(kratia)组成。民主意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民主概念来源于某种实践。原始社会“人民的统治”式的“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古希腊人民统治形式的“公民大会”,都是民主理论的实践基础。亚里士多德:民主政体“以自由为宗旨”“人人轮番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事裁决于大多数人的意志,大多数人的意志就是正义”。古希腊政治文化中先天性的含有民主元素。欧洲中世纪,虽然皇权或教权处于统治地位,但选举和自治制度依然存在。启蒙思想家重新光大古希腊的民主涵义,认为民主精神就是人民的统治。洛克用社会契约论说明政府是多数人的意志组成的,政府根据人民同意来实现人民的统治。卢梭把洛克的思想推向极端,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属于直接民主观。“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决不可以代表的;它只能是同一个意志,或者是另一个意志,而决不能有什么中间的东西。因此,人民的议员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决定。凡是不曾为人民所亲自批准的法律,都是无效的;那根本就不是法律。”密尔、麦迪逊继承和发扬古代理论。密尔{穆勒}系统地论证了实现人民统治的最好形式是“代议制政府”。批判理性主义大师波普(KarlPopper)反对讨论国家和民主的本质,提出了“民主悖论”。认为传统民主理论只注重谁应该统治,把民主看作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和执行权力,必然导致“民主悖论”。大多数人选举一个专制统治者,根据多数原则,大多数人要服从专制者;大多数人统治原则又要求不服从这个专制者。“大多数人的统治”不成立,因为统治总是少数人的统治,没有人民自己统治自己的。民主的核心不在于由谁来统治,也不是所谓多数人统治的制度,而是政治的科学方式的体现和合理化,是被统治者能够批判并推动统治者的一种方式,是人民能够有效地控制统治者权力的一种制度。“我们需要的与其说是好的人,还不如说是好的制度。……我们渴望得到好的统治者,但历史的经验向我们表明,我们不可能找到这样的人。正因为这样,设计使甚至坏的统治者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害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古典民主主义理论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依据。当资产阶级确立其统治后,为维护和完善自己的政治统治制度,提出了民主是制度和程序的民主理论。萨托利:“真实的情况是,仅仅包含着人民权力观念的民主理论只够用来同独裁权力作战,一旦打败这个敌人,自然而然地移交给人民的不过是名义上的权力,权力的行使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主张,要实现人民“拥有权力”,其必要条件是人民阻止任何无限制的权力。代议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形式。精英民主主义。认为人民在历史上是没有地位的;历史的舞台不过是走马灯般的精英在演出。任何社会都会出现一个统治阶级,广泛的人民控制是不可能的,寡头统治是铁的规律。帕累托:代议制民主政治不过是专制政治的现代翻版。取消主义。米歇尔:民主是一种寡头统治,但它是最轻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政治观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85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