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再别康桥徐志摩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胡适在徐志摩遇难次日的日记中感慨地写道:“朋友之中,如志摩天才之高,性情之厚。真无第二人!”周作人说:“中国新诗已有十五六年的历史,可是大家都不大努力,更缺少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的人,在这中间志摩要算是唯一的忠实同志。”梁实秋则认为:“志摩的天才在他的散文里表现最清楚最活动。”沈从文号召:“纪念志摩的唯一方法,应当是扩大我们个人的人格,对世界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爱。”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最为精妙:“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徐志摩从欧洲回国以后看望梁启超,他们谈欧洲,谈诗歌,谈学问,梁启超总是情趣昂然。志摩是他的爱徒,他爱志摩,在婚姻问题上又怨志摩。在他看来,徐志摩遗弃发妻已是大逆不道,追求林徽因不成之后,又去爱朋友的夫人,那是大逆不道之最了。于是先生责问:“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呢?”徐志摩回答道:“先生,我实在控制不了,我都跑到欧洲了,天天在巴黎的咖啡馆里喝咖啡,喝到要昏要醉,仍然忘不掉小曼”。梁启超叹一口气,因为他知道,人要说真话,连鬼都害怕。一天胡适来清华园看望梁先生,他代表志摩请先生作证婚人。因为志摩的父亲提出两个条件才应允他们结婚:一是必须请梁任公证婚,胡适做媒人;二是结婚费用自理。梁启超听后还是不答应,无奈胡适苦苦相求,实在是师生关系难舍,只好答应做证婚人,但是说明婚礼上讲什么由不得外人。徐志摩婚礼上旷古绝今的“证婚词”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在六国大饭店举行,宾客如云,连陆小曼的前夫王受人也送来的贺礼。席间,梁启超和胡适端坐在证婚席和媒人席上。事前,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爱已经沸沸扬扬,这一天总算是好事多磨有了结果,而且梁任公亲自证婚,让朋友们为徐志摩松了一口气。在众宾客期待下梁启超发表证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聚……你们二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婚礼上徐志摩陆小曼自是羞愧难当。礼堂里鸦雀无声,证婚词结束以后很久宾客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不过他们心里非常的佩服:这才是梁任公。秉正率直。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徐志摩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更次铭心刻骨。写作背景: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桥剑桥大学“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你的性灵。”——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吸烟与文化》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他的人生观仅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胡适《追悼徐志摩》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0年,徐志摩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随意选课听讲。罗素(1872-1970)《自由之路》《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林徽音、泰戈尔与徐志摩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河畔()荡漾()青荇()榆阴()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xiāo字音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初步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情感:全诗蕴涵了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总体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写了在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斜照的黄昏,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以三个“轻轻的”给全诗奠定和营造了“宁静和谐”的基调与氛围;还写出了诗人小心翼翼、不愿惊动康桥的心理,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诗歌赏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化无生命的景语为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艳影正是金柳的倒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欢喜以及浓烈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概念: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典型形式:甲是乙但不是所有有是连接的语句都是暗喻,因为比喻必须要符合: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暗喻举例:①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②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雷抒雁《小草在歌唱》)③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④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水草的自在安闲之态和对诗人的欢迎,而“甘心”二字,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而无悔的依恋。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喻把潭中清水比作“天上虹”,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潭中,光影斑驳、五彩斑斓,竟像是彩虹被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指康桥寄托着作者美好的回忆和理想。写出了诗人沉浸在康桥的美景中,物我两忘,心底的梦与康桥完全融为一体了。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但”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情调中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沉默”,突出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用无声把离别的苍凉与无奈推向极致,“此时无声胜有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呼应,但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挥一挥衣袖”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势,显得极为洒脱,毫不犹豫,表露出了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难舍难分欢喜和爱慕无悔的依恋物我两忘图痴迷(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悄悄作别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青草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情感变化音乐美《再别康桥》的三美A、每节押韵,每节换韵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抑扬顿挫,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诗的语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词语流动美: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美,给人以立体感。绘画美画面美: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建筑美A.本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与参差中见整齐。B.诗的首节与尾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音节和谐,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夏虫。完美体现新月派诗的风格本诗写诗人向自己的母校康桥作别。以其情感起伏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清丽、流动的画面,淋漓细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与眷恋,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虽是写离愁别绪,但并不哀婉沮丧。)总结•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再别康桥》和传统的离别诗歌相比有何不同?有何新颖之处?新颖的构思: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美丽的康桥”,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外物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拓展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本文标题:再别康桥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