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例
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例知识管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实践领域,80年代中期作为一个学术名词首次出现在欧美理论界。尤其是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mationandDevelopment,简称OECD)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以后,知识经济(基于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下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了人类社会管理的最新发展方向和成果,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一、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学者在研究知识管理的时候首先对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知识概念进行了定义。(一)知识的定义通过对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及文献的阅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定义。彼得·F·德鲁克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的方式”。Davenport和Prusak(2000)认为,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关联信息以及专家见解等要素流动的混合物。它起源于知识者的思想,并对认识者的思想起作用。在组织内,知识不仅存在于文档和数据库中,而且嵌入在组织的日常工作、过程、实施和规范中。Bender和Fish(2000)认为,知识源于个人的大脑(形成想法、事实的真相、概念、数据以及技能,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的精神状态),个人在决策和采取相关行动时所获得的个人经验、信息和价值观使得这些信息或知识得以转化和丰富。安妮·布鲁金(AnnieBrooking)认为:数据是事实、图片和数字,没有特定的环境:信息是编制好的数据,有一定的环境;知识是有一定环境的信息,加上对怎样运用的理解。BertoltMeyer和KozoSugiyama(2007)认为,知识是一组结构关联的方式,其内容被证明能够有效实现目标。该定义强调了不同知识、信息之间的结构关联,以及知识内容在使用中的有效性。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对知识的定义将知识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的人际知识。(二)知识的分类根据知识的不同特性,可按以下5种分类方法对知识进行分类。1、依据知识的属性,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的概念首先被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在1958年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出e)和显形知识(Explicit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可以保存在媒质表面的记录型信息,它是组织中己存的系统知识,是有关客观的、理性的和技能性的知识(如数据、政策、程序、软件、文件等),具有可记载性和可查阅性两种特征;隐性知识可形成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能力和工作技巧等,隐性知识通常处于主观地、认识地和经验地学习范围,它具有高度个人化和隐秘性两种特征。野中郁次郎(IkujiroN0raka)等人指出,企业经常被忽视的那些资产都是无形的,例如价值观、形象、类推等。挖掘这些无形资产将对组织的日常运作能增添巨大价值。而显性知识易于识别和处理,对其管理也较容易。2、从知识的范围来看,可将知识划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是指企业内部所拥有的各种知识,包括:专利、发明、报告、商业秘诀以及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外部知识是指组织以外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并能为企业所获取的各类知识。3、根据知识的主体层面不同,可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个人知识是指个人拥有大量的、极其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个人专利和发明以及个人的生活常识和体验,还包括更高层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组织知识是比较复杂的,一般可将组织知识分为环境知识、市场知识、产权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四大类。4、如果按静态和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可将知识划分为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如果按静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则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个物质“实体”。把知识看作为一个“实体”,在管理“实体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在于识别、组织、收集、测度知识。如果按动态的观点来看待知识.则可将知识看成是一个过程。持这种观点,意味着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知识的共享、创新、适应、学习、运用和沟通这一动态过程,意味着把知识看成是一个充满不断转变、融合、合并的动态体。5、按知识对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可将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术,并使该技术迅速、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非核心知识是指辅助核心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技术及知识等。(三)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何谓知识管理?由于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加之人们的研究目的、角度不同,各国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至今对于知识管理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将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定义列举如下:Sveiby,被誉为”知识管理之父”的瑞典学者,认为知识资产评估方匿的工作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他在80年代研究生产知识产品豁企业的管理的问题,进而系统研究了企进的知识资本及其计量的闷题。并提出核算知识资本的”不可见平衡表”,开创了知识资本会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日本学者Hiroyuki在1980年前后研究了“不可觅资产”对于企业的价值。他的工作可能是关于无形资产或知识资本管理的最早的系统性的工作。也指出知识的价值是不可估计的,并强调知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如何使用不可见的资产——知识。彼得·圣吉(Senge)提出对知识管理主体一组织成员的研究。他首先系统阐述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借助于系统动力学的思想和方法考察组织,提出组织通过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组织。他的研究侧重予知识管理过程,强调知识传播和共享过程中入的积极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维娜·艾莉(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问进行知识的交流。卡尔·弗拉保罗(CarlFrappaolo,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的智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1998)指出知识管理是对虚拟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利用的翻体知识。他提出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为后来入们研究知识管理指明了思路。马斯(EMais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地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约吉斯·马尔霍特拉(YogeshMalhotra,2001)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MohdSyazwanAbdullah等(2006)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技术来管理个人、团队以及组织知识的系统方法,知识管理的根本在于管理员工与员工所知道的知识,对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所发生的社会互动行为和他们所制定的决策进行管理,以及对企业信息流动的方式和工作文化进行管理。大卫·J·斯克姆(DavidJ·Skyrme)(2007)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对重要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和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托马斯·M·科洛波洛斯(ThomasM.)认为知识管理是运用集体智慧来提高应变与创新能力。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QC)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战略,它能保证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知识传送给适当的人,协助其共享,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方式付诸于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BillGates)中认为,知识管理应当“作为一个总的概念,搜集和组织信息,把信息传递给需要它的人,不断地通过合作和分析来优化信息”。”著名的知识管理研究机构IPG(IntegralPerformanceGroup)主席A1lee·Verna,研究如何将知识流运用到企业战略中,其专著《知识的进化》对知议管理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中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组织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取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格林(DenhamOrey)提出,知识管理是对智力资产的管理,它具有评价的功能,有利于克服阻碍知识流向使用者的潜在瓶颈,以便充分利用智力资源,避免智力资产衰退,寻求机会来加强智力、增加价值、提供灵活性达到提升决策、服务和生产的目的。欧勒瑞(DanielLeary)认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以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丹尼尔·E·奥利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为:“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类型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且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四)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1、国外知识管理理论框架概述虽然大量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但由于研究方法和假设前提的不同,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综合框架。伦敦商学院的MichaelEarl因其在组织信息系统的功能、CIO的职责等领域的研究为人们广泛知晓。他首先对数据、信息和知识做了区别,而这也是后来的研究者经常关注的问题。华盛顿大学的EliasCarayannis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被称作组织知识网络,或简称OK网。Carayannis提出了一系列概念作为其理论的基础,其中包括几个关键因素,如:元认知、元学习和元知识。他认为知识和元知识之间的关系对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日本科学与技术高级研究所的IkujiroNonaka教授在其一系列论文和专著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SECI模型。DavidSnowden认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明确组织单位中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储备及其路径。只有这样,那些重要的显性知识才能很容易地被输入各种人造系统或结构(比如一个知识基)中。尽管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重要,但是它们处理起来却要更复杂,必须首先经历一个明晰化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一旦完成,隐性知识就可以切实地转化为有竞争力的管理制度,而这可能恰恰是其他企业所无法具备的。达文波特在1999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綦振杰,1999)。第一阶段:企业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被很容易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第二阶段:参与知识管理过程的人应该尽可能地掌握其所学习到的知识、并将知识与其他新产品开发项目团体共享、从而做到更有效地利用来自组织内外部的知识以尽可能地避免或少犯错误、达到较好的市场效果。2、知识转化理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知识管理中可以相互转化,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1995年哈佛大学竹内光隆(Tadeuchi)和日本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出版的《知识创造公司》(TheKnowledge—creationCompany:HowJapaneseCompaniesCreatetheDynamicsoflmao
本文标题:西方管理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管理理论研究的启示:以知识管理理论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7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