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3.病因5.分期及表现6.辅助检查7.诊断2.定义1.解剖4.危险因素一、下腔静脉解剖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二、定义•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DVT和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主要不良后果是PE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下肢DVT临床分型按部位分:•①周围型———腘静脉和小腿DVT;•②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③混合型———全下肢DVT。•按严重程度分:•①常见型DVT;•②重症DVT,包括股青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和股白肿(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周围型中央型混合型病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三、病因四、危险因素(原发性)四、危险因素(继发性)五、临床分期及临床表现14天内30天以后15-30天1.临床表现—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等,体检患肢呈凹陷性水肿、软组织张力增高、皮肤温度增高,在小腿后侧和/或大腿内侧、股三角区及患侧髂窝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Homans征:患肢伸直,足被动背屈时,引起小腿后侧肌群疼痛,为阳性。•Neuhof征:压迫小腿后侧肌群,引起局部疼痛,为阳性。股青肿股白肿下肢深静脉严重淤血伴有下肢动脉持续痉挛严重DVT表现严重DVT表现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漂移、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据肺循环障碍的不同程度引起相应PE的临床表现2.临床表现—慢性期•慢性期可发展为PTS,一般是指急性下肢DVT6个月后,出现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包括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严重者出现下肢的高度肿胀、脂性硬皮病、经久不愈的溃疡。六、辅助检查辅助检查D二聚体血管超声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七、诊断临床可能性评估临床可能性:低度≤0分;中度1~2分;高度≥3分七、诊断诊断流程治疗1.急性期治疗2.慢性期的治疗3.慢性下肢疾病一、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后者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抗凝药物1.普通肝素•起始剂量为80-100U/k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为10-20U/(kg·h)•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再作调整,使其延长至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2.低分子肝素•每次100U/kg,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肾功能不全者慎用3.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治疗初始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为2.5-6.0mg/d,2-3天后开始测定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小时后停低分子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华法林对胎儿有害,孕妇禁用4.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推荐用法:前三周15mg,一天二次,维持剂量为20mg,一天一次5.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阿加曲班)推荐意见•推荐一:早期DVT非肿瘤患者,建议直接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利伐沙班),或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在INR达标且稳定24小时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推荐二:早期DVT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二、溶栓1.溶栓药物尿激酶:一般首剂4000u/kg,30分钟内静脉注射,继以60-120万U/d,维持72-96小时,必要时延长至5-7天。新型溶栓药物:包括瑞替普酶(rt-PA)、替奈普酶(TNK-rPA)等,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使用方便,不需调整剂量,且半衰期长。2.降纤药物常用巴曲酶,是单一组分降纤制剂,通过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抑制血栓的形成急性近端DVT(髂、股、腘静脉);全身状况好;预期生命1年;低出血并发症的危险适应症溶栓适应症溶栓禁忌症•①溶栓药物过敏;•②近期(2~4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包括严重的颅内、胃肠、泌尿道出血;•③近期接受过大手术、活检、心肺复苏、不能实施压迫的穿刺;•④近期有严重的外伤;•⑤严重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血压大于160/110mmHg);•⑥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⑦细菌性心内膜炎;•⑧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者;•⑨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患者;•⑩年龄75岁和妊娠者慎用。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eedthrombolysis,CDT)和系统溶栓。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溶栓治疗中主要的监测指标包括:•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时应减少药物剂量,低于1g/L时,停止溶栓治疗;•②血小板计数:低于80×109/L或较基础值降低超过20%,应注意出血风险的增加;低于50×109/L时,应停用溶栓及抗凝药,并根据有无出血决定进一步治疗措施;•③D-二聚体:常常能够灵敏地反映溶栓治疗是否有效。维持较低水平而不再升高,提示溶栓药物不再对残存血栓起效,此时可考虑停用溶栓药物2.肺动脉栓塞:•应用CDT治疗过程中是否会增加PE发生的风险,目前还存在争议。•CDT治疗中发生PE的原因主要是在溶栓过程中,大块血栓裂解成多块血栓,或是较新鲜、不稳定血栓从血管壁脱落。•为预防或减少CDT治疗过程中PE的发生,在插入溶栓导管前预先植入腔静脉滤器是安全、有效的办法。3.过敏反应(溶栓药物相关)•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治疗中对患者仔细观察,如皮肤荨麻疹、结膜及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心率及血压变化等,及早发现过敏反应,积极应用皮质类激素治疗,避免休克等严重情况的发生。三、介入方法目前介入治疗DVT的主要方法有:•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mechanicalthrombectomy,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intraluminalangioplasty,PTA)及支架植入术。推荐意见•推荐:对于急性期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对全身情况好、预期生存期≥1年、出血风险较小的患者,可首选CDT。如条件允许,可行PMT与CDT联合清除血栓。•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行手术取栓或PMT、CDT等治疗。•推荐:成功行CDT或切开取栓后,造影发现髂静脉狭窄50%,建议首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必要时采用外科手术解除髂静脉阻塞。推荐意见•推荐:对单纯抗凝治疗的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治疗有禁忌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对于下列情况可以考虑植入下腔静脉滤器:•①髂、股静脉或下腔静脉内有漂浮血栓;•②急性DVT,拟行CDT、PMT或手术取栓等血栓清除术者;•③具有急性DVT、PE高危因素的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术的患者。四、压力治疗•压力治疗血栓清除后,患肢可使用间歇加压充气治疗或弹力袜,以预防血栓复发治疗1.急性期治疗2.慢性期的治疗3.慢性下肢疾病一、抗凝治疗•推荐一:对于不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或维生素K拮抗剂。其中继发于手术或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无诱因的首次近端DVT或PE、复发的VTE患者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推荐二:伴有肿瘤的下肢DVT或PE,推荐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3个月后,建议延长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使INR维持在2.0~3.0,需定期监测。二、其他治疗•1.静脉活性药包括七叶皂苷类、黄酮类等。•2.类肝素抗栓药物如舒洛地特,有硫酸艾杜黏多糖和硫酸皮肤素两个主要成分,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同时具有保护内皮、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3.物理治疗间歇气压治疗,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深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弹力袜治疗在预防PTS发生率、静脉血栓复发率等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验证。•推荐:对于DVT慢性期患者,建议服用静脉活性药物,有条件者可使用肢体循环驱动治疗。治疗1.急性期治疗2.慢性期的治疗3.慢性下肢疾病1.定义•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明显、酸痛和沉重,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皮炎和难治性溃疡等。2.发病机制DVT后长期静脉高压静脉阻塞(血栓本身阻塞静脉血管)静脉返流(血栓后静脉瓣膜功能受损)3.诊断尚不存在金标准,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症状、体征)•既往有DVT病史,并且患者已处于慢性期(通常认为3个月-2年内)。•出现下肢反复酸痛、肿胀、皮肤色素沉着、溃疡形成等典型的PTS症状及体征。•如不能明确既往是否有DVT病史,应根据进一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CVD的诊断及治疗流程PTS的治疗•①压力治疗:是PTS的基础治疗,有助于减轻或改善PTS症状。包括分级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②运动训练:能够减轻PTS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③药物治疗:静脉活性药如黄酮或七叶皂苷类,可以在短期内改善PTS的症状。•④血管腔内治疗:现有的方法只能改善症状,无法恢复深静脉已被破坏的结构。血管腔内治疗建议:•对于年龄较小、预期寿命较长、Villalta评分为轻度和中度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主。•Villalta评分为重度或发生静脉性溃疡,造影或CT见下腔静脉通畅,患侧股腘静脉主干形态正常或再通良好、血流通畅,髂静脉、股总静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腔内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较高,近、中期疗效满意,术后溃疡自行愈合率较高、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谢谢!
本文标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