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导论考点(2017版)
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自然观、科技方法论、科技观)它作为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之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的二级学科,是满科斯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二级学科,是哲学的普遍理论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帮助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人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特征、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复杂问题(由科学技术运用产生的社会后果是不能单靠科学技术本身来解决的,它涉及到科学技术以外的问题,如科研伦理、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科技政策等问题)、以及给予方法思维的指导。因此,自然辩证法的作用就在于,既能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贯彻到科学技术领域,指导它健康发展;又能把科技成就从哲学上概括出来,提升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考过)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观和掌握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帮会组人们正确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人鱼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科学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意识,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增强科技意识,指导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不仅可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哲学素养,还可以像哲学输送营养,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贡献。自然辨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说自然辨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答:(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科学基础是自然科学。近代后期的科学家们冲破了传统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束缚,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思维方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一系列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包括:天文学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地质学的赖尔地质渐变论,生物学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化学的道尔顿原子论、维勒人工合成尿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等,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辨证的发展过程。(2)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因为自然辩证法具有独特的学科功能,对于丰富和字眼辩发展马克思注意哲学和指导科学技术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自然辨证法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着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研究新现象和新问题,自然辨证法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从而也表明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又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换言之,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不仅有其悠久的科学技术历史渊源,而且它的创立和发展,都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第一篇自然观部分第一章自然观的发展1、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科学基础和局限性。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各种知识囊括在哲学之中(自然哲学);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笼统性(从整体上对自然作思辨的说明,直观地勾画出整个自然界的轮廓);朴素的唯物主义(依靠经验和直观认识自然);朴素的辩证法(发展、变化的眼光);以简单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为主。科学基础:自然哲学局限性:虽基本摆脱了宗教神学,力图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人们不能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证,只凭直觉对事物进行思辨抽象,生产力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只能从整体上笼统的考察事物。实践水平有限,未能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用机械还原论、机械决定论说明一切自然现象,即把自然界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加以研究,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优点是对自然的细节认识更加清晰,缺点是将自然界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缺乏整体认识,从而造成了关于自然界绝对不变(如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仅否认自然界的运动演化,而且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宇宙运动的动力,而求助于上帝)科学基础:力学科学。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开始重视实验、崇尚经验牛顿的力学体系、绝对时空观占主导。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笛卡尔变数,布莱克热直说等。局限性:无法回答运动如何发生等问题,未能彻底摆脱神学束缚;认为力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片面夸大了归纳法和必然性、忽视演绎法和偶然性;将食物割裂开来,缺乏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受宗教的影响,有些新问题是力学解释不了,不得不引入许多虚假假设,阻碍了科学发展。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作用。历史必然性:近代科学的诞生,力图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从而形成了以力学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历史作用:形成了以观察实验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归纳演绎方法为主的近代科学方法论,从而取代了古代以直观和思辨为主的自然哲学。特点: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特点。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主要表现在机械的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还原论是把物质的高级运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行形式、用低级运动规律代替高级运动规律的形而上学方法。认为各种现象都可以被还原为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孤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在机械决定论框架中,自然界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利用牛顿定律可以单值地解决物体在任何时候的运动状态。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大多数科学家不仅否认自然界的运动演化和发展,而且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宇宙运动的规律。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基本观点是什么?(考)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科学基础:天文学(康德星云假说)、地质学(赖尔渐变论)、物理学(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电磁理论)、化学(原子论分子论、元素周期律)、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特点是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把实验和理论、归纳和演绎、逻辑和历史、抽象和具体辨证地集合起来。基本观点: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本原性;承认自然界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强调“主观辩证法”,即关注人的主体性因素在自然观中的地位,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的客观规律。第二章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6、了解宇宙起源假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早期天文学是与神学、占星术交织在一起的。哥白尼天文革命,哥白尼—牛顿静态宇宙模型,无法解释广度佯谬和引力佯谬。1922年弗里德曼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提出第一个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在不断地膨胀。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宇宙大爆炸,认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色和那个大爆炸,碎片想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今天的宇宙。认为宇宙不但在膨胀而且在降温,同时面临奇点问题、平坦型问题、暗物质问题、宇宙常数问题等。谱线红移现象,氦弗度、微波背景辐射是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有力证据。生命起源和发展需要经历两个基本阶段:化学进化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高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和生物进化过程(原始生命—原始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原始细胞演化出现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推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自然界的内部矛盾。第三章自然界的系统性4、系统及其基本范畴。要素与结构、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作为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若干相互联系、作用的具有特定属性的要素,以一定结构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系统是自然物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方式,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是人类的认识客体。范畴:要素——构成系统的组分或组元(单一要素不能构成系统,自然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要素和系统整体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的总和,是构成系统诸要素的关系、秩序和结构。结构形式一般有数量结构、时空结构、相互作用结构。功能——系统作为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作用、行为、能力和功效。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不属于该系统的所有事物总和。关系:要素是功能的物质基础;结构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是功能的重要依据,结构对于要素有相对独立性;环境是功能的外部条件,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要素和结构是内因,功能由内因所决定;同时,功能对结构也有反作用,功能的发挥可以损耗或优化结构。环境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结构对功能有决定作用,是非单值的、或然的决定关系(要素同、结构不同,功能不同;要素不同、结构同,功能也不同;要素、结构都不同,功能可能相同)5、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质);任何系统内部都有加和性与非加和性关系;“非加和性”是系统的主要特征;导致新质突现、;统整体性由系统的相干性决定,相干性是造成系统新质的内在根据;)、(2)动态性(稳定与涨落、动态与定态的辩证统一;稳定性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动态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3)层次性(指事物和系统的等级性,不是简单分层;纵向等级性与横向多元性、层次结构的构成性与相干性、间断性与连续性的辩证统一,“双向因果链”)、(4)自组织性(指系统在无外来指令或外来干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种宏观有序现象,使系统发展出原来没有的特性、结构和功能,意味着创新;演化动力来自系统内部,演化图景有循环、分形等形式)。第四章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6、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有哪些表现?自然界系统演化具“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属性。不可逆性又决定了演化的方向性、循环性。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系统演化是对称和对称破坏的辩证统一。系统演化是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不可逆过程指系统由某种状态达到另一状态后,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恢复到初始状态,则这个变化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7、不可逆性在演化中起什么作用?自然界中的一切自发过程都具有不可逆性;即它不具有时间反演性。不可逆过程若发生在近平衡态(平衡态,各处对称,线性作用,最无序),它的作用会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不可逆过程若发生在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在加上其他条件,即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会有重要的建设作用。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生物进化论则揭示了不可逆过程的积极作用,不可逆性可以导致有序结构的产生。宇宙的演化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时间不再是描述系统运动的外部参量,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方向。10、如何理解熵的概念?在热力学中,“熵”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描述系统的无序度,即熵值越大,系统趋向于无序状态。熵是能量转化为无效部分的度量,熵的增加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对与非孤立系统而言,当熵值减少时,系统走向有序,但必须以消耗外部能量(以环境走向无序)为代价。现代科学中,熵的概念有了更广泛含义。熵可用来表示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无序度的量度。如在概率论中,熵可用作系统状态概率的量度,即系统内部混乱程度越高,熵越大,其出现概率越大。在信息论中,熵可用作某事件不确定度的量度,系统信息量越大,有序度越高,熵越小。11、物质系统进化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条件:(1)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前提。在开放的条件下,获得足够大的物质、能力和信息,通过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才有可能进化。“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2)非线性下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有非线性导致的相互作用,分支和临界的突变,是系统出新新质的内在原因。(3)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涨落既是对处在稳态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新的稳态的动力,没有涨落就没有系统自身的烟花和新事物、新结
本文标题:同济大学自然辩证法导论考点(2017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1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