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际分工目录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1当代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3国际分工理论4NO.1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作用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其表现形式是各国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交换。它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方面:1.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源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分工又变成对外贸易的基础或前提。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贸易利益的获得等。同时,各国对外贸易又是国际分工利益实现的途径,各国对外贸易的模式与措施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两者互为因果。2.国际分工促进国内分工(或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发达国家国内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国内各种产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国际分工,再把这种分工强加给后进国家,形成国际分工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对发达国家而言,促进了它们国内的分工,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对后进国家而言,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分工体系,促进新的国内分工体系的形成,以及新产业的出现。3.国际分工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国际分工使各国在其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产品上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产品数量,取得规模效益。国际分工使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节约了社会资本,提高了效率,大大推动了整个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加深了国际分工的深度与广度,生产出日益增多的商品,从而扩大了世界市场。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国家国民经济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和格局的差异。发达国家一般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格局中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地位和格局中的外围。这种差异决定了各类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次地位和贸易利益获得的多寡,形成了国际贸易中的秩序和矛盾。这种秩序和矛盾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改善,推动着国际贸易秩序的改革和重构。第二节、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6-18世纪中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以及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该阶段只存在着不发达的社会分工和不发达的地域分工。16世纪后出现最初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形式。(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包括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这个阶段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英国,接着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得以确立。它加快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其特点如下:1.机器工业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一,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大批商品使国内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市场;也引起原料供应的紧张,要求开辟大量而稳定的新的原料来源地。第二,大机器工业改革了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把原料生产国和工业品生产国联系在一起。第三,大机器工业开拓了市场,它消灭了古老的民族手工业,把各类型的国家卷入世界市场中。2.英国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其生产力和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英国放弃了长期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它通过殖民统治和强大的经贸实力,将亚、非、拉美国家落后的农业经济纳入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旋涡中,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形成“日不落帝国”。3.世界市场上出现了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交换的商品,过去主要是那些满足地主贵族和商品需要的奢侈品,现以被国际贸易中的大宗商品所代替。这些产品的贸易促进了各国之间产业间的分工,为工业化的加深奠定了基础。——交换成为经济生活的必需!(三)形成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垄断逐渐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主要特点是:1.进入国际分工的中心国家扩大这一期间完成产业革命的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都进入国际分工中心国家的行列。这些国家制约着国际分工的机制。2.发达国家间出现部门分工3.亚、非、拉美国家垂直型分工加深4.生产和消费逐步变成世界性的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1.发生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一些新型产业,产业分工日益细化。2.发达国家通过“工厂外迁”等方式,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兴起,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流通体系。一、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背景(续)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殖民地体系瓦解,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开始发展民族经济,需要国外的资本和技术。4.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世界各国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合作。5.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体制的主流,为各国市场的相互融合和分工提供了基础6.世界贸易体制建立与加强。二、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1.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产业结构出现了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促使整个社会分工向纵深发展。2.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1)建立起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和贸易体系。(2)金融、货币和投资市场囊括全球。(3)出现了世界范围的人力资源流动。世界性移民、人才跨国培养、公开和隐蔽性流动都在加大。(4)建立地区和全球性的管理和协调机构与机制。(一)国际分工基础在深化(续)3.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接受,从而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各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的主流。它们为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世界社会分工向广化和深化发展。4.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包括各种类型的国家,且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加深。(二)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1.垂直型2.水平型3.混合型4.外包型5.网状型1.垂直型国际分工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纵向分工。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就属于垂直型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殖民地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种类型的分工有所削弱,但仍然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以外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主要的分工类型。2.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二战前,表现为产业间的分工。二战后,分工深化到产业内部,形成国际间工业以至服务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如工业间:(1)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分工;(2)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分工;(3)工艺过程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成为当今主流的国际分工形式。参与这种分工的国家除了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3.混合型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是指垂直型与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工。4.外包型5.网状型(三)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主导地位(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引领者。这源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是世界科技、贸易、金融、信息中心。这导致其国际社会分工中处于主体地位。(2)以发达国家为母国的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分工的营造者。(3)以发达国家为主和为中心的地区经济贸易集团在众多地区经济贸易集团中效益最为显著,影响也最大。它们内部的分工又影响着国际分工。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1)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离开外围(2)区域性经贸集团内部分工加强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的自由化,实施各种计划,协调和扩大成员内部产业之间的分工,使内部贸易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3)地区性区域分工在加强(4)服务分工尚未形成固定形式附:评价产品垄断性、定价权和微笑曲线!第三节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一、自然条件(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它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一定的自然条件,进行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困难的。(二)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人的因素和制度作用日渐突出二、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品牌信誉等生产力要素。二、社会生产力(续)(一)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二)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从英国到欧美日资本主义国家,再到二战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三)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从国际货物分工向国际服务分工延伸;从单一类型的国际分工向多层次的国际分工形式发展。(四)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三、人口、生产规模与市场条件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1.人口分布不均衡,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2.现代大规模的生产使分工成为必要的条件,这种分工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分工。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分工向纵深发展,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愿望日益强烈。四、交通与通信业(新)第一,较高运输成本减少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抬高资本货物的出口价格,抑制比较优势的发挥。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而且不大可能吸引出口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第三,运输成本制约国际分工伙伴的选择和国际分工的形成。第四,通信业也严重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五、资本流动19世纪末以来,资本输出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现象。二战后,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对外资开放,都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国际化进程,使国际分工向深化和广化发展,出现了世界性的分工。特别是跨国公司通过国外直接投资和承包方式构筑世界性的生产和营销体系。六、国际生产关系(国际分工性质)国际分工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同时,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由此决定着国际分工的两重性。一方面,促进了先进国家和后进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利益不能平等地、合理地被分工国家获得,形成了经济发展上的片面性和依附性。七、经济体制与政策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决定了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实行自给自足经济体制的国家执行保护贸易政策;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采取国家高度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倾向于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有四种类型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和政策,即进口替代型、出口导向型、混合型和自由贸易型。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分工理论是指研究国际分工产生、发展、利益与作用的理论论述。就意识形态而言,国际分工有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派两大派系;就西方经济学派而言,有古典和新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就分工与国家发展关系而言,有发达国家经济学派和发展中国家学派。随着历史阶段的更迭,它们都带有时代的特性。一、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发挥劳动分工优势和优势产业,降低绝对成本。因为发挥劳动分工优势(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原因):有利于提供专业技能,减少转行时间,发明机械。如此扬长避短,互利互补。国际贸易也是如此。二、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所有产品上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只要具有相对优势(或相对较小弱势)。前提,资本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上自由移动。三、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1.国际分工和生产方式相关。分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又极大推动社会分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二元化与二重性:工业国和农业国,具有发展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生产关系的局限性。P63-662.国际分工是现代经济基本特征。有利于维持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总产品
本文标题:第三章国际分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46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