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基础集部之学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一章《诗经》第一节《诗经》概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三百”。被称为“诗经”是到了汉代,儒家学者把《诗》尊为经典以后的事。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1、《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2、《诗经选》,余冠英,中华书局诗经版本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诗经》的编集一、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献诗说•《国语·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三、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三节《诗经》的分类《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160)、雅(105)、颂(40)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ji)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四节《诗经》的艺术特点•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南宋朱熹从“诗言志”的观念出发,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其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诗经》中比的用法也很广泛。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兴在《诗经》通常用于一首或一章的开头。例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三、体裁(句式)、章法、语言•1、《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2、重章叠句的章法特征(如:《芣苢》、《蒹葭》)。•3、语言特色:朴素简洁,精练准确,绘声绘色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五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一、抒情诗传统二、风雅与文学革新三、比兴的垂范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一节“楚辞”定义•“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所谓“楚辞”,其本义即指楚地的歌辞。它“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宋·黄伯思《翼骚序》),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以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统题为《楚辞》,于是《楚辞》又作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流传于世。第二章屈原与楚辞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一、屈原生平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的楚辞作品共25篇,现比较确定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和《招魂》,共23篇,《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创作情况——《离骚》概述•《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它以深刻的思想内蕴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成为矗立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块丰碑。•《离骚》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叙述诗人在现实中的遭遇,反映了楚国现实的黑暗和屈原美好理想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奇诡的幻想,描写了诗人苦闷彷徨及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和艰难的选择。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1、《离骚》解题(1)遭受忧患之意。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2)离别的忧愁。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经也。(3)牢骚之意。游国恩先生认为:从音乐上来说,《离骚》与《劳商》“同实而异名”,亦是楚歌曲名。从意义方面来说,“离骚”二字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楚辞论文集》)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2、《离骚》思想内容(情感内涵)•第一,诗中完整地表现了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和对这种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二,诗中表现了诗人炽热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3、《离骚》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灵均”)•诗人以自己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高贵的家世,奇特的诞生,非凡的气度,美好的品格,高尚的志趣,缤纷的服饰,独特的爱好,凸现了“灵均”形象的超群拔俗。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2)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离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诗人为了写心抒情,从古代流传着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然后通过自己奔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源头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3)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在《离骚》中,还有一个奇异而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4)形式和语言的创新•《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韵散结合的新形式,后人称之为“骚体”。并扩大了结构,增加了容量,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离骚》大量吸收富有地方特色的楚地方言口语入诗,显示了新的风采。至于“兮”字的运用,则更引人注目,可说是“骚体”的标志之一。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三章汉代乐府民歌•第一节“乐府”探究•一、乐府涵义的演变•两汉所谓乐府是指音乐机关,乐即指音乐,府即官府——原始意义。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做“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的名称。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具体的社会内容,于是乐府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单从入乐这一点出发,称词曲为乐府。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汉乐府的保存•南朝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搜集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汉代的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中。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汉乐府的思想精神•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承《诗经》,下开建安诗歌,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三节汉乐府的艺术特色•一、娴熟巧妙的叙事技巧善于选取生活镜头;故事情节完整,叙事详略得当;善于通过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自由的诗歌形式和朴素自然的语言特色•1、汉乐府民歌基本上由两类灵活的形式组成,一是杂言体,一是五言诗。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2、其语言素朴且又不俗,耐人咀嚼与回味。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四章五言诗及古诗十九首•第一节五言诗的起源•钟嵘《诗品·序》:“(四言诗)每苦事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班固《咏史》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古诗十九首》•一、简介•《古诗十九首》之名,始见于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它是东汉一群无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完整的五言,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了人的觉醒。对生命作深层的思考,觉悟到天地的无序,社会的混沌,人的脆弱,以及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世俗的层面,则直白地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之情。由此带来以夫妇生离、兄弟死别、朋友之间契阔相思为基调的歌唱。。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1)长于抒情•《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其抒情手法,一是擅长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2)是善于运用比兴来抒发感情:“兔丝附女萝”(《冉冉孤生竹》)“胡马依北风,月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行行重行行》)(3)语言浅近自然,明白晓畅,意蕴丰厚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五章陶渊明•第一节、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一、生平•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1、思想•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2、个性特征•由于陶渊明受多家思想的影响,因此形成他复杂而独特的个性特征。其性格具有名士风度,被誉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陶诗的艺术成就自然平淡的诗风。自然中显淳厚,平淡中见邈远。在自然平淡中,有境界(宁静、自然、清新之境),有情趣(悠然自得之情),有性格(在客观的形象描绘中包蕴着诗人自己的品格),有思想(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三节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之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六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是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宏大蓬勃的盛唐气象的鲜明写照,是“盛唐之音”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高度统一的产物。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他一生喜好云游四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李白思想复杂,儒、道、侠、纵横家思想的杂糅,以道家思想为主。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李白集校注》,瞿蜕园,朱金城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太白全集》,(清)王琦,中华书局李白诗文集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第二节李白的诗歌创作•一、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李白现存诗900余首,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展现了诗人的精神品格与心灵世界,构成了一代诗歌的宏音巨响。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1、讴歌理想、抒发抱负、张扬自我、突出个性是他的诗歌重要的内容和特征。•2、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冲撞后的痛苦、矛盾的思想感情•3、揭露现实的黑暗,抨击时弊•4、对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反映•5、对壮美山川的描绘与讴歌•6、表现亲情、乡情和友情的诗篇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二、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高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李白诗歌风格总体——豪放飘逸1、豪迈雄放这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诗中充沛的激情、高昂的格调、奔放的气势,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这一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乐府歌行中)。•皮日休说他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2、俊爽飘逸•其诗往往境界高远,风度飘洒,显示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和舒展自如的格力。而这种风格又主要体现在他的五、七言绝句中。二、国学内容——集部之学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常以客观对象的人格化、并与主观形象相融合的方式塑造自我;•第二,特殊的艺术夸张是其诗歌浪
本文标题:国学基础―集部之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5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