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文化史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元典创制与多元走向(前770—前221年)•1.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2.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儒家学说;•3.墨子的墨家学说和韩非子的法家学说;•4.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域文化和文艺科技成就。主要内容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殷商西周的“官学”转变为东周的“私学”,进而发展为各种学派。各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思想家称为“子”。先秦诸子以春秋末年的孔墨显学勃兴为开端,而诸子正式形成并竞相争鸣,则在战国年间。•诸子百家中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王国维)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一、道家思想•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德,与得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性质。以“道”为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老子(老聃)、庄子(庄周)。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一)老子与《道德经》•老子(约前580—前500),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老聃,又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室守藏史。西隐时留下《道德经》一书,又名《老子五千文》。守藏史:朝廷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员,级别不高。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老子》古帛书,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老子塑像老子与《道德经》◎其人其书◎■老子虽是小吏,学问却非常好。•据《史记》和其他古代典籍记载,孔子曾从山东到洛阳向老子请教过,人家问他对老子的印象怎么样?孔子讲:“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吾今见老子,其犹龙耶?”这就是说他对老子的评价很高,对老子非常敬佩。•辞官后经洛阳入函谷关,应当地守官邀请,将其思想著录,是为《道德经》上下篇。后西游于秦,隐居当地,长寿而终。•老子这本书,一共是5000字,从内容上讲是道德之学,所以后来就叫《道德经》(一说为《德道经》)。•老子的思想反映了春秋社会战乱时代,先哲对宇宙人生的全面审视和对排除人生之忧的探索。•据统计,《道德经》这本书被译成外文的共500多种,30多种语言,国外非常看重。老子画像碑,位于苏州玄妙观。•老子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一个明确、具体的宇宙观——“道”的学说。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天地万物的本源。《史记·太史公自序》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辩证观◎•受《周易》文化影响,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最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其重要命题有四个:•①“反者道之动”;•②“万物负阴而抱阳”;•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④“复归于无物”。《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祸和福相互渗透,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反者道之动”,就是大道运动的一个规律。他认为世界上的运动变化是普遍的是绝对的。世界上一切都是在变。•老子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反相成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这种有无相生的辩证运动“起点”是“无”,终点也是“无”,“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我们不妨把老子的辩证法称之为“否定辩证法”。•在《道德经》里,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随处可见,除上述引文,还有的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老子还观察到事物运动变化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他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有一个辩证法的脑袋,这个人生活是最潇洒的。很多困难的问题在他面前都是可以解决的。《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价值观◎■要按照大自然的本性、大自然的规律去改造大自然,这个叫“以天合天”,也是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老子第25章有一句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天地万物的大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这样子,本然如此,自然如此,指物的本性,真性,指由天地万物因其本性而有的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运动状态。《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鲁侯养鸟”的故事:鲁国人捉住漂亮的海鸟送到宫中,鲁侯喜之。在怎么养这只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是依鸟养鸟呢?还是依人养鸟呢?最后选择依人养鸟,宫中按照鲁侯的生活去养这只鸟。结果这只海鸟三天后就死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一条真理:勿以人灭天。千万不要以人的主观愿望和意志糟蹋大自然,践踏大自然。•实现自我价值,也要“道法自然”。《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政治观◎•把“道法自然”的思想用在政治管理上,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观。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事也不干,而是用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管理艺术。要顺其被管理者的人性去管理,要有顺其自然的智慧。•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领导者的所有的措施方法都是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想什么,要按照他们的愿望来做什么。《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道作为本体,其实质是无,运作起来就是“无为”,“无为”乃道之“德”的体现,是“道”的一种“上德”。•“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为无为,则无不治”(3)•《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写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段话点明了老子思想的社会价值功能与政治用意。•其“无为而治”的政治观包含如下内容:第一,为君者应卑弱自处。第二,君王不轻易出言。第三,君王不轻易有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人格观◎■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谦虚往下•人生观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保持心灵的虚寂和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即“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上善若水”。上善者就是最高的善人,如果你能做到像水那样的品格,你就是最高的善人。•老子常说的两个词:“赤子”、“水”蕴含着理想的人格特征。《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第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利他与利己的关系。•第二,水以低洼、低下为本。•即“居善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管理智慧:善用人者为之下(例:周公一饭三吐哺,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水善静与水善信。•即“心善渊”,心静如水,心静如渊;轻诺必寡信。“抛它难抛身外物,读我平生未读书、“两眼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宁静心态与诚信品格。《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第四,水无常形,却不改其本性。•即“事善能”,做事像水一样,要有方圆之道!古代钱币“外圆内方”取喻自水。“方”就是方正,坚持原则,做方正之人;“圆”就是做事要宽容,要灵活,要合乎人情!•第五,水流不止,万折必东。•即“善动时”,就是做事要在不同的情况(顺境、逆境)之下,善于有不同的方法。《道德经》的主要思想◎伦理观◎•老子的伦理观是“去礼取道”。他主张天道、人道自然无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对束缚人的自由个性的礼乐概不认可,因此和儒家大唱反调。•“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38)“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8)。“不尚贤,使民不争”(3)。《道德经》的主要思想◎社会历史观◎•老子对现实极为不满,却又无能为力,主张回归原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5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6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道德经》的主要思想•老子的治国方法:“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兵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80)。《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智慧观◎•老子为我们推荐了五种人生智慧:•一是主柔守弱;柔弱可胜刚强;二是光而不耀;三是大智若愚;四是“上德若谷”;五是“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就是谨慎说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处事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治家格言》)•关于财富:“知足者富”,“多藏必厚亡”。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欣赏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战国中期,道家分化为庄子学说和黄老之学(二)庄周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一说为河南商丘)人,名周。担任过蒙地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施等同时期,他曾经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出生贫寒,才华横溢,但不贪求名位利禄。为人放任自由,不为当时王公大人所用。曾拒绝楚威王的延聘。“我宁愿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第二节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史记•庄子列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主要思想是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学派的经典。今通行本收文三十三篇,相传内篇为庄子所著,外、杂篇为庄子门人和后学所撰。《庄子》是一本思想家的书,又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文笔恣肆、词藻瑰丽、想象奇幻,诗意盎然,善用比喻和寓言表述其玄妙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及文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评论家金圣叹,把《离骚》、《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和《庄子》称之为“六大才子书”。《庄子》的思想•1.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庄子继续把“道”看作是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无所不在,大到日月星辰,小到一杯子、一棵草,甚至在于“屎溺(尿)中”。•在辩证法方面,庄子强调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当中,但因忽视变化中
本文标题:百家争鸣_和而不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5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