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网络传播与社会(舆论)
网络传播与社会•第一节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网络舆论的局限和潜力•一、中国的改革与中国的新闻传播及网络舆论•二、中国网络舆论的特点•三、中国网络舆论的局限•四、中国网络舆沦的局限•第二节网络BBS的议题特征及议题建构•一、BBS的议题环境分析•二、BBS的议题内容分析•三、BBS的议题引导与建构第一节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网络舆论的局限和潜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因特网建立了日益紧密的联系。•在理论上,因特网为网民公开表达观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可能性,并为政府知晓民情、民意、民心提供了便捷的通道,2003年,因特网上热烈讨论刘涌案、孙志刚案、宝马车撞入案等事件,强大的网上舆论压力.促使中国政府进行了相关的制度性改革。在反腐倡廉、为农民工“讨工钱”、三农问题、治理教育乱收费,学术腐败的讨论中.网络舆论也显示出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至于有人把2003年称为中国的“网络舆论年”。•中国网络舆论的兴起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局限和潜力都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国传统媒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密切相关。一、中国的改革与中国的新闻传播及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兴起的改革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首先进行的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民众市场化观念强化,改革向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延伸。改革带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是:贫富分化,矛盾丛生,利益冲撞,心理浮躁,行为失范,难题成堆。•正如童大焕先生所说,在这个巨大的社会转型中,有众多的利益需要协调,众多的差异需要理解,众多的不解需要沟通。太多的对立需要消弭。而改革又有太多的迷津需要指点,众多的情绪需要发泄,太多的误差需要匡正,太多的要求需要呼吁,太多的观点需要交流。•经历了吉登斯所言的“匮乏经济”、“物质主义”和“后匮乏经济”、“后物质主义”,中国民众在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后,开始关心生活质量,关心“生活决定”,而不仅仅是顺应“生活机遇”。现代传播科技赋予人们参与政冶,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可运用的手段,网络舆论的兴起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社会情势。改革开放对中国传播的深远影响•长期以来.中国新闻机构的定位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单位。1987年。《关于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正式使用“文化产业”的提法,承认新闻媒体的经营管理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要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基本肯定了新闻机构的产业属性。•有学者认为:中国内地通俗报纸在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如《南方都市报》之于“孙志刚事件”;《华商报》之于黄碟事件”;《黑龙江晨报》、《沈阳今报》、新京报》之于“宝马撞人案”,都担当起重大道义责任。通俗报纸首发报道,主流媒体倒成为随后跟进的角色。媒体反映的舆论勇敢地从制度层面提出问题,在制度改革方面前所未有地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不过,通俗报纸在政治作为方面处于一种“矛盾性存在”状态,由于通俗报纸固有的局限性,对事件的报道、参与往往深度有限;在中国新闻政策的管理下,通俗报纸更多地是避免介入敏感度高的政治事件。•中国的网络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能突破像通俗报纸那样的“矛盾性存在”状态。中国网络媒体的市场化程度高,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反映舆论方面的发挥余地较大。•特别是最早抢占网络市场先机的网易,新浪,搜孤等商业门户网站已在中国网民心目中占据了相当地位。这些商业网站的新闻版,论坛和新闻跟帖常常提供重要信息,发表直言不讳的意见,较好地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体监测环境的社会功能。•因特网的匿名性,快速反应性及跨越地理阻隔、行政区划的信息传送能力使用越来越关注“生活决定”的中国民众有了发表意见的崭新渠道,特别是使新兴的中产阶层分子中的舆论领袖找到一个令其“乐此不疲”地”灌水”、发泄的言论平台。二、中国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的定义•关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大体有几种:•网络舆论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对某一焦点事态所表现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上述定义在网络舆论的客体的规定上有细微差别,有的用“焦点事件”的提法,有的用“公共事务”的提法。公共事务也可以称做公众性事务,指直接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各种事务。在办理这些事务的过程或行为中,一旦违反法律和社会道德,就会直接损害和影响公众利益。两种提法有共同之处,都强调网络舆论与公众利益相关,以足以引起公众关注的事件为客体。•上述定义都提示了形成网络舆论的三个阶段。首先是焦点事件的出现;然后,网民通过新闻组回帖.BBS论坛、电子邮件、聊天室、个人网页(站)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通过意见的交锋与碰撞,认同与融合。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并对焦点事件产生一定影响。•网络舆论的主体一般是网站论坛、沦坛网站和新闻跟帖。网民每天都就当时的焦点问题展开热烈的讨沦。•目前.中国有代表性的论坛有:•以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为代表的媒体网站论坛。•商业网站论坛,西陆论坛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以水本清华论坛为代表的校园论坛。•新闻跟帖和网站论坛,观点频道更是不计其数。•网站论坛如: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湖南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干龙评沦”、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新闻跟帖以新浪、搜狐等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为代表。网络舆论的特点•1、中国网络舆论经历了从自发的草根舆论,到逐步纳入政府管理轨道的过程。•中国最早的网络舆论事件的发生可以追溯到1998年,被称为“沈洪嘉事件”、1998年3月,原山东矿业学院的沈洪嘉先生致信《南方周末》,反映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和济南市电信局对他有关电话资费的咨询和质疑冷漠对待的事实,而且声明他准备向中国电信投诉。沈洪嘉的信在《南方周末》上刊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电信的大讨沦。后来由于有关部门干涉,报界不得不停止这场讨论。当时,因特网上围绕这一主题也展开了讨论。1998年三四月份,在上海索易网站上张贴的相关文章近700篇,邮件列表投送量高达16000次。中央电视合作为官方媒体,重点报道了沈洪嘉事件”;此后,许多颇有见地的文章重新见诸报端。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电信部门宣布调整电话资费,开始着手进行体制改革。•他是第一个和中国电信“叫板”的人,10年间大声“叫板”电信垄断。固定电话初装费、移动电话入网费终于被取消,一年减轻社会负担200亿元。•1998年5月,印尼排华事件发生。全世界华人都深深同情印尼华人的悲惨遭遇。中国内地网民自发举行网上抗议活动。当时,国内的BBS还不多,很多内地网民利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论坛来表达自己对暴行的愤怒,对遭受暴行的印尼华人同胞的声援。•网络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国家高屋领导人的注意。党和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公开透露自己从网上来了解舆情的情况。胡锦涛总书记与网友在线交流••[主持人]网友有很多留言。“宝葫芦”:能有机会和您在网络上见面,真是太幸福了。还有一位网友“我和总理是网友”:从现在开始,期待总理上线,和我们做网友。还有一位网友说欢迎总理做我们的网友。大家都特别欢迎您。[2009-02-2815:03:14]•[温家宝]谢谢大家。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的时间可以达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近从网上已经了解到,大家都在向总理提问题,已经多达50多万条。我深深感到,我们国家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也深深感到,做中国的总理难,责任重大。还是那句老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中国网络舆论的迅猛发展,如何规范网络舆论,维护社会情绪稳定的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加强对网络论坛管理的问题提上政府的议亭日程。国内一度对是否允许开设BBs,是否实行发帖实名制展开热烈的讨论,甚至发展为激烈的争沦。•现在,论坛开设者通常采取如下做法:•(1)要求用户作出承诺,保证不在论坛中进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法规的活动,用户对本人的网络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自负责任,与ISPP及论坛管理者无关;•(2)论坛管理员对论坛内容进行检查,有权删除任何内容,尤其对反动或色情的帖子格杀勿论;•(3)不设立任何涉及政治及敏感话题的讨论主题;•(4)对论坛用户进行注册登记:(5)在必要寸永久或暂时关闭沦坛。•媒体网站论坛实行“分类、分级”的管理,中国宁波网“天一沦坛”将时政类、文化类、休闲类版块“分类管理”。•时政类版块采用先审后发的办法;文化情感类版块则采取先发后审、即发即审相配合;服务休闲类版块则采取即时发布、随机监看。对网评员、版主、网管、区长实行“分级管理”。邀请新闻工作者或政府官员担任时政版块网评员;专业作家和教师做文化情感等版块的版主;公安网络瞥察作为“网督”,随机监看论坛内容。•“天一论坛”的管理模式受到中央外宣办的肯定,公安部将其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中宣部有关部门专门就此模式作了调研。•中国网民在相当大程度上能够接受这种管理模式。在中国社科院就互联网的社会影响所作的问卷调查中,对于“你认为网上信息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管理和控制”的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网络舆论的焦点事件往往集中于”负面“事件或“敏感事件”•某些突发事件的公开传播具有一定的负面效果。网络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把关”功能,网站的实际运作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严格的审槁,发槁程序。突发事件信息往往能经由因特网快速传送,使新型网络媒体发挥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三、中国网络舆论的局限•网络舆论活动主体的局限•“人是舆论活动的主体,由众多人构成的社会共同体成为舆论的发出者。作为浮动观念的舆论,必然来自于人们的交往与社会活动。”网络舆论主体是在网上接收井传播信息或者意见的网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表明,中国内地的网民以收入不多(甚至没有),学历不高的青年人为主。•中国最火爆的中文时政伦坛——强国沦坛的日平均浏览量已经达到7万人次,其受众的年龄基本在19-35岁之间,根据强国论坛的在线调查,其用户的乎均年龄为33岁,高于中国社科院所调查的因特网用户平均年龄(27岁)。具体情况如图所示:•青年网民是中国网络论坛的主力军,他们既不是社会精英,也没有舆论领袖的基本素质,在社会经验、政冶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积累等方面有很多局限。•在后现代社会,公众需要舆论领袖。“在后大众传播时代,人们仍然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一些高素质的传播者会成为这种意见领袖。即使设有这些精英们,社会原有的多数意见还会以传统道德的方式影响用户。”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舆论不足以对社会生活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发挥实际的引导作用。只有具有思想深度的意见才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具有指导意义,才能成为具有监督作用的舆论力量。缺乏深刻性和权威陆的网络舆论,在监督的力度和效度方面,被大大打了折扣。不成熟的公共空间•有学者认为,较之传统媒体.网络BBS更像是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其实,在网络BBS空间中,相当多的网民追求的是完全自主,情感自由,而不是民主和正义。•网络的匿名性使BBS空间中的活跃人物成为性别、年龄、外貌、健康状况、收入状况、职务、职业和真实姓名都无可稽考的'幽灵”。他们在虚拟空间中对现实生活进行无情的解构,人们却无法考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实践。网民或自顾自地发泄私愤,或啸聚成群地进行集体发泄。由于是匿名,这些发泄往往是没有风险的。网民在中国网络论坛中表现的非理性冲动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说明网络空同还不是成熟的公共空同。四、中国网络舆论的局限•重塑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生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不是渐次推进的过程,而是在不同层面向各个维度爆发性展开的过程。一负面中国正在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以期最终实现政治领域的现代化转型;另—方面,西方社会在后工业社会经历的政治领域变革也对中国社会发生影响,“生活政
本文标题:网络传播与社会(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7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