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外-民俗-第二章-世界主要宗教民俗
中中民民俗俗外外中民俗外主编:骆高远世界主要宗教民俗论贰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宗教的概念、本质和特征,了解宗教行为、礼仪的表现形式,认识宗教、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能力目标:具有对世界主要宗教信仰民俗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能力,具有宗教民俗旅游的鉴赏和开发能力。伊斯兰教佛教督教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信众分布最广的三大宗教壹宗教概述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和特征一、宗教的定义及其本质和特征壹宗教概述从“宗教”一词的词源上来看,“宗”是尊崇、崇仰,向最高的、至上的存在的靠近,“教”则是指把至上者的体验感受传授给世人,在传播中发展。(一)宗教的定义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一词则来源于西文“religion”。其本意为神与人的连接,有限的存在物与永恒至上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它不单指有制度的组织,而是包含一切人类心态中的崇敬,包含无论哪一个民族或哪一种人类都具有的宗教思想。壹宗教概述1以宗教的信仰对象为中心2以信仰主体为中心3以信仰的社会环境为中心(二)宗教的本质和特征通常来说,对宗教本质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壹宗教概述宗教最初包含大量的科学、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并对其发展和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宗教在统一社会意志、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社会关系、降低社会内耗、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往往起着其他政治力量所难以替代的作用。OPTION01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OPTION02OPTION03宗教通常发源于下层群众,是他们摆脱苦难、对抗统治、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出路”,但到后来逐渐演变为统治阶级用以煽动宗教狂热、奴化下层群众、神化统治政权的工具。壹宗教概述STEP01STEP02宗教行为的定义宗教行为的表现形式二、宗教行为壹宗教概述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经验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宗教行为。(一)宗教行为的定义壹宗教概述宗教禁忌巫术宗教礼仪献祭与祈祷宗教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有巫术、宗教禁忌、献祭与祈祷、宗教礼仪等。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的外在表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宗教的本质。(二)宗教行为的表现形式壹宗教概述1.巫术巫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它的形式是通过一定的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从而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被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壹宗教概述宗教禁忌是宗教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对神秘力量和神灵等对象在观念上有所意识,在体验上有所感受,因而一般会在情绪上产生惊奇、恐惧、敬畏等宗教情感,宗教信仰者将人与神秘力量(或神圣对象)的这种宗教情感的关系表现成对自己行为上的限制和禁戒规定,这就是宗教禁忌。宗教禁忌与巫术有相似,也有区别。巫术旨在控制超自然的力量,使之为己所用,积极地为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而努力,是一种积极的方式;而宗教禁忌是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触犯超自然力量,使自己不受到伤害,是一种消极防范的方式。宗教禁忌是一类介于巫术与祈祷之间的行为。2.宗教禁忌壹宗教概述按照被视为神圣事物的种类来划分,将宗教禁忌分为神圣宝体禁忌、具有超自然神力和神性的人或物的禁忌、神圣地点的禁忌、神圣时间禁忌等;按照禁忌本身的表现形式和物质手段来划分,分为语言禁忌、行为或作为禁忌、饮食禁忌等。0102它有两个分类原则:壹宗教概述献祭与祈祷是信仰者与信仰对象、人与神进行沟通与交流的一种行为方式,表现了人对神的感情和态度。祈祷的方式可以是供奉礼物以换取神的帮助;可以是阿谀奉承,求神大发慈悲;也可以是卑躬屈膝,求其怜悯等等。这些常见于宗教生活中的现象就称之为献祭与祈祷。3.献祭与祈祷壹宗教概述宗教礼仪加强了宗教信仰者的感情,加深了信仰者对宗教的兴趣,强化了信仰者对宗教的信仰;在进行宗教礼仪时的庄严、肃穆的氛围使仪式参加者感受到一种有如神灵在上的神秘感和神圣感;宗教礼仪对于保存部落传统文化,加强部落内部团结的社会作用都是实际存在的。4.宗教礼仪壹宗教概述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宗教与旅游的关系宗教、民俗与民俗旅游的概念宗教与民俗的关系三、宗教、民俗与旅游01020304壹宗教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民俗是指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以群体的心理结果为依据的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民俗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一)宗教、民俗与民俗旅游的概念壹宗教概述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者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民俗旅游是指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的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壹宗教概述宗教和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种文化现象,在它们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古老的民俗最初都属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而宗教在发展中把不少民间习俗、观念等吸纳到它的仪式和经书中,借助习俗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来扩大它的影响。反过来,宗教信仰又起到一种促成和稳定民间习俗的作用。因此,宗教和民俗这两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彼此渗透,共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二)宗教与民俗的关系壹宗教概述民俗丰富了旅游内容民俗深化了旅游,增加了旅游的内涵民俗生动了旅游民俗拓宽了旅游的对象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4231567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民俗与旅游07050604010203(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壹宗教概述宗教与旅游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十分密切。随着人类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活动的日趋广泛,旅游与宗教就更加显现出一种相互促进的态势。例如作为著名旅游景区和名山胜地的宫观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文化设施,这种“文物价值”引起人们的神往。(四)宗教与旅游的关系贰佛教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的创立0102一、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贰佛教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所创立。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说法,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我国春秋时代,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伟人。释迦牟尼当时是迦毗罗卫国国王的长子,名乔达摩•悉达多,父亲名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根据当时印度的风俗,摩耶夫人生产前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花园,在树下休息的时候,产下了悉达多王子。(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摩耶夫人产后7天便去世了,悉达多王子由他的姨母养育。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那里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学识广博;又从武士们那里学习技击,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明、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圣王”,即统一天下的君主。(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悉达多王子幼年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都会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弱肉强食”,“人会生、老、病、死”,均促使他思索如何解脱世界上的这类痛苦。但是他发现,他从当时读过的书上找不到答案,他未来的王位和权力也不能解决这类问题,于是就有了出家修行的念头。净饭王早就发现了儿子的心思,曾经用各种办法阻止他,企图通过生活上的享受来打消其出家的念头。(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于是在悉达多王子16岁时便为他娶了邻国的公主耶输陀罗为妃,生有一子名罗睺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能够阻止他。29岁时,悉达多王子感到人生无常,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偷偷地离开皇宫,换掉王子的衣服出了家。他的父亲曾力劝他回来却最终无果,就在亲族中选派5个人跟随他。(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悉达多王子先后寻访3个有名的宗教家学道,仍不能满足他解救人类痛苦的要求,于是便离开了他们,来到尼迦禅河岸边的树林里,和那里的苦行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尽了艰苦辛酸,坚持不懈,经历6年苦行,但都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于是他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就这样,他放弃了以前的做法,一个人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坐禅,并发誓说:“我如果得不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经过7天7夜,他终于战胜了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成为有大智慧的人,时年35岁。他找到离开他的5位侍者,为他们说法,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的活动,称为“初转法轮”。此后45年内,佛陀向社会各阶层宣讲自己觉悟的内容,于是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最后,佛陀在毗舍离城生了病,度过雨季后,携弟子们向西北走,到了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洗过澡后,在一张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绳床上侧卧着安祥逝世。佛陀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陀的舍利分为八份送到各地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那一份舍利在公元前3世纪被阿育王取出,被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一)佛教的创立贰佛教佛教创建以后,迅速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一大主流传播于东南亚一带,在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盛行,被称为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大陆,后来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属于北传大乘佛教。汉语系佛教即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二)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和他逝世后100年间,佛教主要在古印度恒河中游一带流传。佛教教团比较统一,都奉行释迦的教法,信徒持戒严谨,基本上以乞食为生。历史上通称这一期间的佛教为“原始佛教”,也称“早期佛教”、“初期佛教”。贰佛教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010203佛教按其传播地区的语言划分可分为一下三种,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贰佛教二、佛教的经典教义和教规佛教经典佛教教规佛教教义贰佛教佛教经典为《大藏经》,内容以经、律、论为主,也包括印度、中国等的佛教撰述。南北朝时称其为“一切经”,隋代以后才有此称呼(简称藏经)。“藏”梵文本名为箧,以藏更之,意为蕴积、包含,为佛教经典总集。原指汉文佛教典籍,现泛指一切文种的佛典丛书(如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文大藏经等),但在中国内地仍主要用于汉文大藏经的代称。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各个时代编纂的汉文大藏经,其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一)佛教经典贰佛教(二)佛教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3412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内容;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内容。贰佛教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灭谛指痛苦的寂灭。1.四圣谛四圣谛指的是世间的苦(称为苦谛)、苦的原因(称为因谛或集谛)、苦的消灭(称为灭谛)、灭苦的方法(称为道谛)。灭谛集谛苦谛道谛贰佛教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烦恼。怎样使人摆脱这个痛苦的根源,达到理想境界,佛教在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八正道”,意为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2.八正道所谓十二因缘,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一环套一环,顺逆都互相缘生缘灭,故称十二因缘。3.十二因缘贰佛教因果或称因果律,为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即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佛教认为,众生的行为能引起异时之因果,善之业因必有善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恶之果报,此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或称善因乐果、恶因苦果。这种因果之理俨然不乱,称为因果业报,又称为因果报应、善恶业报。4.因果业报贰佛教杀生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饮酒戒不论是中国的民俗,还是外国的民俗,都有以下共同特征:(三)佛教教规贰佛教1.杀生戒杀生戒这是佛教的
本文标题:中外-民俗-第二章-世界主要宗教民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1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