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留守儿童论证报告课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的论证报告课题组成员:李文成朱贵莉陈敏刘德红蒋萍蒋琴论证报告组织结构一、课题的提出二、课题的研究价值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四、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七、研究的可行性八、课题研究的方法选用九、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十一、文献综述一、课题的提出(一)社会的现实生活背景“留守儿童”已不只是家庭问题而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事关国泰民安和社会发展,理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并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大问题。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二)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背景1.安全和权益问题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屡受侵犯。2.学习和教育问题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的成绩差了,只有9.3%的教师不同意这一说法。多达54.5%的教师认为父母去打工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对此表示不太同意的教师占26.5%。3.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二、课题的研究价值(1)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2)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3)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重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已有研究存在不足(1)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2)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3)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4)以舆论宣传代替问题探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四、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一)课题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或其亲属等人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目前,这个群体的学生在我国已相当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二)理论依据•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教育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生活教育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2、现代教育观•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更新了现在教育观,强调教育投资观;素质教育观;全民教育观;大教育观。教育应使全民族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3、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它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德、智、体等各方面有效开展的媒介和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它可以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它会增进学生身体或生理上的健康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1、研究目标(1)发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教育优势与资源的策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2)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2、研究内容(1)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积极方面(2)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农村留守儿童获教育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究(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研究教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4)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3、研究的重点(1)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积极方面(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六、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1、主要观点(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2)改进教育工作植根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2、可能的创新之处(1)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积极方面,具有独创性(2)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3)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4)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七、研究的可行性(1)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邀请李学容老师等人对本组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2)研究制度健全。实行分工合作制度,任务落实到个人,并且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进行检查保证研究落到实处。(3)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将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人员,各个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对本课题兴趣浓厚,研究氛围浓厚。(4)课题组人员具备莫大优势。课题研究人员充足,大多来自农村,相对来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等种种情况比较了解,并且成员都是教育学专业的精英。(5)地区优势明显。重庆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八、课题研究的方法选用(1)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对本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2)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成员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4)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九、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1)准备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中旬)进行文献研究;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提交方案并进行论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阶段负责人:陈敏蒋琴蒋萍(2)总结阶段(2007年5月中旬—期末)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阶段负责人:刘德红朱贵莉李文成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1)准备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7年5月中旬),阶段成果:①文献综述②文献资料汇编③研究方案形成。(2)总结阶段(2007年5月—期末),阶段成果: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报告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相关研究论文十一、参考文献⑴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载《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⑵李雯婷:《浅谈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隔代教育对其的影响》,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10期⑶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载《人口研究》2005第1期⑷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载《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5年第10期⑸周爱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理性思考》,载《中共乌署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12月第4期⑺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⑻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载《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10期⑼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载《理论观察》2005年第4期⑽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⑾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本文标题:留守儿童论证报告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4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