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传播学概论教学安排•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讲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三讲大众传播及其研究的分类•第四讲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传播学研究方法参阅资料•一般论述《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塞弗林、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经典著作选读《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中文版《媒介事件》,【美】戴杨、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作为话语的新闻》,【荷】凡迪克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批判学派选读《哈贝马斯论交往》,陈学明、吴松、远东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专题传播学著作选读《跨文化传通》,【美】萨瓦姆著,三联书店1987年中文版《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无声的语言》,【美】爱德华·霍尔著,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1995年中文版•国内综合性传播学代表作《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003年增补版•网络传播研究《未来之路》,【美】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信息选择》,【美】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及其发展传播学的产生的背景及条件传播学研究的东西方各自发展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传播学产生的背景及条件(一)传播学诞生的社会背景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对于媒介的运用以及信息心理战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不由得让人关心宣传和大众传播的问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选举制度与此同时,与传播学具有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信息及信息的传播成为主导社会的重要力量大众传播高速的发展使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三)传播学的三大来源其一行为科学其二信息科学其三新闻学香农(ClaudeE.Shannon)《通信的数学理论》(MathematicalTheoryofCommunication)威纳(NorbertWiener)《控制论》(1948)《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1950)二、传播学研究的东西方各自的发展(一)西方:美国传统学派(经验学派)五位传播学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家,“5个w的创始人”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02-1978)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传播学发展的内涵五大研究领域的开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的贡献:揭示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开启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对形成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有着重要的影响。2、库尔特·卢因(勒温)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是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从事“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即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传播媒介怎样影响群体。《解决社会矛盾》《人格的动力论》《拓扑心理学原理》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四大先驱心理学家卢因(1890-1947)卢因的贡献: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理论。这一理论主要开启了我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研究的关注。3、拉扎斯菲尔德美国社会学家,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为基地,成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研究范围从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扩展到对政治影响的研究。《人民的选择》《传播研究》《个人的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四大先驱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大众传播——意见领袖——受众拉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和“二级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先经过“意见领袖”,然后再由“意见领袖”传给一般公众拉斯菲尔德的贡献:较深入地探讨了传播的效果,提出了“两级传播的理论”。其理论假设采用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二战后在耶鲁大学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的研究,被称为“耶鲁计划”。《大众传播实验报告》《传播与说服》《说服的顺序》传播学发展中的关键性的人物四大先驱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1912-1961)霍夫兰的贡献: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其研究方法是“控制实验法”。5、施拉姆美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8)施拉姆的贡献:◆创办了四个传播学研究中心曾在《波士顿先驱报》任记者和编辑,后为美联社记者。先后任衣阿华大学教授,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所长,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所长。◆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作,约500万字。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人、信息和传播媒介:人类传播概论》等。◆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和研究,构建了传播学学科体系◆对传播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国际传播的研究(二)西方: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派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为主体的一个学术派别。成立于1923年,着重从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代表人物◆霍克海默:“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用历史—社会的方法对现实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现象作批判考察,其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批判尤为激烈。大众传播媒介是维护不合理资本主义制度的得力工具,是造成人的全面异化的帮凶。法兰克福派的创始人——霍克海默◆哈贝马斯:20世纪40年代以后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批判。《公共领域的结构和转型》《文化与批判》《理论和实践》法兰克福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2、伯明翰学派:也称为“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霍尔、莫利为代表。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70年代以来,伯明翰学派成为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霍尔: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的独特功能。《文化研究——两种范式》《意识形态与传播理论》《文化、传媒、语言》◆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媒介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他的民族志电视观众研究是受众研究的转型之作,也是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传媒、现代性和科技》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大众传媒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驶政治统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三)传播学发展的内涵两大学派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播学研究一直是经验学派的天下。后来欧洲的批判学派异军突起,才打破了这种一枝独秀的局面,渐趋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1、两大学派的形成——社会条件和思想来源社会条件:科学主义科学—进步—发展思想来源:三大来源社会条件: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思想来源: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学派经验学派2、两大学派的形成——差异与比较研究内容:如何传播Vs为何传播研究方法:经验事实、量化统计Vs价值判断、思辨全面研究取向:“只知拜佛”Vs“只想拆庙”传播学者E.M.罗杰斯的归纳:经验学派的特征经验的定量的功能主义的具体实证的注重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的特征批判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的广泛联系的注重效果分析的小结:1——一集大成者:施拉姆2——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3——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4——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5——五大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四)传播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一、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进步1950年代的早期引入郑北渭、张隆栋和王中等教授复旦新闻系内刊《世界新闻译丛》1970年代的正式引入复旦新闻系《外国新闻事业资料》1983年社科院新闻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报刊的四种理论》(1983)、《传播学概论》(1984)、《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二、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与介入实际对传统新闻观念的冲击,新闻机构开始被称为“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回归并突出了媒介自身的特点。“信息”、“反馈”、“把关人”、“受众”“传播者”等一系列概念的引入,给新闻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新闻”→“新闻传播学”;对于媒介功能的重新认识。促使实现由传者向受者本位的艰难转变(受众理论影响);对效果理论的研究。三、洋为中用——中国化与本土化1982年,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新”的16字方针;1986年,第二次研讨会更是明确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与此同时,传播学者还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传播实际出发,开展大规模的大众传播效果调查、受众调查、民意调查以及一系列专题调查,传播学界探索性的尝试:四、世纪主题——趋向多元与精致表现在学术研究上,就是分支方向的多元化和研究内容的日益深化。传播学学科本身的多元化也导致其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传播学发展轨迹上的几个亮点早期为数不多的译作1978年7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发表了郑北渭教授撰写的《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学》…………较有代表性的译作包括:[美]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版1980)、[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版198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版1984)、[美]沃纳丁•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特:《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福建人民版1985)、[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1987)、[美]梅尔文•德弗勒等:《大众传播通论》(华夏版1989)、(日)竹内郁郎主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版1989)。为数不多的译本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大陆传播学寂寥的夜空。日益规范的各届研讨会1982年,在社科院新闻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参加人数和提交论文都非常少。但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产生重大影响的16字方针,从而确定了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会议还将开展传播学教育、研究提到议事日程,对后来一系列相关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动员和组织作用。1986年,在黄山召开的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上,已有学者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1993年,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三次会议上,则出现了一批与中国传媒实践结合起来的课题;1995年,在成都召开的第四次研讨会开始关注传播学的学术定位,着重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1997年,在杭州召开的第五次研讨会上,大陆、台湾、香港的传播学者首次欢聚一堂、共同探讨;1999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第六次传播学年会,首次尝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较规范的国际会议的操作方式,规模、议题、质量等方面都有了相
本文标题:伯明翰学派的主要观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45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