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1883,8,27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一、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类型:1、原生演替2、次生演替(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裸岩上的演替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地衣?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不同?1、初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例]光裸的岩石上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长出森林2、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不存在植被,但保留土壤条件,甚至保留有植物种子或者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如: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图片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性,危及已有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水葫芦1、哪一项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B.草原的放牧演替C.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D.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A2、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D一、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二、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2、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保留土壤条件,甚至保留有植物种子或者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本文标题:19群落的演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47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