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大纲)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绪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这个术语的德文是:“DialektikderNatur”,原意指自然界的辩证法。•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人存在就是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出实践手段——科学技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⑴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自然史和人类史。⑵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⑶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的。⑷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天然联系,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就学科性质而言,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一般规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的哲学,关于认识自然的哲学,关于改造自然的哲学,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主要表现在:•首先,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自然哲学性质。•其次,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再次,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和很强的综合性。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学说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的发展模式和技术的发展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学技术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立是在19世纪70~80年代历史观方面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标志。为确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马克思阐发了一些新思想。)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⑴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必然要创造工具)⑵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具不同)⑶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在此基础之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详细地阐发了自然辩证法思想。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动和循环的自然观。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合的科学方法论。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相伴随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些神秘的观念。原始社会科学技术的萌芽•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起自然知识,这些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古代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科学”这个词出现很晚。从发生学角度来说,技术的萌芽先于科学的起源。原始技术的萌芽主要表现为: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火的利用与取火方法的发明;原始种植技术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知识也不断增加:天文知识;数学知识;医学知识。•原始社会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最初以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存在,逐渐形成人类早期关于自然的观念。(1)主张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存在二域世界的观念。(2)主张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而这种秩序是超自然的“实体”干预的结果。(3)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2、奴隶社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几乎都包含在自然哲学中。•古希腊: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用•中国:技术性、经验性、实用性(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但对自然界的本原、变化规律等问题也提出了各种学说。如八卦说;五行说;元气说等等。•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道、五行、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代表相生----代表相克(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比较关注自然界本质和规律的研究,形成了自然哲学。•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数即万物”;•柏拉图:万物的本原是“理念”;•亚里士多德:天体由以太构成、而地上物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赫拉克利特:万物由火生成;•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3、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在认识自然界的本原方面,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的观点;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在认识宇宙方面,中国侧重研究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等问题,希腊侧重研究宇宙的演化等问题;中国的“元气说”和希腊的“原子论”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杰出代表。(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其中已经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观点。哲学背景:培根与笛卡尔•1)培根:–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大法官;–提倡获得知识的实验的、定性的和归纳的方法。•2)笛卡尔•大陆理性代表人物;•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强调演绎法可得到可靠的科学知识;(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16—18世纪上半叶,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工作是搜集、积累资料,经典力学发展成熟,在自然科学中占据中心地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对近代科学的贡献•牛顿:超一流的科学家•研究范围:力学、光学、数学、化学和神学;•牛顿的工作是科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牛顿的贡献:•1)1686年底《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2)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地球的潮汐现象;•3)万有引力定律,力学体系;•4)确定了质量、惯性和力等基本概念,以及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5)提出的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力
本文标题:自然辩证法概论(新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90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