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案钱旭初绪论: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学习一、关于课程的基本情况二、课程结构三、开课的基础四、开课的目的五、课程总体内容六、教学建议七、媒体介绍八、平时作业九、课程考试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教学重点]本讲为本学期的重点。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从“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看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掌握所谓“鲁迅割断了传统”的指责及错误。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无知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本章中除了掌握鲁迅的一般情况以外,更重要的是对于掌握学习的方法,即教材中提及的“回到语境”的思维观念和评价方式上。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开辟“随感录”专栏后,鲁迅的杂文就显示出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并且,从此之后,杂文就与鲁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了。有人认为,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这两个前后承接的散文流派开辟的,而鲁迅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也有人曾经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和“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新文学初期,散文被公认为最有成就的文体,而鲁迅正是这时期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而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更是一枝独秀,不仅最早显示出新文学的“实绩”,而且在文体上进行了广泛而卓有成就的实验,成为了各种现代小说文体的先驱和榜样。也可以这么说,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此外,自现代文学诞生的第一天起,在文坛上就论争不断,而几乎每次重要的论争几乎都与鲁迅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掌握了鲁迅,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半部现代文学史。二是从我们这门课的考试分量上看,有关鲁迅的内容意是在试题中占有突出的分量,从填空题、选择题到简答题和分析题,常常会占到一份试卷总分的一半上下。一、鲁迅生平的一般介绍问题1:关于鲁迅我们了解多少?问题2:鲁迅的经历对于其创作经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有怎样的作用?鲁迅(1881.9.25──1936.10.19)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一是“愚鲁之人应该起来”;二是寄托着对母亲鲁瑞的爱。18岁以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课余喜欢读野史笔记,爱好民间艺术,从野史和民间文艺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鲁迅的家庭是一个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他亲身经历了两件重大的事情:是祖父的科场贿赂案,随母亲到乡下舅父家去避难,饱受了世人的冷眼与“乞食者”的嘲讽。父亲的病重,他经常出入药铺和当铺之间。家庭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在这途路中,他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在深深领略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在思想感情上同贫苦农民建立起了牢固的联系。这对他以后的创作、生活、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1898年,鲁迅18岁那年,他抛弃了读书应试的所谓正路,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寻求别样的人们”,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第二年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这时,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进一步激发了他变革求新的热情。1902年到日本留学,面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便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国献身之志。“幻灯片事件”促使其意识到:对于愚弱的国民,“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第一要着”还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当时他认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文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启蒙文学的倡导。曾筹办《新生》杂志,后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之后一方面翻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合译有《域外小说集》(1、2),一方面介绍西方的哲学、文学思想,著有《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重要的政治、文艺论文,这些文章的核心就在于号召打破封建传统的束缚,争取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号召“超人”,赞美摩罗诗人们“立意在反抗,指归在行动”的斗争精神,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精神界的战士出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1909年(28岁)鲁迅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讲授化学、生物学等课程。1911年开始小说创作,最早的作品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文言小说”《怀旧》。1912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又迁到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辛亥革命时,以极大的热情参加革命活动,但很快就感到失望,思想深处引起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到北京七年,一直埋头抄古碑,校古籍,同时也在沉默中考察思索着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各方面问题,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袁世凯复辟后,陷入幻灭,沉没于古籍。正是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中,应新文学朋友们的邀请,几乎是同时开始了白话小说、白话诗和白话散文的创作。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于1918年发表时,他已经是将近“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了。从1918年到1927年的十年,鲁迅经历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大革命由胜利到失败的历史转折,思想有了重大发展:一方面是他对进化论和个性主义从坚信到怀疑直到最后轰毁;另一方面是他从欢迎十月革命,同时又怀疑它是否也是拯救中国的良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终于坚信“惟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实现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的根本转变。在1925年前后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受到极大的震动与挫折。1926年离开北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北京,也再没有任过官职。先是去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到广州(1927年1月),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进入三十年代,在反文化围剿中,鲁迅笔扫千军,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左翼文坛主将。文艺论争。自新文学诞生以来,新旧文学之间和新文学内部一直论争不断,而在鲁迅的有生之年,这些论争大都与鲁迅有关。比如,与郭沫若等展开的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鲁迅称郭沫若为“才子+流氓”;与梁实秋展开的关于“人性论”的论争,鲁迅称梁实秋为“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关于“京派”与“海派”的论争,鲁迅称“京派”近官,是官的帮闲,“海派”近商,是商的帮忙。1928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终年56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二、鲁迅人文精神探寻人文精神,即对世界、对人、对“存在”与“在”的深刻思考与回答,是一种对人生关怀的精神体现。而这种对民族生存状态、自我存在意义、存在方式、现实图景关注等人文关怀,在鲁迅身上则表现为深刻的绝望与尖锐的批判。前者构成后者强大而持久的文化心理后盾,这是一种绝望后的批判,也是批判中的绝望,唯其绝望,批判才更锋芒毕露、刺刀见红,也唯其批判,才先出其绝望中精神生命的顽强和人文精神的珍贵。因此,“绝望”成为我们去探寻鲁迅人文精神生成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野草·希望》中,鲁迅先生反复地重复这样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绝望”、“希望”与“虚妄”三者之间,鲁迅不仅表明了通常意义上关于“希望”而“虚妄”的逻辑关系,还更深刻更深邃也更鲁迅个人化的是他同样也表明了与“希望之为虚妄”相同的“绝望之为虚妄”。即在鲁迅那儿,绝望同样也被认知为了一种虚妄。在鲁迅的作品中,“绝望”一词的出现频率远不如另一个词“虚无(虚妄)”。“虚无”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里,同其他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和方式。这种虚无作为一个特殊和特定的存在,是人的对象化的虚空,即人在外在世界“恶”的存在中所选择的一种丧失了现实自由后的精神存在,是虚空的抽象。而这种“虚无”在鲁迅先生那儿,则是由“绝望”与“虚妄”之为的虚无。这其中便包含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即表明“绝望”在鲁迅的精神系统中,不是最终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情感理性的、指向虚妄的最终结果的认知态度与价值判断。因此,把“绝望”作为分析与判断鲁迅人文精神的重要构成,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基点。阅读鲁迅的作品,同时对照鲁迅的经历,我们不难读到其中深藏着的绝望。这绝望便是鲁迅人文精神的起点。作为个体的鲁迅在个人情感上的失落、寂寞、孤独、怀疑,是他绝望心态与情感的基本起点。这是鲁迅个人情感世界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每个人的人格发展总是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而在一个潜伏着敌意的世界上,人们所体验到的如果孤独多于快乐、冷漠多于温暖、不尊重多于尊重……那么,他的人格需求就会缺少安全感、归属感,从而产生某种敌意和焦虑。而家庭、家族、故乡……自然首当其冲成为第一文化因素。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走向败落的古老家族中度过的。尽管,他有深深挚爱他与他深深眷恋的母亲;有着长妈妈平民式的爱抚;也有着百草园里无拘无束地拔何首乌、捕鸟、跟着闰土在瓜田里捉猹;和双喜一同看戏、偷罗汉豆的童趣生活……然而,这样天真烂漫的生活对鲁迅来说毕竟太少。相比以后的生活,这些并没有构成鲁迅生活在乐园中的心理,相反,在“愁云惨雾遍被整个家族,姑嫂勃溪、妯娌争吵、婆媳不和、夫妻反目……”的家庭氛围中,鲁迅没有享受到更多的童趣与快乐的可能与权利,却沉浮在安全、归属感需要的基本需求之中。作为“童年经验”的“祖父入狱”、“父亲生病”是鲁迅“绝望”心态的精神铺垫,而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后,被视为“乞食者”的被歧视……使这13岁的儿童过早感受到了世态炎凉,这“世人的真面目”显然在鲁迅心中积淀成了绝望的因子。这也可以说是鲁迅心态的最早萌芽。这萌芽却又是发缘于封建文化的温床。而早逝的父爱、母亲给予“礼物”的情感压抑与极度沮丧,(加上以后弟弟的突然反目)则又一次次地使鲁迅在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被动事实面前,破灭了血缘的希翼和安全附着的希望,在亲情的温馨与血缘的纠葛中,烙上了个人意义的“绝望”。血缘情结的冲击和破坏使鲁迅反复在情感的旋涡中落入谷底而失去了仅存的欢乐和暖意。这种情感的损伤和心灵的压迫,虽然是个人情感意义上的,但却包含了浓厚的文化成分,正是构成鲁迅人文精神的基本焦点与鲁迅无所不在的“否定”意识的“基本敌意”的对象性存在。而这“敌意”又恰是缘自鲁迅“绝望”中的“焦虑”。这样,在血缘情结中,鲁迅被迫添加进了沮丧、失落和绝望,在故乡情结中,又对“S城人的脸早已看熟,……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表现出失去家园的情绪,因而处于守恒和平衡的精神情感系统发生了破缺,这自然导致了鲁迅产生与萌发新理性选择来弥补情系统的破缺。正因为如此,那些影响鲁迅人格、精神的“文化因素”便成为绝望的指向,必然由个人而转向社会,由情感化而不断的理性化了。绝望后的鲁迅,为了“寻找别样的人们”而“逃异地,走异路”,母亲再有浓厚的爱意,也不能挽留他离乡背井的去意。这显然是以“绝望”作为内驱力的选择,也是鲁迅绝望中抗争的第一个理性选择。然而,理性的选择,带给鲁迅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的绝望。南京给鲁迅打开了理性的门窗,吹进了科学的空气,也布满了戊戌失
本文标题:中国小说史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2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