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申报 2017
附件8“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确保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增加、肥水利用效率较低、耕地受损严重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重大问题,需要寻出丰产增效新途径,挖掘丰产增效新潜力,破解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技术难题,实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为有效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精神,启动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专项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衔接3大层次(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生1 产效率提高20%,增加效益256亿元以上,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生产体系。按照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创新任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专项围绕总体目标,从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部署重点任务。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9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17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拟支持1-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5.6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3个研究方向,关键技术研究14个研究方向。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基础研究1.1水稻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水稻丰产增效过程的不利影响,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主要气候因子(温度、光照、降水、CO2浓度等)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稻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关系,并定量表征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探索气候变化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水稻生产系统品种、栽培技术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低温等)的适应性及其生理生态机制;创新消减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系统不利影响的关键技术,提出可持续丰产优质、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2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提出不同区域、不同水稻类型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以上。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东北、沿黄河不同生态区域水稻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特征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水稻生产的环境代价;出版专著1-2部,申请专利3-4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小麦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与小麦丰产增效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面向黄淮海、江淮小麦产区不同生态区,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主要气候因子(温度、光照、降水、CO2浓度等)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小麦生产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定量关系,并定量表征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探索气候变化对小麦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及环境效应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小麦生产系统品种、栽培技术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低温等)的适应性及其生理生态机制,创新消减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系统不利影响的关键技术,提出可持续3 丰产优质、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可消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推广品种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20%以上;提出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案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阐明气候变化对黄淮海、江淮不同生态区域小麦产量、品质、资源利用效率、土壤地力的影响与机制,评估气候变化条件下小麦生产的环境代价,阐明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调控机理,揭示消减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农田管理与生物学调控过程与机理。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3玉米生产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适应性栽培途径研究内容:针对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不利影响,以东北、华北玉米生态区为主,兼顾西南(南方)、西北等不同生态区域,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主要气候因子(温度、光照、降水、CO2浓度等)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玉米生产系统的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代价的定量关系,定量表征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探索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与发育、产量与品质及环境效应影响的关键因子、主控过程及其调控机理;揭示玉米生产系统品种、栽培4 技术对气候变化(增温、寡照、干旱、富CO2)的适应特征与生理生态机制;创新消减气候变化对玉米生产系统不利影响的关键技术,提出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途径。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筛选对消减气候变化具有补偿作用的推广品种各3-5个、管理技术2套以上;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丰产增效、低排放的栽培技术方案2-3份,农田排放降低20%以上;提出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品质、土壤地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估报告2-3份;发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3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定量表述东北、华北、西南和西北不同生态区域气候变化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对玉米生产系统影响的综合评价标准。出版专著1部以上,申请专利3-4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关键技术研究2.1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研究灾害发生规律,构建由农业气象数据库、多源遥感数据产品、区域农业生产信息系统和GIS组成的不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创新有效防控关键技术,构建减灾保产技术体系。5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3套以上,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1个以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准确率提高20%以上;构建不同作物减灾保产技术体系6套以上,开发减灾产品3个以上;减灾保产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篇以上,其中高水平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件,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2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水热优化配置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开展适应机械化的优良品种鉴选与配套栽培、土壤活化与耕作、肥料高效利用、节本环保病虫防控、机械化栽培稳产增效栽培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集成玉米水稻产区经济、高效、环保、绿色的施肥技术体系及环保防控体系,构建东北北部春玉米、粳稻水热优化配置丰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东北北部建立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核心区各1万亩,玉米单产分别达到1100公斤/亩和710公斤/亩,水稻单产分别达到800公斤/亩和700公斤/亩;筛选优质、高产、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粳稻品种2-3个;构建区域特色春玉米、粳稻全程机6 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各3-4项;研发春玉米和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2%-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20%,节本增效100元/亩。【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3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重点开展春玉米和粳稻抗逆丰产、玉米群体根冠双层调控、玉米抗逆稳产、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培肥土壤、玉米高效施肥、粳稻病虫草害规模化(航化)一体化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肥料、秸秆还田和微生物杀虫等新型技术产品;构建东北中部春玉米、粳稻改土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东北中部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亩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以上、820公斤;建设核心区各1万亩,亩产分别达到775公斤和725公斤;筛选丰产优质抗逆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水稻2-3个;构建春玉米和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各3-4个,7 制定技术规程各3-4项;创新春玉米与水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3-4件,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2%-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20%,节本增效100元/亩。【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4东北南部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南部春玉米、粳稻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重点开展玉米水稻氮高效资源及新品种鉴选与配套栽培、高产耕层构建及地力保育、高产群体构建及水肥一体化、节肥节药、全程机械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东北南部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东北南部建设春玉米、粳稻超高产攻关田各50亩,单产分别达到1,250公斤/亩、840公斤/亩;建设春玉米、粳稻核心区各1万亩,单产分别达到780公斤/亩、680公斤/亩;筛选玉米和水稻丰产优质抗逆新品种各3个以上;构建春玉米、粳稻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各3-4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创新玉米与粳稻丰产增效的物化产品各3项以上,获得专利各4-5件,创新节水省8 肥一体化技术2-3项;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2%-5%,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提升20%,节本增效100元/亩。【预期性指标】攻关田和核心试验区耕地质量逐步提升,粮食品质显著改善,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区域粮食生产对水肥资源过度利用的有效控制。支持年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5东北西部春玉米抗逆培肥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研究内容:针对东北西部玉米生产区域生态特点和生产问题,重点开展不同区域早熟、抗逆、宜机收玉米品种鉴选与配套栽培、秸秆低温快速分解制剂研发、耐旱耐寒机理与调控、秸秆还田与新型耕作制度、水肥高效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适应不同区域的耐旱、耐寒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东北西部玉米抗逆培肥丰产增效技术模式。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东北西部建设春玉米超高产攻关田50亩,单产达到1,200公斤/亩;核心区1万亩,单产达到800公斤/亩;筛选早熟、丰产、优质、适合机械化栽培的春玉米新品种3个以上;创新节水省肥一体化技术2-3项;构建春玉米全程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模式4-5套,并制定相应技术规程;创新春玉米丰产增效物化产品4-5项,获得专利4-5件;水肥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气象灾害与病虫害损失显著降低9
本文标题: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申报 201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3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