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宏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与投资理论第一节消费理论1第二节投资理论2第一节消费理论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IncomeHypothesis)凯恩斯(J.M.Keynes)在他发表于1936年的《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中阐述了他的消费理论,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sume,MPC)这一概念,并指出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一心理规律。第一节消费理论1、个人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在所有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个人当期的可支配收入,这种理论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据此,可以得到如下个人消费函数c=f(y)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来说明。第一节消费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指平均意义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量,即一般用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若收入的变化趋向于无穷小,则有ycAPCycMPC)(ycdydc第一节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由于消费的增加量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量,所以一定有0β1。又因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所以β的取值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一节消费理论年份月收入月消费MPCAPC2003200022001.12004250025000.612005300027500.50.9172006350029500.40.8342007400031000.30.775表3.1小张的收入消费表第一节消费理论图3-1中45度线上的各点代表收入和消费相等,即收支相抵点。45度线与消费曲线相交于B点,表明在该点,小张属于典型的“月光族”,他的消费支出正好等于其收入,此时APC=1,在B点左边,消费曲线位于45度线上方APC1;在B点右边,消费曲线位于45度线下方,APC1。第一节消费理论线性消费曲线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边际消费倾向β不变,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一单位引起消费的增加量是固定的,那么消费和收入之间就存在着如下线性关系。c=c(y)=α+βy其中α0,0β1第一节消费理论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关于个人消费函数的讨论仅限于两部门经济。确切的说,消费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在三部门经济或四部门经济中,消费函数应为:c=c(y)=α+βyd,其中α0,0β1,yd=y-t第一节消费理论2、从个人消费函数到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是单个家庭消费函数之和,但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单个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社会消费函数的形成除了受消费者消费函数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1)收入差距(2)政府的税收政策(3)企业的利润分配情况第一节消费理论收入差距:如果一个社会的收入差距越大,富有者拥有的社会财富越多,其储蓄能力越强,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社会消费曲线的位置就降低。税收政策:如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富有者的储蓄就会转化为政府的税收收入。政府将这部分收入以政府购买支出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花费之后,会直接或间接增加消费,最终使得社会消费总量增加,从而,社会消费曲线提高。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越少,股东红利越多,从而消费就越多,社会消费曲线就越高。第一节消费理论中国的基尼系数与财富分布(2007)低20%世界平均为6%高20%世界平均为47%1978-2008:中国收入差距的演变第一节消费理论国际上,通常把0.4(用来测定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的一个数值)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基尼系数应保持在0.2-0.4之间,低于0.2说明社会动力不足,高于0.4表明社会不安定。第一节消费理论理查德•威尔金森、凯特•皮克特、安鹏第一节消费理论库兹涅茨利用各国的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经济未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用来刻画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这种关系的曲线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或倒U形曲线。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1901-1985),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奠基人。因在研究人口哪展趋势及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节消费理论第一节消费理论3、储蓄函数储蓄,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那部分。人们进行储蓄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存放在银行、购买股票或债券等,这样就可以带来利息、红利等收益。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MPS)ysMPS边际储蓄倾向MPS是递增的,为什么?第一节消费理论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PropensitytoSave,APS)ysAPS为什么平均储蓄倾向也是递增的第一节消费理论年份月收入月消费月储蓄MPSAPS200320002200-200-0.120042500250000.402005300027502500.50.0832006350029505500.60.1572007400031009000.70.225………………表3.2小张的收入储蓄表第一节消费理论第一节消费理论如果消费函数是线性的,那么储蓄函数也是线性的。两部门经济中的线性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y-c=y-(α+βy)=-α+(1-β)y,其中α0,0β1三部门或四部门经济中的线性储蓄函数可以表示为s=y-c=yd-(α+βyd)=-α+(1-β)yd,其中α0,0β1第一节消费理论4、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的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yd。(2)APC和APS之和等于且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第一节消费理论二、其他消费函数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引发的争议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用一些现实中的统计数据来获得经验性的短期消费函数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凯恩斯从理论角度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但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长期消费函数的研究却得出了另外一个结果。第一,自发性消费支出为零;第二,在任何收入水平上,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变,并且两者相等。这与凯恩斯的假说相矛盾。第一节消费理论消费函数之谜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小于1;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平均消费倾向逐渐下降。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得到了一些短期经验消费函数的验证。库兹涅茨研究了美国1869-1898、1884-1913、1904-1933年的资料,得出三个阶段的平均消费倾向分别为:0.867、0.867、0.879,计算结果表明:从长期看,随着收入的提高,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相当稳定,并没有递减的趋势。对于这种差异,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是“消费函数之谜”。第一节消费理论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在消费函数的研究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如何解释长期消费函数和短期消费函数之间的矛盾,有些人坚持绝对收入假说,在此框架下再引入其他影响消费的因素;另一类经济学家跳出绝对收入假说的框架,从而形成了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消费假说、永久收入假说等。第一节消费理论2、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IncomeHypothesis)相对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1949年提出的,即消费支出不是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这里“相对”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某个个人或家庭相对于周围其他个人或者家庭的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二是某个个人或者家庭当期的收入相对于其过去的收入水平的变化。杜森贝利认为每个人的偏好之间是有联系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消费的互相影响作用。考虑到这种相互作用,消费者的总效用不仅取决于自己的消费支出,而且取决于其他人的消费支出。如果本人消费支出不变,其他人消费支出增加,则本人消费的总效用要减少,为使总效用不变,必须增加自己的消费支出。这就是消费者之间在消费上互相影响的结果。一般把这种低收入低消费水平向高收入高消费水平看齐的现象,称为“示范效应”。示范效应第一节消费理论当收入水平提高时,不同的消费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的相对幅度是不一样的。最终从整个社会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的相对消费阶层下降,平均消费倾向增加。有的相对消费阶层上升,平均消费倾向减少。从而社会总的平均消费倾向有可能是不变的。第一节消费理论杜森贝利认为,消费决策不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计划,它还取决于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对于这种习惯效应有人称其为棘轮效应(ratcheteffect)。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第一节消费理论第一节消费理论根据杜森贝利的观点,长期消费曲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长期中,自发消费为0,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不变,如图中的BD直线;短期消费函数由两段组成,如图中的AB和AC,短期消费曲线的纵截距为正,即具有自发性消费支出,在AC段短期平均消费倾向大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伊斯特林悖论,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R.Easterlin)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的幸福水平与富国几乎一样高,其中美国居第一,古巴接近美国,居第二。伊斯特林悖论另外又称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第一节消费理论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Paradox)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第一节消费理论忽视变量理论第一节消费理论3、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Hypothesis)美国经济学家弗郎克·莫里安(F.Modigliani)1953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大多数人都不愿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甚至在一生的时间范围内计划消费支出。第一节消费理论现在假设一个从学校毕业刚参加工作的人,22岁,在他工作之前都是父母养活。他开始没有任何财富,工作的年薪是5万美元,收入可以消费,也可以储蓄,并且假设收入水平在今后不会再改变,储蓄也没有利率增值,他将工作到62岁退休,预期在82岁去世,因而他每年的消费将是:5000032605000040NLYLWLc第一节消费理论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如果一个经济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增加,则该经济的平均消费倾向会提高;而如果一个经济中中年人的比例增加,则该经济的平均消费倾向会下降。生命周期假说的贡献在于说明了长期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与短期消费函数波动的原因。它成功的被应用于解释经济问题,比如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社会保障的效果等诸多方面。第一节消费理论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导致未来中国经济要过一个“减速关”。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
本文标题:宏观经济学(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49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