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1月5日中共福建省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目录一、“十一五”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五、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七、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八、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九、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十、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十一、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平安十二、动员和组织全省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作了深刻阐述,是指导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建议》对海峡西岸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全会认为,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凝聚全省人民意志的“十一五”规划,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向前进。一、“十一五”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1.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福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建议》指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明确了海峡西岸的概念和福建的定位,充分体现党中央高瞻远瞩、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与重要主张,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成果的充分肯定,体现党中央对福建在祖国统一大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是对福建发展的极大关心、支持和期望。这充分表明,“十五”期间我省在新一轮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四个推进”的指导思想,即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基本”的目标任务,即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即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符合中央要求,符合福建实际。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坚定了新时期福建发展的前进方向,必将极大地鼓舞全省人民的信心和斗志,指导我们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2.“十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突出发展,突出统筹,突出创新,突出为民,突出尽责,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任务。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有效改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成效明显。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不断拓展,闽台港澳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安定稳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全省上下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出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文化振兴、推动海洋开发等八项重要举措,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促进和谐等九大支撑体系的构建全面展开。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3.未来五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产业转移加快的趋势更加明显,有利于我省广泛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国内社会政治稳定,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新的变化,福建的对台地位作用更为凸显,有利于我省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中争取更大作为;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路不断完善,已经在实践中取得积极成效,有利于凝聚全省力量,加快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省经济实力还不雄厚,受国际贸易壁垒、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加快发展面临较大压力;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环境压力加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发展存在较大困难。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以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大局的合力,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4.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按照“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四个关键”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把福建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的前沿平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型省份,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要把握以下原则:----坚持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投资持续健康增长,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构建九大支撑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发展意识,实现区域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坚持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依托“五缘”,推进“六求”,建立长期稳定的闽台合作机制,推动海峡两岸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密切闽台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坚持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以发展求和谐,以为民求和谐,以风正求和谐,以民主法治求和谐,以提高执政能力求和谐。加快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革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密切闽台港澳侨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坚持为民惠民利民。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进一步展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峡西岸经济区九大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确立。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植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利用外资的质量继续提高。闽台合作实现新突破,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扩大。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拓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业总量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显著改善。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6.完善区域发展布局。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按照“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的基本格局,发挥区域优势,完善整体功能,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发挥福州省会中心城市的重心作用,增强服务全省的带头示范效应;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增强先行先试的辐射带动效应;发挥泉州充满活力的创业型城市的支撑作用,增强经济快速发展的拓展效应。以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壮大闽东北一翼,以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发展壮大闽西南一翼,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紧密对接、联动发展。加强两岸三地联系,促进闽台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闽港、闽澳经济的紧密合作,进一步形成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区域。依托大型港湾,壮大临海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城,发展新型港口工业城市;依托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内陆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重要经济增长极,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加快崛起。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7.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总体规划,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引导企业向中心集镇发展,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政通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路网“年万里”、水利“六千”、林业“三五”等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切实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强气象工作,加快构建防洪排涝、地质灾害和森林火灾等防治体系,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8.积极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本文标题: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5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