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学》课件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教材: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邵伟德联系电话:672573E-mail:txsh@zjnu.cn《学校体育学》课件学校体育学教学课件1.本课程的性质:是体育专业理论必修课程;界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课程;是考研的二门专业课程之一。2.新时期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简单介绍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以课本为主,充分吸收课外各种阅读教材网上资料。(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3)注重学生间多种观点的交流(辩说)。(4)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相结合。4.几点要求:(1)人数比较多,注意上课的纪律;(2)平时分数占30%,主要看到课的情况和上课的表现、课余作业情况(主要在网上完成)《学校体育学》课件学校体育学主体内容简单介绍一、学校体育基本问题:历史、目标二、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功能、实施、评价等三、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四、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1.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问题设置: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分离吗?如何证明?《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一节:外国学校体育思想是形成与发展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2)夸美纽斯认为: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怜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体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3)英国洛克,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明确地把体育纳入教育,并把体育作为人得到健康、幸福的基础.(4)法国的卢梭主张教育顺应自然,他提出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工具,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指出,这个基础要从婴儿时期就打好,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学校体育学》课件(5)德国的古茨姆茨的贡献是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体育方法体系化。并用《青少年体育》一书“填平了横在运动医学理论与新教育之间的鸿沟”。(6)裴斯泰洛齐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理论,他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使之从动物的感情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他强调儿童的全面发展,把智、德、体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体育才能培养出才智和道德的“奴仆”——强健的身体,全面教育过程才得以完成。《学校体育学》课件(7)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在1680年第一个把血液循环的动力归结为心脏肌肉的机械收缩,之后阿。波雷利在1680年的《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8)斯宾塞在自然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主义的课程理论,他把全部教育分为五类:其中第一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保全和维护身体健康)和第二类(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职责所需要的知识)在,体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体育学》课件(9)奥地利的高尔霍夫尔提出了按儿童发育的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价值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了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10)美国的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与娱乐。(11)美国的新体育理论认为:(伍德)“体育的伟大理想不仅局限于身体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育与全面教育的关系,然后是使身体能在个人生活的环境方面,训练方面或是文化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赫塞林顿)认为新体育为四个方面: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二节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几个重要人物的思想:1.严复提出:通过发展力、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报种、救亡图存为目的的尚力思想。2.康有为认为:各级学校都要注意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提出“其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也特重焉。”3.梁启超:积极提倡德,智,体育,认为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学校体育学》课件蔡元培先生------在我国首次提出培养健全人格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并指出“五者,皆今日之教育不可偏废者也。”他在教育实践中也很重视体育的作用“注重学习和体操的调节,即在学习中间插入体操,借以恢复疲劳”。他在“爱国女校的演说”中阐述了体育的重要意义:“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最重要之事为运动”,还认为“有健全的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学校体育学》课件5.潭嗣同一方面抨击封建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竭力提倡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宣传“动”,反对“静”,加深了解人们对体育的认识。6.毛泽东同志在早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文中精辟地论述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段话不仅阐述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说明了体育与德智育的关系,同时阐述了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还深刻分析了体育的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功效,他强调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修勇而收效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导思想,为今后的学校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体育学》课件中外思想的影响历程:1.德国、瑞士体操、日本----军国民体育1903—1919)2.美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五四—30年代)放羊式体育和选手体育思想3.前苏联-------苏式体育教学理论4.大跃进-------主观主义的急功近利学校体育思潮5.“文革期间”-------否定主义学校体育思想6.美国-------“乒乓球外交”后的竞技运动思想7.1979年扬州会议------体质教育思想8.50年代前的欧美-------技术教学思想9.日本-------快乐体育思想与终生体育思想《学校体育学》课件中外历史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几个要点(1)兵式体操迅速衰落,欧美流行的现代田径和球类运动从此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长沙雅礼学校、南京离等师范学校等分别1918年和1920年宣布废除兵操。(2)许多学校自动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为教材。(3)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教育和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学校体育学》课件(4)在张伯苓、陶行知、麦克乐等人的推动下,开始对体育教学和对人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体育教学中的“设计模仿法”、“分组教学法”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流行的。(5)主智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学校体育学》课件•主智主义体育理论特点是:①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②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③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④在课程结构方面,主张将一堂课分为准备、基本、结束3个部分;⑤在教学原则和方法方面,基本采用了凯洛夫《教育学》中的5大教学原则。《学校体育学》课件(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1年,开始学习苏联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7)1953年,教育部组织国内学者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8)1956年,苏联学者凯里舍夫在北京体育学院讲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课程,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体育教育目标上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强调系统知识和运动技术的传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学管理的整体性与纪律性等。《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三节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一)终身教育与快乐体育对学校体育的新发展日本从1972年起进入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时期,日本人的生活观“工作第一”变为“工作和闲暇生活同等重要”、1972年的《迈向2l世纪体育运动振兴策略》提出了“终身体育”的命题,强调体育运动应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生活内容。这导致了日本学校体育思想由体力教育和运动教育论向运动目的论的转变。《学校体育学》课件(二)进入21世纪,我困迎来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颁发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同年9月,各学科《课程标准》在部分学校开始施行,此后逐年扩大实验范围;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次年在海南、广东、宁夏、山东四省进行试验。《学校体育学》课件(三)体育课程的新的特征(1)突破学科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基础。(2)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体质目标的达成.(3)实施选项课程,构建弹性化的课程内容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体育需求。(4)强调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注重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多元评价.(5)强调教师在体育课程建设的权力与实施中的作用。《学校体育学》课件本章要点总结(1)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与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并在经历了17—18世纪中体育中体育的教育化和18世纪中至19世纪中叶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之后,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2)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成为推动现代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也形成了体育课程中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传统。(3)与人类普遍进入工业社会相适应,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体育课程及各种科学体育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终生学习型社会转型,对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课件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教材:潘绍伟主编,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邵伟德联系电话:672573E-mail;txsh@zjnu.cn《学校体育学》课件学校体育学教学课件1、本课程的性质:是体育专业理论必修课程;界于理论与实践课程;是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课程;是考研的二门专业课程之一。2、新时期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简单介绍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1)以课本为主,充分吸收课外各种阅读教材网上资料。(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3)注重学生间多种观点的交流(辩说)。(4)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相结合。4、几点要求:(1)人数比较多,注意上课的纪律;(2)平时分数占30%,主要看课的情况和上课的表现、课余作业情况(主要在网上完成)《学校体育学》课件学校体育学主体内容简单介绍一、学校体育基本问题:历史、目标二、体育课程的概念、性质、功能、实施、评价等三、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四、体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特点与发展趋势1、体育概念的回顾及对学校体育概念的关系2、问题设置: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分离吗?如何证明?《学校体育学》课件第一节:外国学校体育思想是形成与发展从几个重要人物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指出:灵魂与肉体是不相互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的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2)夸美纽斯认为: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怜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体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个方面的一种和谐”。(3)英国洛克: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明确地把体育纳入教育,并把体育作为人得到健康、幸福的基础。(4)法国的卢梭主张教育顺应自然,他提出健康的身体是智慧的工具,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并指出,这个基础要从婴儿时期就打好,使婴儿获得自然的发展,解除一切身体上的桎梏。《学校体育学》课件(5)德国的古茨姆茨的贡献是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体育方法体系化。
本文标题: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5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