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典诗词教学漫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刘培诗歌的本质是什么诗歌的本质是,根据经验直觉,以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感染人效果的文字组合。从这一理解出发,诗区别与其他文体的特点是,诗特别强调“直觉性”、“感染性”和“简练性”,并具体派生出包括自身的以下7个特点:1、诗歌语义的经验直觉性。这里的经验直觉,是指当文字出现在面前时,人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而产生的经验,凭直觉对文字赋予含义。作者凭经验直觉给诗句赋予含义,而读者又凭自己的经验直觉对诗句及空白进行理解。这样,诗成了经验直觉交流的载体。2、表达效果的感染性。这是诗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具有最能感染读者的特性。自古到今,只有打动人、感染人的诗才是好诗。最早时,诗的感染性要求的可能只是情感的感染。哲理诗出现后,诗的感染又兼具美的感染。但感染不只是诗所特有,小说、散文也需要,但诗更强调。为此,诗反对朦胧诗以后的以象征和隐喻为主的不必要的隐晦诗,也反对运用常人见不到的不可感觉更谈不上感染人的物象。当然,诗如果只写给自己看,那是另一回事。3、思维符号的物象性。这里的物象性是指诗歌创作的思维特别注重运用树、草等具体物体的形状或特性来作为思维符号。这里用“物象”这个词而不用“形象”这个词,主要是为了更加突出诗歌以物象作为思维符号的特点。因为,人们最持久的记忆和最能被打动的主要是物体的物象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或理。为此,诗反对抽象思维,反对不具备物象的所谓完全口语诗。4、文字组合的创新性。由于诗运用物象进行思维,而用经验直觉进行描述时又可能没有合适的现成的词或语句,且又要做到语言精练、能最感染人,因此,诗允许甚至鼓励出现新的文字组合,包括新组合的词及句,担当语言革命的任务。但是,诗反对不必要的生造词,也反对不具物象特性的新词。5、文字表达的简练性。这是诗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指诗要运用最精练的语言,最少的文字来达到要表达的效果。所以,诗原则上反对长,反对不必要的修饰,反对同义性词语的重叠修饰,反对目前诗坛上常见的并被许多人认为好诗的物象堆砌。6、句节联系的跳跃性。这是指为了简练和节奏,诗歌的句与句间,节与节间往往省略了不必要的交代,导致其联系及思维感觉有跳跃性。为了使阅读时能跟上诗歌的思维,所以用分行留下的空间代替思维跳跃偏下的空白,给读者以思维时间。因此,诗不反对散文式语言,但反对散文式句节联系,反对诗成为分行的散文。7、排列格式的分行性。分行排列已经成为现代诗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唯一特点。但我以为,分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以空间的空白代替句节跳跃留下的思维空白;二是句中换行,故意造成思维错觉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三是排列上的图画美。二、中国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四)中国诗词具有强烈的声律美。(二)中国诗词强调意境的营造。(三)中国诗词崇尚含蓄。(一)中国诗词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气之感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嵘《诗品》返回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唐、王昌龄《诗格》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返回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僧淳《诗评》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渔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返回夫律所始,本于人声也。---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夫诗之有声调,犹乐之有律吕也,工之有规矩也。---清人翟翬《声调谱拾遗·自序》)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需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节奏押韵音调声情三、古诗词教学以情解诗以情味诗以情讲诗传作者之情抒老师之感启学生之情体味涵咏总体把握感悟生命体味人生感受文学之美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瑟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吕氏春秋》忌重知识忌肢解忌平淡无味三、诵读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熹《朱子读书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读熟,不但《四书》《五经》,即使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若年稍长,不惟不肯读,必不能诵读矣。---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陆世仪“童子以记诵为能,少壮以学识为本,老成以德业为重。”吟诵则是用歌唱似的声调来诵读作品,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韩愈《进学解》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解闷》“非高声朗吟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采其深远之韵。”---曾国藩1.字的平仄声调与吟诵音之间的关系,大致遵循三条规律,“平长仄短”、“平低仄高”和“平直仄曲”。即:吟平声字的音通常较长、较低,悠缓而平直(如果为曲声,则常用下降的音调);吟仄声字的音较短、较高,急促而曲折(如果较长而曲折,则常似上声字的声调,先降后升,也用上扬式的音调)2.吟诵的主要方法有:用于格律诗吟诵的平起吟腔和仄起吟腔作为格律诗吟诵的主要腔调;以某种腔调作为基本腔,随着情绪的不同加以扩展变化;以某几个音作为主要腔音,这几个音变换形成曲调。总之定腔而不定谱。四、正确理解古典诗词宣示义与启示义启示义的分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双关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其室则迩,其人甚远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巴山蜀水凄凉地,三十九载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汝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情韵义白日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曹植)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曹植)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亮。(鲍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东家有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李商隐)白日当空天气暖,好风飘树柳阴凉。(元稹)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李白)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洛神赋)绿窗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苏轼《昭君怨》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晚唐.温庭筠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临江仙】辛弃疾(戏为期思詹老寿)手种门前乌桕树,而今千尺苍苍。田园只是旧耕桑。杯盘风月夜,箫鼓子孙忙。七十五年无事客,不妨两鬓如霜。绿窗刬地调红妆。更从今日醉,三万六千场。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李益蜀道山川心易惊,绿窗残梦晓闻莺。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月色融窗,抚卷读书,偶遇一首诗,心领神会。钱谦益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李贺《黄头郎》诗:“黄头郎,捞拢去不归。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王琦注引曾益曰:“南浦,送别之地。”清曹寅《登署楼适培山至用东坡真州诗韵同赋》:“西风晴十日,南浦别经年。”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范成大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王维《送别》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悄魂,重携纤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柳永倾杯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南宋】张元干满眼东风飞絮,催行色短亭春暮。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檀板未终人去去,扁舟在绿杨深处。手把金尊难为别,更那听乱莺疏雨。欧阳修【夜行船】板桥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
本文标题:小学诗词欣赏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55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