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一.监测目的1.通过对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空气质量是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或环境规划目标的要求,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提供依据。2.为研究空气质量的变化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空气污染的预测预报,以及研究污染物迁移、转化情况提供基础资料。3.为政府环保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二.调研及资料收集(一)污染源分布及排放情况---通过调查,将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量一一弄清楚,同时还应了解所用原料、燃料及消耗量。(二)气象资料---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扩散、迁移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但是当地的气象条件。因此,要收集监测区域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降水量、日照时间、相对湿度、温度垂直梯度和逆温层底部高度等资料。(三)地形资料---地形对当地的风向、风速和大气稳定情况等有影响,是设置监测网点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掌握污染物的实际分布状况,监测区域的地形越复杂,要求布设监测点越多。(四)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监测区域内土地利用情况及功能区划分也是设置监测网点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五)人口分布及人群健康情况---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保护人群的健康,因此,掌握监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对制订监测方案、分析判断监测结果是有益的。三、监测项目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应根据监测空间范围内实际情况和优先监测原则确定监测项目,并同步观测有关气象参数。四、监测站(点)的布设(一)布设采样站(点)的原则和要求1、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大及污染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城市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地污染源,应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米远处。5、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6、采样高度根据检测目的而定。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采样口应在离地面1.5~2米处:研究大气污染对植物或器物的影响,采样口高度应与植物或器物高度相近。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米;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口应与基础面有1.5米以上的相对高度,以减小扬尘的影响。特殊地形地区可视实际情况选择采样高度。(二)采样站(点)数目的确定我国对空气环境污染例行监测采样站(点)设置数目主要依据城市人口多少,并要求对有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自动监测为主,人工连续采样点辅之;无自动监测系统的城市,以连续采样点为主,辅以单机自动监测,便于解决缺少瞬时值的问题。(三)采样站(点)布设方法可采用经验法、统计法、模拟法经验法是常采用的方法,具体方法有:1.功能区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2.网络布点法——将监测区域地面划分为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样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3.同心圆布点法——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4.扇形布点法——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以点源所在位置为顶点,主导风向为轴线,在下风向地面上划出一个扇形区作为布点范围。每条弧线上设3-4个采样点,相邻两点与顶点连线的夹角一般取10°-20°.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是,应考虑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不计污染物本底浓度时,点源脚下的污染物浓度为0,随着距离增加,很快出现浓度最大值,然后按指数规律下降。因此,同心圆或弧线不宜等距离划分,而是靠近最大浓度值的地方密一些,以免漏测最大浓度的位置。至于污染物最大浓度出现的位置,与源高、气象条件和地面状况密切相关。在实际生活中,为做到因地制宜,使采样网点布设完善合理,往往采用一种布点方式为主,兼用其他的综合布点法。统计法适用于已累计了多年监测数据的地区。模拟法是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排放特征、气象资料,以及应用数学模型预测的污染物时空分布状况设计采样站(点)。五、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频率指在一个时段内的采样次数;采样时间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二者要根据检测目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分析方法灵敏度等因素确定。六、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和仪器要根据空气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所用监测方法选择,在各种污染物的监测方法中都规定了相应采样方法。
本文标题:监测方案的制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6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