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轮专题复习4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秦(三公九卿)汉承秦制(“中朝”、“外朝”)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元(一省制)皇帝不断削弱相权,强化君权。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吏户礼兵刑工隋唐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中书尚书门下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关系:中书省是决策机构,秉承君主意旨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权封驳;尚书省为行政机构,尚书省是最高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国家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然后始付尚书省颁下执行。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兵部:掌武将选用、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法律、刑狱事务;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各项工程等等。六部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枢密院(三衙)侍卫马军司殿前司侍卫步军司皇帝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财政行政军事①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以枢密使管军事,分割宰相的兵权。③设三司管盐铁,度支和户部,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即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便于皇帝对权力的控制。赵匡胤削弱宰相权力的新政策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元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没有高额细眼凸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据说,刘伯温一见之下,便据相术得出结论:“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其出身草莽,自小颠沛流离,又当过和尚,即位后又残杀功臣,其长相如何在民间有多重版本,而大体可分为两类:①宫廷版:方面大脸,慈眉善目②民间版:五官不正,相貌丑陋(见右图),符合朱元璋真相的是A.图①B.图②C.图①图②都是D.有待考证皇帝殿阁厂卫五军都督府吏户礼兵刑工全国军队明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明朝内阁的出现过程清代皇帝的批红阅读史料和课本第18页第一段大字: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神宗实录》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职责任免对皇权影响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1)、军机处设立于何时?设立军机处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什么?直接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根本目的)加强专制统治,巩固清朝政权材料三军机处“直(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1、军机处的设置(1)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2)特点:(1)逐渐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在内阁之上。(2)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3)保密性强,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3)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秦朝(形成)两汉(巩固)中央:建立中朝地方: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加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朝(加强)中央:二府三司参知政事地方: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明清(顶峰)明: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清:设立军机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三省六部制地方:加强统治;中期后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央:一省制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1、呈现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2、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的认识和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历史轨迹,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②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1、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A.皇权与相权矛盾加深B.皇帝与丞相分权C.皇权日益加强D.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2、关于明朝时期内阁权限,理解正确的是A.明太祖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B.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C.明太祖时内阁开始拥有票拟权D.内阁是法定的决策机构CB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1)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在当时世界上是政治体制最完备、最进步的国家(3)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4)极大的阻碍了社会的进步(5)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相适应(6)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A.(1)(2)(5)B.(2)(4)(5)C.(2)(5)D.(2)(5)(6)C4、清朝初期,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的是A.军机处.B内阁.C南书房.D议政王大臣会议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有丞相职能的官职更多了,明代干脆废除了宰相制度,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丞相权力被分散了B.在中央政府中的民主化发展了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了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DC商朝:西周:秦朝:西汉:东汉: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朝:内服外服制度,带有神权色彩(甲骨文)分封制—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考官选官制、秦法以尚书台取代三公的权力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中书一省制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三公九卿制、设中朝地方:郡国并行、刺史、推恩令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演化进程考点5: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皇权与相权②地方建制③选官制度3.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宋:设通判4.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不断加强5.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权力空前加强(最初目的是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①皇权与相权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体系。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D.地方权力分散。E.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弊端: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②地方建制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③选官制度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程: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①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元明清三代再没有出现过大分裂)③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文字狱是典型表现)
本文标题: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8081 .html